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健 《传承》2008,(8):84-85
中国禅宗境界观念极大地提升了生存个体在面对自然时的主体地位,它要解决的是个体在有限的存在中如何超脱而达到永恒。直观感想的模写,活跃生命的传达,最高灵境的启示,三者构成禅宗境界存在即超越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对于禅宗而言,得悟的境界难以言表、不立文字,是强行的说不可说之神秘。海德格尔则明确表示:禅宗所言之境界正是其毕生所述。从中可见,至少在语言问题上,海德格尔和禅宗有着异曲同工的契合,都在暗示我们抵达存在之大道的不可言说性。  相似文献   

3.
孙希佳 《求索》2012,(2):105-107
"个体"是克尔凯郭尔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他将个体视为独立于群体性范畴之外的存在。克尔凯郭尔认为,个体的存在可划分为三个境界:审美境界、伦理境界和宗教境界,认为个体只有在无意识中完成了通向宗教境界的跳跃后才能获得真正的信仰。本文认为,个体三境界说具有存在主义、精神分析与基督教神学三个方面的内涵,因此,以人本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二十世纪哲学对个体和非理性的强调是克尔凯郭尔个体哲学在当代语境中的再现。  相似文献   

4.
禅宗是中国佛教最重要的一支,以顿悟为特色,主张“以心传心”、“不立文字”。所谓“公案”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实际上是禅师为指点学人,在言语或动作上作出的一种指示。禅宗公案表面看来扑朔迷离、荒诞不稽,充斥着矛盾与悖论,实际上正是这种对常理和规范的“破坏”和“偏离”,才有着一种“神妙”的境界。本文试图从修辞角度分析其荒诞表征下的合理性:“反常”的语言形式正是禅宗“反常”的思维模式的镜象描摹,禅宗通过这种“反常”有效地传达了禅宗“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观照,不假文字”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潘永辉 《求索》2007,(10):153-155
目前对以《坛经》为代表的禅宗美学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也存在着严重不足。本文将在分析各家论说的基础上,提出自己对以《坛经》为代表的禅宗美学的看法,力求更准确地揭示禅宗美学的最本质的审美特质及其与中国古典美学的关系。笔者认为,参照佛教的教义,并与中国儒家与道家相联系相区别,《坛经》禅美学的特征,除了上述诸家提供的说法之外,最为根本的应是这三点:自性主体的确立;空灵境界的脱出;日常动用的诗意化。只有这三点,最能说明禅宗既与印度佛教、中国儒道文化相联系而又自成一家、别具特色的中国化佛教特点,也最能说明《坛经》及其影响下的禅宗为中国美学提供、补充的关学特质之所在。  相似文献   

6.
禅宗"空寂之美"的时间性阐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禅宗美学思想进行时间性解析,以窥探禅宗美学思想的内在奥秘与根源,是禅宗美学研究中本已的和不可或缺的理论问题.在禅宗美学中,美或审美不是一个既定、现成的目标或状态,美是在刹那间照面映现的瞬间澄澈之美.  相似文献   

7.
从跨文化的视野来看 ,禅宗顿悟自性论与荣格原始意象论之间存在逻辑起点、终极目标、思维方式、批判精神等方面的相似点。正是这些相似点的存在 ,才能真正理解艺术化生存的奥秘 ,实现禅与西方思想的交流与中西文化心灵的沟通。1  首先 ,禅宗顿悟自性论与荣格原始意象论的逻辑起点极其相似。荣格所谓的“集体无意识” ,是指通过大脑遗传的心灵气质 ,是从原始社会以来人类共同经验的积淀。他说 ,“无意识神话学的原始意象是人类共同的遗传物 ,我把遗传这一领域称为‘集体无意识’ ,用以区别于个体无意识。”① 在荣格看来 ,集体无意识是一切…  相似文献   

8.
生活境界是人类独有的一种特性.状态与活动是考察生活境界的二重维度.实践作为人的根本存在方式,是从活动角度分析生活境界的根据.以此为出发点,创造必然成为生活境界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创造的生活境界对于人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文化聚集了儒、道、禅三家之思想,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审美文化。尤其是禅宗文化,讲求的直觉、顿悟、自由、意境、审美,促使人们透过繁复纷纭的世界来反思自我,体悟生命,进入个体生命的诗意审美阶段,同时对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产生深远的影响。禅宗是物化了的文化心理和审美意识,并且让园林成为精神文化和物质的双重体现。  相似文献   

