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贵州民族研究》一九八二年第二期刊登田玉隆同志《从史学结合民族学看巴国与苗族关系》的文章里面有这样的叙述,摘要如下: 1“解放前黔东南苗族中‘有许多痕迹可寻’:黔东南苗族崇拜‘白虎’为祖先,他们把‘白虎’叫‘片甫’”。 2“苗族说:‘片甫’是苗族固有的,不是学自汉族,它也不是‘鬼’(只是祖先),是保护大家的”。 3“对‘白虎’的崇拜不仅是台江县苗族有,在剑河等其他地区的苗族也有。土司时  相似文献   

2.
“康回”与苗族关系管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拙文斗胆试从史学、文字学、民族学、民俗学、民间文学和考古学相结合的角度,对屈原《楚辞·天问》中之“康回”(“康回冯恕,地何以东南倾?)与苗族关系的历史渊源进行考辨,且认为康回当系苗族远祖之一。 主要论点有: ①康回实即尧之共工, ②康回与驩兜均出自同一母体部落,  相似文献   

3.
楚人与苗族、楚文化与苗族文化有着渊源关系,这是近代多数专家学者从历史学、民族学、楚辞学等角度进行研究所肯定了的。本文仅就一孔之见作一点补充,从宗教习俗——苗族的巫词巫歌与屈原的《九歌》等作一比较研究探讨,其密切关系也许更显而易见。  相似文献   

4.
何星亮 《思想战线》2007,(4):115-116
杨福泉先生的新著《纳西族与藏族历史关系研究》,是近年来民族史学和民族学界一部力作。作者根据自己多年调查积累的丰厚民族学资料和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基础,对历史上纳西族和藏族的族源关系、政治关系、宗教关系、经贸关系、语言和文学艺术关系等,作了深入、细致的探讨。其一  相似文献   

5.
杨昌文,副研究员。1938年10月4日出生在今福泉市冬青树的个苗族家怎1964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五年制),同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为贵计省民族研究所民族学研究室主任、《资计1民族研究编委。系贵州省苗学研究会副秘书长、贵州省民族研究学会副秘书长。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副秘书长、中国民族学会理事。入编忡国民族民间医生名利(一)和《苗族人物》。主要从事苗族文化、医药民族学研究。主编佛采苗族,中国民族文字与书法宝典·苗族篇》(国家八五重点课题)、情州省志·民族志》苗族篇、满族篇、羌族篇。是冲国民族文化大观…  相似文献   

6.
楚人与苗族的关系,数十年来一直为广大历史学、民族学、考古学工作者所关注。但见仁见智,至今学术界尚未有较为统一的看法,因此,还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现代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表明,对于某些问题,尤其是疑难问题的研究,必须采取多学科、多角度、全方位的综合方法,才有可能得出较为公允的结论。鉴于此,本文所从民俗学的角度对楚俗与苗俗作一些初步的比较,其旨在于为楚史、苗史研究者们提供一些佐证。不当之处,敬望方家学者不吝斧正。  相似文献   

7.
黄才贵,侗族,1945年生于贵州省天柱县。1968年毕业于贵阳师范学院政治教育系。现为贵州省民族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自1980年以来,专业从事民族学研究。先后撰写《榕江县计划公社苗族家庭、社会组织及习惯法》、《森林和人》、《侗族父系大家族遗存与干阑长屋》《“汞都”也贫困》等调查研究报告20余万字。在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研究报告》及《住宅建筑》、台湾《民俗曲艺》、《贵州民族研究》等学术刊物上发表《侗族住居空间构成的调查报告》、《侗族村落的公共建筑》、《侗族鼓楼的美学与民俗学价值》、《侗族油茶与日本茶道的同…  相似文献   

8.
神话思维的特征之一是神秘性。这一点,笔者曾在《从苗族创世古歌看神话思维的神秘性》(《思想战线》1986年第四期)一文中作过论述。本文所要探讨的,是从苗族创世古歌来看神话思维的又一特征——感官性。据心理学家研究,婴儿呱呱坠地后,从他生活的环境与自己的关系中,就欲寻取新的经验,以求得生存与发展。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之后,同出生的婴儿一样,产生了探索、认识大自然奥秘的欲望。在产生神话的原始社会,原始人是凭着感官作为他们认识事物的唯一途径。当时,生产水平极其低  相似文献   

9.
苗族与楚族     
苗族与楚族的关系,是古今历史学者十分关心的问题。千百年来,争论不休,莫衷一是。我认为苗族与楚族关系密切:始祖相同,远祖相同,近亲相同,应是一个民族的两种称呼。 始祖相同 研究苗族的历史,不能单纯根据汉字历史资料,还必须结合苗族的《苗经》、苗语、苗俗等,全面分析,反复比较,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由苗族“巴对雄”(巫师)和“果江都”(话师)用苗语保存下来的《巫词》和《古老话》,是“苗族古代生活的百科全书”,“最标准的苗经”,它是我们研究苗史的可靠资料。  相似文献   

10.
西南联大在滇办学期间,联大历史学系教师在通史撰著、断代史研究、宏观史论等方面,取得了许多创造性的研究成果,写出了《国史大纲》《中国史纲》《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清史探微》《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等经典学术名著。与抗战前北大、清华的史学研究特点相比较,联大史学研究在学术取向上发生了重要的转变:研究选题上,从注重专题考证走向微观实证与宏观通论相结合;研究方法上,从崇尚考据走向考据、综合并用;研究目的上,从求真为主走向求真与致用并重。联大史学研究取向的转变,既是抗日救国的时代大潮影响作用的结果,同时也是自五四以来中国史学自身演进发展的必然取向。  相似文献   

