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闫朦  占乐 《党史博采》2013,(11):25-28
1935年7月,红军长征到达四川松潘附近的毛儿盖地区。此时,个人野心勃勃、权力欲望不断膨胀的张国焘自恃其枪多势重,漠视党的纪律,我行我素,拒不执行之前党中央拟定的北上抗日的行动命令,在毛泽东率领右路军抵达四川省西北部的巴西后,竞电令党中央和右路军随其南下,言辞强硬并以武力相要挟,扬言“要彻底对中央开展斗争”,毛泽东及时发觉了张国焘分裂党、分裂红军的险恶用心。为使党中央摆脱危险,9月9日夜召开完巴西会议后,毛泽东当即决定率领红一方面军第一、三军团和军委直属纵队单独北上。9月11日,部队行至甘肃迭部县俄界村,次日,在此召开了政治局紧急扩大会议(俄界会议)。会上.党中央针对张国焘的错误行径进行了公开批判,毛泽东作了《关于与四方面军领导者的争论及今后战略方针》的报告,会议根据毛泽东报告的精神,通过了《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会议决定将红一、三军团和军委直属纵队整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在俄界会议召开的过程中,以及与张国焘的分裂行径所开展的斗争中,毛泽东始终展现出了一位伟大革命家所拥有的过人的政治智慧和深谋远虑的远见卓识。  相似文献   

2.
林伯渠同志是战士。也是诗人。在长征途中,他在战斗中写诗,又用诗进行战斗。1935年9月所作《巴西阿西》便是一首最早抨击野心家张国焘的战斗诗篇。1935年夏,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根据党中央建立川陕甘根据地的决定,红军分左右两路过草地北上。8月下旬,党中央、毛泽东率领右路军过草地到达巴西阿西地区,等待左路军的到来,共同北进。可是,张国焘率领左路军到达阿坝地区后却按兵不动,拒绝北上。中央屡次电催,他不但不听,反而密电右路军政委陈昌浩率部南下,并企图危害中央。在此危急情况下,党中央、毛泽东不得不率领红一、三军团单独北上,脱离危险地区,避免红军内部可能发生的冲突。  相似文献   

3.
《党史天地》2007,(8):75-76
毛泽东交代警戒部队:红四方面军阻拦,要说服教育 徐向前说:哪有红军打红军的道理?陈昌浩三条决议第一条就是红4军不能打 10日晨,张闻天、毛泽东等党中央领导率红3军和红军大学离开班佑、巴西等地,悄然北上,向红1军俄界进发,与红四方面军脱离接触。临出发前,张闻天代表党中央致电张国焘:阅致徐、陈调右路军南下电令,中央认为完全不适宜的。  相似文献   

4.
包座之战     
《党史天地》2007,(8):65-66
毛泽东批准徐向前、陈昌浩的作战计划 李先念、程世才率30军打包座获胜 红军右路军越过茫茫草地,到达班佑后,李先念的红30军88师师长程世才,消灭了胡宗南部第二支队和千余若尔盖士兵,第二支队长张莱孝急电胡宗南派兵增援。  相似文献   

5.
1935年9月中旬,左、右两路军(右路军中的一、三军团除外)奉张国焘的命令,分别从阿坝和包座、班佑地区南下,向大金川流域的马塘、松岗、党坝一带集结。徐向前与陈昌浩率右路军的四军、三十军及红军大学部分人员,回头再次穿越草地。 张国焘在刷金寺红军总司令部正踌躇满志之时,忽接党中央自高吉发来的电令;“中央为贯彻自己的战略方针,再一次指令张总政委立刻率左路军向班佑、巴西开  相似文献   

6.
彭德怀元帅留在巴西的外甥蒋八月1935年8月21日,右路军进军大草地。右路军由红一方面军的一、三军团、红四方面军的四军、三十军以及中央纵队、前敌总指挥部等组成。8月28日,天下着毛毛细雨。负责后卫、收容的是彭德怀的三军团,其后卫部队正在被人们称为“死...  相似文献   

