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政治体制改革对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作用 我国政治体制,是由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制度、人民代表大会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的基本政治制度所决定的具体的政治制度和运行机制。从本质上说,它体现了我国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优越性,能够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进步。然而,一方面由于我国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基础上取得社会主义胜利的,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另一方面,我国的政治体制萌芽于革命战争年代,建立在中央集权的产品经济基础上。所以,我国的政  相似文献   

2.
1.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是在八年来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冲击和推动下逐步展开的,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前提下,原有的政治体制日益不能适应改革的需要,因此可以说经济体制改革呼唤着政治体制改革,同时也推动着政治体制改革。然而在这种社会经济体制改革前提下出台的政治体制改革方案,则将更多地考虑政治实体的运行机制和效率,而可能会忽略从宏观角度与政治体制改革配套的政治文化,民族心态和社会习惯的作用,从而有可能使政治体制改革受制于此,造成新的步履维艰。  相似文献   

3.
“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的表现”。当前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还必须相应地进行政治体制的改革,建设起适应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需要的新型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邓小平同志最近在会见朝鲜党政代表团时指出:“经济体制的改革,包含有一部分的政治体制的改革”,这就为我们进行政治体制的改革,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同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之所以还要进行政治体制的改革。这是因为:第一,我国的社  相似文献   

4.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本文试从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前提、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三个方面,论述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这一重要观点。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早在1980年就提出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二十年来,我们始终不渝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并取得了很大进展。党的十五大从我国跨世纪发展和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高度,再次明确了要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一、发展民主是政治体制改革、健全民主集中制的核心内容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的前提下,对党和国家的领导体制、管理体制等各方面存在的弊端进行的改革。从理论上讲,政治体制需要改革。我国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这是一种人民享有国家政治权力、符合广…  相似文献   

6.
耿宾  邢永亮 《传承》2009,(22):130-131
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题中之义,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途径。从物质动力、精神动力、信息动力、时代动力和其它动力等方面对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动力进行分析认识,有助于推动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题中之义,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途径.从物质动力、精神动力、信息动力、时代动力和其它动力等方面对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动力进行分析认识,有助于推动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县级政治体制改革是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保证。县级政治体制改革以扩大基层民主并使之制度化,提高现实政治体制对人民直接参与的容纳能力调整县级政府职能及其运行机制和操作程序,提高政府工作的能力和效率为具体目标。县级政治体制改革面临着开发功能、调整结构、完善体制等任务。  相似文献   

9.
政治体制改革,它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调节、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经途径,也是我国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探讨和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了解其政治发展进程的社会经济条件,明确政治体制改革的真正动因所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  相似文献   

10.
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建立高度民主、法制完备、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 ,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二十年来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中央形成了完整、系统的政治体制改革思想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之继承、发展 ,并落实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 ,取得了很多成果  相似文献   

11.
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必由之路宋才发政治体制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前提下,对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组织形式和工作方式上存在的重大缺陷,进行适度而有效的改革,使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  相似文献   

12.
人是民主的主体,也是民主发展的动力。现代民主政治的发展,直接表现形态是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在改革与建设中不断提高现代化水平,而决定制度和体制现代民主化发展程度的深层原因,则是人的现代化发展。建设高度民主的政治形态和社会形态,不仅需要建立健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民主政治制度、民主政治体制和民主政治运行机制,而且需要造就大批全面发展的自觉地成为民主主体并娴熟地驾驶民主规律的新人。从民主政治发展的  相似文献   

13.
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建立高度民主、法制完备、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二十年来,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中央形成了完整、系统的政治体制改革思想,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之继承、发展,并落实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取得了很多成果。  相似文献   

14.
我国走向民主政治,建设法治国家的必由之路,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是与经济体制相对应的概念,特指实现社会根本政治制度的具体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政治体制改革,就是对存在弊端的原有政治体制的改革,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的前提下,对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管理体制、工作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弊端进行改革。一、三中全会以来政治体制改革的进展、成果及经验1、改革的阶段性进展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经过20年的历程,可以大致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78年底三中全会至1986年6月前;第二阶段,从1986年6…  相似文献   

15.
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对我们增强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自觉性、认识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把握政治体制改革的正确方向,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的政治体制总体是与经济社会现状相适应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之所以能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就,没有与其相适应的政治体制那是不可想象的。如果认为我国的政治体制与经济社会严重脱节,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并不符  相似文献   

16.
目前,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出现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必须配套进行的新趋势。今年四、五月份以来,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强调,必须进一步开展政治体制改革,以适应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的需要。如何进一步开展政治体制的改革?笔者认为,现在最重要的,是认真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政治体制改革的经验,特别是我们党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相似文献   

17.
关于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董新民中央党校编审政治体制改革理论,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不了解它就不能完整地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一、怎样理解在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必须积极推进政治体制...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教育体制、科技体制的改革也有了重大进展。然而,随着改革的深入,原有的政治体制中的弊端越来越显露出来,政治体制的不完善所表现出的不适应,阻碍了其它各项改革的深入发展。我国人民对于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政治体制的改革已势在必行。党的十三大把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明确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这表明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时机已经成熟。我国的体制改革是个整体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包括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教育体制和科技体制等众多系统,各个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因此各项体制改革须同步进行、协调发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设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在我国全面进行政治体制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已为人们所认识。然而,政治体制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这个体系又与人们的政治、经济利益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其中任何一个部分或环节的变动都会触及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因此,一场比较彻底的政治体制改革,就犹如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这个工程中,关键性的工程抓得不准,解决得不好,整个政治体制变革的大工程就难以成功。本文拟就这一问题,谈点笔者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党的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把发展科学技术放到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首要位置。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发展也对科技体制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科技体制改革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适应有计划商品经济的需要,发挥科技优势,以发展生产力为目标,进一步建立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机制,促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新技术、高技术产业的形成,提高我国科学技术水平,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要在继续贯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