10.
悟“空”     
禅宗修身,以悟“空”为本。所谓“空”,就是禅学认为,一切现象都有因和缘,事物本身并不具有常住不变的个体,也不是独立存在的实体。照这种说法,面对某一事物,在理念上把它化没了,就算是觉悟了。只有悟“空”,才能达到最高境界。如何悟“空”,我不懂,但记住了一个故事,它做了形象的说明。五祖弘忍和尚年高,考虑后事,想选一个接班人。他召见众弟子,出了一个试题,说:“你们各自写一首偈子,我将选取得法者,传为第六代祖师。”神秀是大师兄,众增的教头,最有资格做接班人。进入佛门之前他是三榜进士,还颇有文才。神秀很快呈…  相似文献   

11.
史景峰 《传承》2010,(33):160-161
禅宗是中国化的佛教,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禅宗起着桥梁的作用。禅宗不仅作为一种宗教传入日本,而且也作为文化根植于日本的文化之中,日本的武士道、茶道、建筑、庭院以及文学都深受禅宗的影响。在禅宗东渐中起重要作用的是无准师范和日本僧人圆尔辩圆。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价值理论既有政治经济学层面的意蕴,也有哲学层面的意蕴.这两层意蕴分别对应价值领域中的两个问题,一是物的交换关系问题,二是人的存在意义问题,二者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通过对马克思价值理论双重意蕴的理论分析,有助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人的行为做出恰当的价值判断,把个体的人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的合理收益问题与社会的人在共同生存中的道德境界问题区别开来.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论大众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3.
哲学危机的消解需要借助于异质的思想资源,西方形而上学的困境给了禅宗发展的空间,同时使得海德格尔与东亚思想的比较研究成为可能,并使之在三个方面得以展开:在本体论方面,海德格尔的存在一词类似禅宗的真如与空,二者异曲同工地呈现了生存论本体论的难以言表;海德格尔与禅宗思想在语言领域的见解颇为接近,都极力抨击逻辑符号对存在真理的遮蔽;海德格尔与东亚思想的交集既可表征哲学林中路的殊途同归,又是构建中西哲学文化桥梁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相似文献   

14.
审美生存是提高生命质量、提升生命境界的重要路径。审美生存的关键要素是生存、审美以及作为二者载体的个体生命。在审美活动之中,人得以提升自身的生存境界。审美生存的不断开启与持续拓展,有助于美好生活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曾经吟出这样的诗句:“See the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一粒沙中见世界)”,中国的禅宗语录中也有“一沙一世界,一花一菩提”的偈语,这些诗句偈语,把个体的价值提高到了整体的角度,隐喻了小中见大,弱中识强,个体与整体内在一致、和谐统一的道理。  相似文献   

16.
在我们国家存在多种宗教,其中佛教的影响算是比较大的。佛教中的禅宗一派,以专修禅定而得名,历史上曾在佛教中居于垄断地位,在当今它也是引人注目的一个热点问题。下面谈谈人们较关心的禅与气功、艺术及心理健康等几个问题,意在为人们了解禅宗及认识宗教的作用提供些材料。  相似文献   

17.
吴林桦  郭线庐 《求索》2013,(7):119-121
儒家的"比德"说,是从社会伦理道德的角度去看自然现象,是自然的人化;道家的"畅神"说,是通过人与自然合一即人的自然化而达到"悟道"即精神无限自由的境界;禅宗的"见性"说,认为山水是佛性的映照,观照山水即体味"佛性"亦即是禅悟的过程。三者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山水审美思想的主体。  相似文献   

18.
理学与心学是宋明理学中两个最重要的思想流派.作为心学的开创者,陆九渊“心即理”、“发明本心”等心性思想使宋明理学更进一步接近“中正仁义”的“人极”指向.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与禅宗的有关心性思想皆为陆九渊心性论的重要来源,而后者往往为学界所忽视.通过将陆九渊以“心即理”为核心的心性论与禅宗北宗神秀、南宗慧能的心性思想作相关比较,分析与诠释其对早期禅宗代表人物神秀、慧能心性思想的借鉴、融合,有利于了解宋明理学与禅宗之间的相互融摄关系;发现儒佛两家在为学理路、思想旨趣等方面的具体差别;并对宋明时期儒家心性思想为何由传统之人生、伦理视角转向心性本体层面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9.
《传承》2015,(7)
禅宗无论在世界还是中国、在古代还是当代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它是完全中国化的佛教,从禅宗思想教旨、古文献可以看出禅宗之"不立文字"并非不要文字、佛教经论,而是不执着于文字。"不立文字"与禅宗宗旨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禅宗自中国传入日本,在日本古代禅宗被称为武士的宗教,有意思的是:一方是手拿屠刀武勇嗜杀的武士,一方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大慈大悲的佛教禅宗,两者观念相差如此巨大,竟也能走到一起,不可不谓其中有一定的内在的必然联系,而这主要体现在两者的生死观、因果观,善恶观以及修行方法上面。本文将就日本武士的特点、禅宗的特点以及日本武士与禅宗的契合,这三个方面来阐述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