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哈贝马斯认为,在我们的社会中,存在着两种法律作为媒介的法律和作为制度的法律.作为媒介的法律是调节经济和行政系统的,而作为制度的法律是调节生活世界的.作为制度的法律和作为媒介的法律都是实证性和合法性的统一,都是从生活世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理性法的传统和功能主义法律观都忽视了法律赖以产生的基础--生活世界.忽视这个基础就会导致系统对于生活世界的入侵.  相似文献   

2.
阳海音 《世纪桥》2007,(5):41-42
哈贝马斯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是对早期法兰克福学派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继承和改造。在意识形态概念上,哈贝马斯主要继承了早期法兰克福学派以“虚假意识”界定意识形态的传统;在科学技术和意识形态关系问题上,哈贝马斯批判性地继承了早期法兰克福学派将科学技术看作是一种意识形态的传统;在工具理性批判方面,哈贝马斯批判性地继承了早期法兰克福学派的合理化理论,并实现了从意识哲学向交往哲学的转向。  相似文献   

3.
谢友倩 《唯实》2011,(1):48-52
哈贝马斯对意识哲学的批判反映了西方哲学史上认识论哲学与语言分析哲学错综复杂的关系。哈贝马斯用他的交往理论中最核心的两个范畴—~交往理性和生活世界批判意识哲学中的先验主体与对象世界的两极对抗。虽然作为新意识哲学的现象学也提出过交互主体性与生活世界概念,但其在本质上有别于哈贝马斯基于交往行为理论之上的交往理性与生活世界概念。  相似文献   

4.
李世伟 《世纪桥》2011,(3):57-58
本文运用黑格尔的法哲学理论对1842—1843年间马克思的“法与法律”二分法进行解读,从而认为青年马克思基本是继受了黑格尔的法哲学理论,马克思“法与法律”二分法背后的哲学依据是黑格尔的法哲学;而在马克思经历苦恼、从黑格尔体系完全脱离出来,彻底转变为唯物主义者之后对黑格尔法哲学是持批判态度的;至此,“法与法律”二分法也因这种批判而丧失了它的理论根基。  相似文献   

5.
法哲学探析     
林瑞英  张娜 《探索》2005,1(6):171-173
有什么样的法哲学观,人们对法律现象及其本质就会有什么样的理解和解释。法哲学是法的形而上学,法哲学家通过哲学思维,从人与法的关系的角度来透视法律现象,分析人的活动对于法或法律运作的影响,以及法或法律对于人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6.
“生活世界”是现代西方哲学关注的热点,哈贝马斯通过“生活世界”实现理性与主体的统一,用交往理性和主体间性取代工具理性和个人本能,从而解决了哲学现代性的基础问题,本文通过试析交往理性和主体间性作用、意义,管窥哈贝马斯作为二十世纪最大且最后的理性主义者对后现代主义的积极回应。  相似文献   

7.
随着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在各行各业的突破,其在法律领域的发展亦呈如火如荼之势。以形式理性主义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法律人工智能,基于其逻辑推理、分析等优势在国内外法律工作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与此同时,也存在着机械、单向等不可忽视的缺陷。诺内特和塞尔兹尼克提出的回应型法和哈贝马斯的商谈论可以从法学理论上对法律人工智能的设计开发提供思路,使之更加适应司法公正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生活世界理论已经成为现代西方思想的中心议题与主题形态,许多当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都积极探讨生活世界理论,并将其作为哲学本身的前提基础与反思对象加以认真考察。事实上,正如张汝伦先生所言:“哲学不可能将生活世界悬置起来,试图悬置生活世界的哲学必然会被生活世界悬置。”对于生活世界的立场和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其哲学本身的思维范式、研究路径和解释空间。哈贝马斯批判性地继承了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从“体系——生活世界”的二元架构出发,用交往行动理论充实和改造了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观,直接的思想…  相似文献   

9.
用"法律拜物教批判"定位马克思主义法哲学,是重启马克思主义法哲学研究、把握其思想特质、领会其当代价值的必要前提。法律拜物教批判,不是要批判、否定、消解法律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而是主张对法律规范的社会效应保持必要的质疑,矫正现代社会过于强调甚至盲目推崇法律的观念,重新思考人类社会良善运行的总体进路。它有助于我们有深度、有远见地思考法治建设实践中遭遇的重大问题,能够为推进我国的法治社会建设提供些微启示。  相似文献   

10.
黑格尔法哲学理论在形式上是以自由意志为出发点的唯心主义哲学观,黑格尔主张法与法律不同的理念法,他认为法是客观规则,强调法是自由意志、自我认识、自我规定的过程。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一书中,基于唯物主义立场对黑格尔法哲学进行了审视,揭露和批判了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观,从本体论、价值论、方法论三个层面超越了黑格尔法的本质思想,形成了唯物主义哲学观。马克思主义法哲学观为充分认识和正确处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单丽娟 《世纪桥》2012,(23):29-30
哈贝马斯是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代表人物中最著名,最多产的思想家,也是当代西方公认的最重要,最著名,影响最大的思想家之一。他不仅论著数量之多,论题之广,有着论证逻辑的严谨和思想的深度,而且还在于,其涉及的学科领域之跨度——他的哲学理论所论及的范围包括了历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是他同时代的哲学同行们所难以相比的。他在如此众多领域执笔游戈,纵横驰骋而游刃有余,犹如吸纳百川般的融汇不同学科,从而建构起自己独树一帜而富有创意的社会理论。尤其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的影响,如同罗尔斯的《正义论》在20世纪70年代的影响一样,都是西方学术里程碑式的划时代著作,具有典范转换的重大意义。J.M·伯恩斯坦说:“哈贝马斯所建构的以交往理性为基础的批判的社会理论,是当代极少数真正的哲学建树之一”。本文由对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概念分析入手,指出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形成背景,并通过交往行为理论基本内容的分析,进而对交往行为理论作出评价,指出其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12.
道德和法律的关系问题是法哲学的基本问题之一,针对当前理论界对这一问题的回答,笔者以反思的视角切入,从法哲学的高度予以审视,从而着重论述了道德和法律的区别与联系,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促进和相互抑制的关系,同时提出了我国法治化过程中制度建设的若干建设。  相似文献   