7.
李伶 《湘潮》2014,(4):50-55
红军在长征途中,有一个读者关注的焦点故事:叶剑英北上献图。 故事的背景是这样的:张国焘违抗党中央的北进命令,擅自率领已过草地的左路军返经草地,南下另求“发展”,并电令徐向前、陈昌浩率领的右路军南下会合。在此关键时刻,右路军将领意见分歧,总参谋长叶剑英携图而去,跟随党中央毅然北进,将地图交给了毛泽东,交给了党中央。艺术家根据这个故事,写出了一部话剧《叶剑英北上:献图》。  相似文献   

8.
经过千辛万苦,右路军终于越过茫茫草地,从死亡的世界回到了人间。部队进入半农半牧的巴西、阿西、班佑地区。右路军中的中央队及军委机关驻阿西。徐向前、陈昌  相似文献   

9.
关于沙窝会议会址张德林1935年6月12日,中国工农红军一、四方面军在川西北高原胜利会师。中共中央政治局继两河口会议、芦花会议之后,又在松潘县属毛儿盖地区的沙窝召开了会议。会前,8月3日发出通知:“请准于明日四小时到达沙窝开政治局会议。”由于这次会议...  相似文献   

10.
《党史天地》2007,(8):53-55
韩东山率红25师迎接毛泽东、党中央 毛泽东说:“今天胜利会师了,我们红一、四方面军是一家人” 1935年5月下旬,红四方面军总部在羌族聚居区茂县召开军级干部会议,部署迎接党中央及红一方面军各项准备。会议决定由李先念率30军88师、9军25师和27军一部开往小金山地区迎接党中央。  相似文献   

11.
1936年8月,中共中央西北局率领二、四方面军北上到达甘南后,于9月16日至18日和9月22日,分别在甘肃省岷县、漳县等地召开会议,同张国焘西出青海的错误主张进行了斗争。关于出席这两次会议的人员,  相似文献   

12.
《先锋队》2001,(4)
中国人大都知道毛儿盖这个地方。而毛儿盖之所以著名,是因为就在那块弹丸之地上,张国焘曾拥八万精兵而自重,与在长征途中连遭强敌围追堵截的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进行了一场激烈的“南下北上”之争。党内路线斗争,同样是风云激荡,杀机毕现,刀光剑影……何畏向张闻天发难就在张国焘停留毛儿盖期间,又发生了一起极为严重的事件:四方面军的几位高级将领群起围攻党中央总负责人张闻天!事情的开端是,陈昌浩将四方面军驻扎在毛儿盖的几位将领召到右路军指挥部,商量好以后,然后派人去请张闻天,说有重要事情向他反映。张闻天来后,陈昌…  相似文献   

13.
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胜利完成长征在长征中极为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中共中央和红军一方面面临着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一方面面临着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同时又必须面临并战胜张国焘分裂党和红军的阴谋活动。尽管中共中央一直坚持对张国焘采取团结、教育的方针,然而张国焘却一再拒绝中共中央苦口婆心的忠告,一意孤行,在给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的电报中仍然坚持其“乘势南下”的错误主张。同时,他密电右路军的陈昌浩,率右路军南下,企图分裂和危害中共中央。在右路军的叶剑英看到电报后,立即飞马报告毛泽东。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博古等中共中…  相似文献   

14.
草地风云     
第十章 身陷囹圄 廖承志刻蜡极保住一条命 经过千辛万苦,右路军终于越过茫茫草地,从死亡的世界回到了人间。部队进入半农半牧的巴西、阿西、班佑地区。右路军中的中央队及军委机关驻阿西。徐向前、陈昌浩、叶剑英率前敌指挥部驻巴西。两地相距约四、五十里。 距离巴西、班佑100多里的上下包座,是通往甘南的必经之地。胡宗南部在那儿扼守。上下包座相距数十里,包座河纵贯其间,山高路险,森林密布。守敌据此险隘,筑碉修堡,胡宗南又急调驻守(氵阜)腊的何诚仁第四十九师,星夜奔集包座,企图扼住红军北进。 抢在胡宗南增援部队赶来之前,强占包座,出师甘  相似文献   

