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和"与"争"分别是中西方法治价值选择的基点,不同价值基点的认可,使中西方做出了不同的价值选择.中国传统法重"德治"、"民本"、"无讼"、"等级有序",而西方传统法注重"法治"、"人本"、"正义"以及"人人平等",这最终促使中西方形成了迥然不同的法律文化,并走上了两条不同的法治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
行政文化是行政机关的灵魂,文化变革对于地方政府效能建设至关重要。我国传统行政文化具有重权威而轻民主、重人治而轻法治、重形式而轻效率、重经验而轻科学、重守旧而轻创新等特点,阻碍地方政府效能的发挥。培育"效能型"行政文化,须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创新管理理念、加快民主进程、提高干部素质、健全考核机制等措施,确立责任、效率、务实、创新、法治等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3.
中国自古就有"重权轻法"的历史传统,这种文化传统对当下的"依法治国"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向,如何肃清这一影响,是摆在国人面前的严峻课题.  相似文献   

4.
法治是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制度要求,中国的法治建设,已成为国人关注的政治法律问题。所谓诉讼观念,是指人们关于诉讼制度和诉讼现象的认识、定位和价值判断,以及当发生诉讼时运用诉讼来解决纠纷的期望值。诉讼观念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受到政治、文化、法律、传统习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与西方的"法理文化"迥异的是受中国的"礼治文化"影响,中国传统的厌讼和惧讼的产生自有其深刻的思想、政治、经济和社会根源,"无讼"成为传统诉讼观念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5.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法治建设产生积极影响 ,公安机关及其广大民警必须改变传统的权大于法、以言代法、重小团体利益轻国家利益、重实体轻程序的思维方式 ,培养法律至上、依法办事、实事求是、公正公开的现代法治精神。打牢执法为民的思想 ,在立法上体现权为民所用 ,在执法程序上体现为民利民便民 ,在责任上体现对人民负责 ,从而实现从传统人治型向现代法治型转变。  相似文献   

6.
无讼法律文化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重要价值取向.无讼思想产生于特定的历史社会背景,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在构建法治社会的过程中,一方面,无讼法律文化维护等级制度的目的性,导致人人平等法治观念的认同障碍;无讼法律文化“道德至上”的价值取向,也导致民众权利意识匮乏,缺乏法律信仰.另一方面,“无讼”法律文化以调解为主导的多元纠纷解决手段和伦理本位思想,对法治社会构建亦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7.
提高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重要精神。然而,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质是集体本位,导致权力本位、人情优先、无讼的理念,现实中成为制约领导干部法治思维的重要文化因素。开展法制教育、推广法治典型、营造法治环境,是促进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养成法治思维的未来路径。  相似文献   

8.
我国借鉴西方经验引入政府绩效评估,但受我国传统文化中重等级轻平等、重感情轻理性、重中庸轻竞争、重人治轻法治、重德行轻技术等思想因素的影响,政府绩效评估在我国并没有得到有效实施。对此,应尽力克服我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制约,从转变公务员思想、加强评估理论的研究、加快绩效评估的法制化建设、提高评估手段的科学化水平、构建多元化的评估主体五方面入手解决我国传统文化给政府绩效评估带来的弊端。  相似文献   

9.
文化法的产生,乃是各国因应现代化、全球化和娱乐化所造成的"文化国危机"所致。以世界文化公约及各国(包括中国)文化立法的基本现状为基础,适度考虑未来文化法治发展完善之需要,文化法体系至少由"文化权利保护法"、"文化遗产保护法"、"公共文化服务法"和"文化产业相关法"等四个部分构成。从"文化"与"法"的基本关系来看,文化法的基本原则即"文化法治原则",它包括"形式法治原则"与"实质法治原则",后者主要体现为"文化多元保护原则"等内容。  相似文献   

10.
国家赔偿法中的公务员法律责任包括追偿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以及违宪责任。当前,重人情而轻法治的社会文化、体制化而非法治化的制度设计、模糊化而非精细化的文本规范等因素共同造就了国家赔偿法中公务员法律责任难以实现之困境。通过重构追责主体,进一步明确细化监察委员会追责权;完善追责程序,确保追责有据可循;建立相关责任机制,提升问责法治化;增强责任意识,培育问责文化等路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破解这一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