13.
郭兴利 《理论学刊》2006,2(7):84-86
价值法学兴起的主要表征为:法学研究中的价值诉求、法律实务中的价值变革、公民社会中的价值觉醒。社会结构的转型是价值法学兴起的内在根源、思想观念的嬗变是直接动力、西方法学思潮的涌入是外来推力。要从与法哲学、法价值哲学的关系中把握价值法学的内涵。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法治观对资本主义法治观的评价与批判是从两个维度展开的:一是对盛行于资产阶级中的对法律的认知、法治的意识及法治理念的评价与批判。这是马克思主义法治观的逻辑起点;二是以马克思主义法哲学理论为武器,对以黑格尔为代表的资本主义法哲学理论进行的彻底批判。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法治观的形成和完善。马克思主义法哲学的本质特证是对保护人的权利和自由的高扬与关注。马克思主义法治观的本质特征是:法律制度的天然使命是保护人的权利和自由。然而,法律制度最根本的目标应当是解放人。当完全实现了人的解放之时,就是法律制度完成历史使命之时。  相似文献   

15.
杨芳 《唯实》2011,(5):43-46
霍耐特以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黑格尔的早期承认学说和米德的社会心理学为思想渊源,以"爱、法律、团结"的承认形式和"强暴、剥夺权利、侮辱"的蔑视形式为核心内容,以承认道德一元为基础的多元正义构想为理论主旨,建构了独具特色的承认理论.这一理论为我国现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与借...  相似文献   

16.
纵观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观中的主体,从以卢卡奇为代表的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历史辩证法的本质就是人的主体性",中经以阿尔都塞为代表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历史是一个无主体的过程",再到哈贝马斯的具体的包含丰富差异的社会历史共在主体,主体在历史观中的作用和地位经历了复杂的演变过程。在这一流变的背后,深刻反映的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条件的变化和问题域的转化。  相似文献   

17.
张宇 《世纪桥》2011,(13):31-32
现代西方哲学从现象学运动开始到哈贝马斯等,都十分注重对主体间性的生成,主体间的对话与互动等问题的研究,都有以理解或交往为定向的研究理论。从胡塞尔基于"我思"的交互主体性理论,中经海德格尔基于"此在"的共在理论,到伽达默尔和哈贝马斯基于语言的语言理解游戏和社会交往行动理论,可以看到现代西方人文哲学已转入人的生活现实,进入了人的生存活动,语言对话与交往活动;转向主体层次上的对话-互动及人的沟通理性的研究。但是其理论前提是先验的、非本原性的,而且忽视了物质生产的实践性、本原性,整个理论构想具有相当浓厚的"方案"色彩。  相似文献   

18.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问题,是法学、特别是法哲学的一个重大问题。德国著名的法学家耶林在谈到这一问题时,形象地把它比喻为法哲学的好望角,是一个既不能回避又十分棘手的问题。而在道德与法律的关系问题中,道德法律化又是大家争议的焦点,道德应否法律化?道德能否法律化?道德法律化的优势何在?应遵循一个什么样的合理限度?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进行研究的问题。一、道德法律化的含义法律和道德作为社会规范,起源于原始社会的社会习惯。它们有共同的价值目标,即通过解决和预防冲突的方式在一个社会内部形成秩序,提高效率。在价值层面上,法律和道德之…  相似文献   

19.
视角与研究——从《法律与道德》看法学研究进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淑娟 《世纪桥》2008,(4):51-53
历史的视角、分析的视角和哲学的视角是19世纪研究法律与道德之关系的三种方式,也是庞德考察法律与道德关系的三种视角。历史的视角就是把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放之于历史的空间内考察,使之在法学思想史的背景下成为宏大的故事;分析的视角就是分析不同法学派别关于法律与道德关系的观点,寻求法律与道德的应然关系;哲学的视角就是在历史的视角和分析的视角的基础上,运用哲学的思辨方法,探究法律与道德关系的理性范式。法律与道德关系的研究内容本身是多重因素的结果,这种研究模式决定了法学研究过程中所要采取的视角应该是多维的。  相似文献   

20.
边沁以功利原理为基础创制的法哲学奠定了其英美法理学开拓者的地位。边沁的功利原理广为人知,而其中所蕴含的深刻“逻辑”脉络却鲜为人提。事实上,不论是“功利”还是“逻辑”,都是边沁科学性和现代性法律的建构路径和必要保障。边沁引领了一场法律领域的现代性革命,为后来的法律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