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感念时事,笔者想起了一则故事和故事的主人公——李膺。 李膺,字元礼,东汉末年颍川襄城人。历任青州等地太守,转乌桓校尉,徵度辽将军,后为河南尹,时为“八俊”之一,后因谋诛宦官失败,反被其收捕下狱拷问致死。李膺为人风格秀整,高自标持;为官执法威严,清正严明,是古代一位敢于主持正义的文人官吏。有关于他不畏权势、除暴安良、威武不屈的故事史书里记载不少,其中,有一则关于他“怒杀方士之子”的故事,想必是值得推荐一读的。  相似文献   

2.
《党员干部之友》2014,(3):62-63
文化淄川 史料记载:“淄川之地,为同、为陆、为州、为县不一而已。”西汉景帝二年(公元前115年)置般阳县,因位于般水之阳而得名,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3.
魏健 《世纪风采》2012,(2):24-27
陆定一在中国共产党内,素有“秀才”之称,连毛泽东都经常崩“秀才”来称呼他,在某些场合,“秀才”甚至成了他的代号。所谓秀才,用在陆定一身上,大概指的是他聪明、博学、善记、才华横溢,能写一手好文章,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是也。  相似文献   

4.
从孔繁森的两件遗物说起辽宁陆钧孔繁森因公殉职后,人们从他的身上发现了两件遗物:一是他仅有的现金──8元6角整;一是他的“绝笔”──去世前几天写的关于发展阿里地区经济的12条建议。这两件遗物,一个属于私,一个为了公,看似出自偶然,互不相关。然而若是把8...  相似文献   

5.
1985年3月的一天,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视察云南前线部队,当听完关于当时自卫反击战的情况汇报,特别是听了关于来自南昌陆军学校的青年学员在战斗中表现突出、作风过硬、有勇有谋,一次战斗就出了5个战斗英雄的汇报后,当即询问了南昌陆校及校领导的情况,并大声称赞道:"好样的!这些参战的学员是好样的!南昌陆校是好样的!南昌陆校的校长是好样的!出人才,出英雄!请代我向他致谢!"  相似文献   

6.
1952年6月,47岁的赵尔陆由中南军区参谋长出任共和国第二机械工业部首任部长。从此,我国国防工业现代化进程便与赵尔陆的名字紧密相连。他深入实际,虚心学习,狠抓“两弹一星”的研制工作,并取得辉煌战果。毛泽东称赞他是“导弹内行”。  相似文献   

7.
悼陆老     
尊敬的陆定一同志,于今年5月9日在北京逝世,典范顿失,不胜悼念!上海是陆老早年求学和进行革命活动的地方。解放战争时期我党组成以周恩来同志为首的中共驻沪代表团,他是成员之一。当驻沪代表团旧址(一称“周公馆”)兴工修复建为纪念馆之际,适陆老来沪.我陪同他前往勘察,他对修复工程对今后陈列工作,提供了很多宝贵的意见。众所周知,陆老的文章写得很好而书法也很有风格,于是就请他为中共驻沪代表团及尚在筹建中的“上海市历史博物馆”题额,多承好意,均蒙首肯。陆老对于上海很有感情,对上海的文物事业尤为关心,曾专访了“中…  相似文献   

8.
<正>1926年1月初到2月下旬,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陈独秀突然离奇“失踪”,党组织多次派人寻找未果,史称“陈独秀失踪事件”。学界现今并无相关的研究成果对此有系统性论述,而作为当事见证者的郑超麟、彭述之等人在其回忆录中关于该事记载又有所出入,使得这一事件更加扑朔迷离。陈独秀因其特殊身份,一举一动尽惹社会各界注意,他的失踪引起社会各界的猜测。  相似文献   

9.
“九一三”事件是指1971年9月13日,林彪乘三叉戟飞机出逃,在蒙古温都尔汗机毁身亡的事件。这一事件影响很大。《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这样记载:“1970年至1971年间发生了林彪反革命集团阴谋夺取最高权力、策动反革命武装政变的事件。”“毛泽东、周恩来同志机智地粉碎了这次叛变。”在共和国十大元帅和十大将的正史中。也大多有关于“九一三”事件的文字记载和表述。那么。在这些正史中是怎样记载和表述这一事件的呢?  相似文献   