11.
我国民族识别的回顾与前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民族识别的回顾与前瞻李绍明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识别在新中国建立后的一段时间是我国民族学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1956年8月,费孝通与林耀华两位先生于《人民日报》发表《中国民族学当前的任务》一文,将“关于少数民族族别问题的研究”列为当时民族学研...  相似文献   

12.
关于苗族的盘瓠崇拜问题,长期以来不管是苗族学者还是他族专家,对此均持不同看法,至使盘瓠问题变成一个长期争论不休而且难以定论的历史课题。笔者认为,对于盘瓠问题,应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以科学的态度来进行研究。方能使盘瓠研究沿着正确的方向深入下去。近几年来,我们对盘瓠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从大量的史料和口碑资料以及现存的实物来看,苗族确实存在着盘瓠崇拜;盘瓠在民族学和民族史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现在,让我们从麻阳的实况来看看这一幅民俗信仰的历史画卷。  相似文献   

13.
本文拟对唯物史观与心态史学的关系作一初步的探讨。一心态史学,在西方又称心理历史学派。这一学派运用心理学方法和成果研究历史上人们的心理状态。作为“新史学”的一个分支,心态史学的历史渊源可追溯到维科的《新科学》及黑格尔青年时代的有关研究。  相似文献   

14.
历史学研究如何推进?从内在条件看,有若干十分重要的因素:首先是史料。因为历史学的研究,建筑在可靠的、新鲜的史料基础上;有重大史料发现,就会有重大史学研究的成果。二是方法。研究方法对于史学探讨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当今电脑的广泛使用,绝大地提高了史学研究的效益,提高了其科学性和正确性。但仅此还不够。还有一个重要的动力源,就是史学评论。诚然,史学评论有优劣之分,但好的、优秀的史学评论,对史学的发展,确实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读了霍林东先生的《史学与史学评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4月),这样的感觉更深…  相似文献   

15.
苗族古歌《枫木歌》的人类起源观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苗族古歌》不仅有很高的史学与文学价值,而且还有很高的哲学价值。它把史学、文学、哲学及社会思想融为一体,在我国各民族人民共同的文化宝库中不失为一块光彩夺目的瑰宝。只是由于历史的原因,过去人们仅从文学的角度进行了整理发掘。今天,当我们从社会思想的角度对它进行发掘时,终于发现了它那熠熠发光的宝石核心。这里,我愿以滴水之微,对流传在贵州清水江雷公山地区《苗族古歌·枫木歌》(以下简称《歌》)在人类起源问题上所表现的朴素、原始见解,作些不成熟的探索,恳望能得到识者的指教。  相似文献   

16.
我自1948年春至1979年初的三十余年,几乎全是在云南渡过的,云南大学与我的学术生涯关系密切。解放后,我的第一篇学术代表作《试论恩格斯关于劳动创造人类的学说》就是在《云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57年第3期上发表的,并印有单行本。《云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自1975年起改为《思想战线》直至今天,我虽远在北京,却一直是这个刊物的爱好者和长期订户。我先后在此刊物上发表过两篇拙作:一是《试论原始社会的分期问题》(1980年5期),二是《论拉法格对民族学与经济民族学的贡献》(1985年第1期)。今天为纪念《思想战线》出刊100期,我作为一个民族学工作者,从民族学的角度来表示我的祝贺与希望。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贵州民族调查 2 0年之成果 ,着重论述了民族调查与苗族研究的关系 ,认为贵州民族调查为苗族研究提供了大量资料 ,促进了苗族研究的深层发展 ,为苗族研究学科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本人生长于苗乡苗寨,对苗族习俗虽无研究,但也有只鳞片爪之识,故特提出与石开忠同志商榷。 石开忠同志在《试论黔中苗族牛祭习俗的成因》(见贵州民族学院学报一九八六年第四期,以下简称《黔中苗族牛祭》)一文中论述了牛祭的三种形式、文献中牛祭习俗的分布状况、牛祭发生的背景和牛祭祀习俗的成因四个问题。对于前面所述,因没有作过深入和全面的调查,不敢胡言,本文拟就惠水地区苗族牛祭的形式及牛祭习俗的成因略述个人浅见,望有关专家、学者和石开忠同志赐教。  相似文献   

19.
不论是在古代还是当今,苗族与芭茅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在苗族的歌谣、习俗、祭祀、宗教以及生产等方面都有反映。探讨这个问题,对于了解苗族的族源、历史、习俗、宗教等方面有一定意义。笔者学疏才浅,只能作一点不成熟的探讨请专家指正。 一、芭茅草与苗族歌谣有密切的关系 在苗族古歌中,有许多地方记叙到芭茅草,“猴子家开亲,接亲岩脚下,野果来当饭,石头来当蛋,硕鼠来当猪,青枫帽做碗,芭茅叶做刀,砍硕鼠冬冬。”(《民族研究参考资料》第23集《开亲歌》第87页至第88页)。这首古歌记叙了苗族的初民在原始时代,过着  相似文献   

20.
一、从苗语词汇看苗族的历史文化痕迹 (一) 苗族先民经过了一段漫长的原始社会时期,包括原始游群、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公社到部落联盟的发展阶段。这段历史,由于年代久远,加之苗族历史没有文字记载,现在我们只能根据苗族民间流传的古歌、传说、语言以及汉史中有关的追述来进行探索。有人说,一部语言史就是一部民族史,这就肯定了语言在历史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因此,通过语言材料来证实的史实应该说是可靠的。从语言看,有些词语能反映苗族原始社会历史文化的痕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