15.
严可复 《党史纵横》2014,(10):26-34
正漳县会议是红二、四方面军北上到达甘肃后,中共中央西北局于1936年9月下旬召开的一次会议。1989年版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对这次会议的叙述是:"九月二十日,张国焘到漳县前敌指挥部后,于二十二日致电朱德,反对静会战役计划,要求朱德到漳县面商","九月二十三日,在漳县三岔又召开中共西北局会议。……会议采纳了张国焘从永靖、循化渡河的意见","徐向前到临洮调查后得知,黄河以西气候寒冷、雪山草地道路难行,人稀  相似文献   

16.
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长征中会师后,党中央于1935年8月4日,召开了历史上著名的毛儿盖会议。一方面军的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等领导人,四方面军的张国焘、徐向前等人都出席了会议。会上,又一次把“北上”,还是“南进”提出来让大家讨论。双方又进行了激烈的争论。主持会议的毛泽东、周  相似文献   

17.
《新湘评论》2006,(9):62-63
1935年8月,红军征服了雪山后,党中央在毛儿盖召开了政治局会议,决定红军一、四方面军混合编为左右两路军,在中共中央统一指挥下,过草地继续北上。茫茫无边的草原,笼罩着阴森迷蒙的浓雾;草丛里河沟交错。  相似文献   

18.
正沙窝会议(1935.8.4~19)1935年7月,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在芦花会议结束后继续北上,翻越仓德山和打鼓山,于28日到达毛儿盖。由于形势变化,中革军委被迫放弃原定的《松潘战役计划》,于8月初制定了《夏洮战役计划》,将红一、红四方面军编组为左、右两路军继续北上。但是,张国焘又节外生枝,要求中央召开政治局会  相似文献   

19.
芦花会议     
《党课》2006,(10):90-91
两河口会议制定了“松潘战役计划”,张国焘虽然表示拥护党中央的北上方针,但行动上却借口所谓“组织问题”没解决,按兵不动,故意拖延红四方面军的行动。由于张国焘的阻挠,“松潘战役计划”中第一步计划未能实现,使胡宗南军先于我军集结松潘地区,造成我军攻打松潘的被动局面。此时,迫切需要加强一、四方面军之间的了解、信任和团结,以便进一步统一两大主力红军的行动步伐。为此,中央政治局利用部署松潘战役第二步行动计划的间隙,于1935年7月21日至22日在芦花举行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张国焘、陈昌浩、周恩来、朱德、张闻天、毛泽东、王稼祥、秦邦宪、凯丰、邓发、李富春、徐向前、刘伯承等13人。会议的中心议题是总结红四方面军从鄂豫皖根据地到川陕根据地的历史经验教训。会上,张国焘首先作了关于红四方面军发展历史的报告,接着徐向前、陈昌浩分别就红四方面军军事方面的情况和政治工作情况作了补充报告。会议对3个报告进行了讨论。邓发、朱德、凯丰、甩恩来、张闻天、毛泽东、王稼祥、秦邦宪等先后发言,对红四方面军在巩固和发展、提拔工农干部、壮大红军、遵守纪律、反第四次“围剿”失利后创建通南巴新根据地等方面取得的成绩给予了肯定,同时也指出了红四方面军在退出鄂豫皖和通南巴根据地以及退出通南巴后缺乏明确发展方向等方面的错误和战略上的失策。  相似文献   

20.
两河口会议     
《党课》2006,(10):90-90
1935年6月16日,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懋功胜利会师,此时,中央红军约2万人,红四方面军约8万人。会师后,中央红军改称第一方面军。在四方面军工作的中央代表张国焘,从会师一开始就认为当时革命形势低落了,并在战略方针上与党中央产生了根本分歧。党中央的战略方针是:北上建立陕甘川根据地,目前应先夺取松潘,消灭胡宗南部,而张国焘的战略方针是:西进向西康发展,建立川康政府,实现其所谓“川康计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