10.
关于中共中央候补委员、中共满洲省委书记罗登贤在北方会议后遭受打击的情况,在以往的传记和专题史料中记载颇为简略。只知他在 1932年 7月间被撤销省委书记职务,至于撤职的具体过程、撤职后他在东北又做了些什么事,则语焉不祥。最近笔者在阅读《东北地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 11册时,发现其中有一组史料可以在很大程度弥补这一缺憾。   这组史料包括 3个历史文件。一是《中共满洲省委关于奉天特委遭受破坏情况向中央的报告》 (1932年 10月 12日 ),载于《汇集》甲 11册 147页,二是《满洲伯阳通信第 1号》 (1932年 9月 2日 )载于同册…  相似文献   

11.
牟宗艳 《理论学刊》2002,(4):115-117
陆象山是南宋时期心学的主要代表人物 ,他以“心即理”、“尊德性”的思想与朱熹理学分庭抗礼 ,自成一派。“义利之辨”作为陆象山心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涵融了陆氏心学的精华 ,集中显示了心学与理学的不同学术特色。尤其是在如何理解“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的问题上 ,陆象山关于辨别君子小人之志的论述可谓极富新意 ,别开生面。本文就陆象山在“义”与“利”的关系、“义利之辨”与君子小人之“志”、“义利之辨”与道德修养等方面的思想展开论述 ,以求对心学一派的价值观深蕴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2.
蔡建军 《学习导报》2013,(19):42-42
《战国策》记载了一个比美的故事:邹忌远不如徐公长得帅,但那些有私、有畏、有求于邹忌的人,却众口一词夸他比徐公好看。故事警示人们,有些“好话”,不仅“水分”很大,更有私利驱动。细细品味,令人担忧。  相似文献   

13.
众人 《党建文汇》2006,(6):42-42
在外交部外放的档案中,有一份关于美军虐杀战俘暴行的档案、上面记载了抗美援朝期间中国人民志愿军在美国战俘营里所受到的各种虐待以及虐杀事件.  相似文献   

14.
面孔     
《廉政瞭望》2012,(23):8-8
罗阳:国之重器,以命铸之 近日。“歼-15”刚刚在辽宁号航母上首飞起降成功,中航工业沈飞集团董事长、总经理罗阳却突发心脏病去世。他生前正是歼-15研制现场行政总指挥,在他的带领下,歼-15舰载机实现了从陆到海的飞跃,他是航母海上试验牺牲的第一人。评论者指出,每一位为这份事业殉职、流血、流汗者,都值得敬仰,现在正有更多有志有为的年轻人加入到这份光荣事业中来。罗阳,安息吧。  相似文献   

15.
周进  丁伟 《前线》2013,(1):92-93
赵登禹在“七七事变”中殉国之事人尽皆知。不过,关于他殉国的具体情况,历来说法不完全一致,况因资料阙如,无从细考,至今难有定论。笔者曾想,不知日方档案资料是如何记载这一史实的。前不久,笔者看到这些解密的档案资料,见日方所言与中方说法虽略有出入,但在赵登禹战死这一点上并无不同。  相似文献   

16.
张哲明 《党史博览》2009,(11):24-25
1957年12月中旬.周总理在杭州参加由毛主席主持召开的中央会议后,来到上海。他告诉上海警备区司令员王必成.24日他要在上海警备区接见驻沪陆、海、空三军团以上军官。  相似文献   

17.
《战国策》中记载一个邹忌与徐公比美的故事:邹忌远不如徐公长得帅,但那些有私、有畏、有求于邹忌的人,却众口一词夸他比徐公好。故事警示人们,有些“好话”,不仅“水分”很大,更有私利驱动。细细品味,令人担忧。  相似文献   

18.
新街回族乡位于贵德县西南部,是海南州唯一的一个回族乡,全乡辖九个村。有回、藏、汉等五个民族的群众居住在这里,陆切村就是其中之一。在这贫穷而落后的乡村,有一位人人敬仰的好“曼巴”(医生之意),他就是2004年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称号、并受到国务院表彰的李加才让。  相似文献   

19.
刘少奇入团的时间、地点和介绍人,据他的亲笔记载有两种说法: 一说为1920年冬在长沙由贺民范介绍入团。此说有两次记载,一次是1940年他在新四军工作时给国际友人  相似文献   

20.
社会救助的历史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其记载和研究也是源远流长。经济史学家傅筑夫先生曾指出:“一部二十四史,几无异一部灾荒史。水、旱、虫、蝗等自然灾害频频发生.历代史书中关于灾荒的记载自然就连篇累牍。”①旭史书关于社会救助的记载.尚不属于真正的学术研究范畴。直到民国时期.有人开始专门从灾荒、失业等各个领域分别研究社会救助的历史。近年来.在“把历史的内容还给历史”的号召下.学术界呼吁打破党史和国史研究中的治史范式.加强对社会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