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杜威教育哲学站在时代及哲学的高度上,批评和传承、扬弃和超越西方传统教育哲学,不仅在理论上也在实践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杜威教育哲学的四个维度是实践哲学的理念、进步和民主的信念、现实主义的观点和实验主义的方法。杜威教育哲学的宗旨是通过改造教育方式改造生活世界。经验主义是其核心理念,实验主义和民主主义是其基本原则。杜威倾注全部的智慧,弥合二元论的弊端,透视教育脱离生活的弊端和危险,强调当下的可触摸性,让教育回归本真,回归生活。建立生活的丰富性、恢复生活的连续性,这就是杜威教育哲学的当代性。  相似文献   

2.
审美经验是杜威哲学、美学的核心概念,而情感在日常经验转化为审美经验的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情感贯穿于经验的整个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被看做是经验的有机组成部分、源头甚至结果。在有机体与环境的互动过程中,情感自身的变化促成了经验向审美经验的转变。通过比较贝尔与杜威情感思想,杜威情感思想能得到进一步的分析,而这一分析一方面反驳了长久以来学界对杜威哲学、美学思想的一些误读,另一方面也可看出杜威取消哲学中某些对立概念所带来的隐患。  相似文献   

3.
本文着重从“教育即生活”与“生活即教育”、“学校即社会”与“社会即学校”、“做中学”与“教学做合一”三个方面 ,对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进行比较。认为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固然受到杜威的影响 ,但两者又有质的差异。他的“生活教育”理论是批判地吸收杜威学说 ,并且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而总结出来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教育新理论  相似文献   

4.
教育:向生活世界回归--杜威教育哲学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的教育问题是什么?教育改革的思路又何在?考察杜威教育哲学的主要原则与主张,反思其在中国的历史影响,可以获得对于中国现代教育改革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杜威哲学在现当代思想界的理论定位日趋重要。近年来他的学术地位已经由“实用主义神圣家族中的家长”即思想领袖,逐渐上升为与维特根斯坦、海德格尔并驾齐驱的“本世纪三位最重要的哲学家”,并被誉为“以杜威为其主要倡导者的实用主义传统,是美国对人类精神生活所做出的最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6.
杨国荣 《探索与争鸣》2022,(1):149-154+180
作为既具有学科性,又具有超学科性的智慧之思,哲学与“教”的关系呈现不同方面。具体而言,这里涉及“思”和“授”两个维度。所谓“授”,主要与知识的传授相关,“思”则是通过引导人们接触哲学史上重要哲学家的经典,以提高理论思维的能力。教哲学固然需要传授哲学的知识,但更为重要的方面,是让哲学教育的对象学会哲学思考。与教哲学的以上两个方面相关,这里同时涉及哲学本身内含的可说与不可说二重品格。在哲学教育的领域,身教重于言教,这不仅体现于道德教育,而且涉及更广意义上的“做哲学”。“何为哲学”与“哲学何为”的问题彼此相涉,“什么是哲学教育”与“哲学教育的意义”这两个问题也彼此关联。“教哲学”既关乎思维方法的提升,也指向合理的价值取向。哲学教育不仅仅涉及哲学的领域,而且关乎一般的教育问题。事实上,哲学教育和一般教育之间存在互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皮尔斯 ,詹姆斯 ,杜威以“经验”范畴为核心 ,构筑了包括认识能力在内的完整的人性世界。皮尔斯分析了“经验”对建立假说的作用 ,认为“经验”是精神自身的进化 ;詹姆斯通过“前门种类”的与“后门种类”的经验之区分剖析判断产生的机制 ,并在进化论基础上对必然判断加以生理学解释 ;杜威则以“经验”在逻辑的目的与范围方面的意义对之加以阐明。  相似文献   

8.
R·罗蒂在他的《实用主义的结论》中,论述了海德格尔与杜威对传统的看法。杜威和海德格尔均向我们阐明了传统的历程。杜威认为,自希腊时代以来出现了主客、心物、经验与自然以及理论与实践的两元论;哲学消除二元论才不再致力于超越经验。海氏认为,希腊哲学家谈论存在时喜好名词而不是动词,喜好存在之动词而不是动词不定式,这把我们引入本体论之途。杜威视行动与思辩的区分为自由人与奴隶的区分。海氏认为,这一区分来自于原始完整意识的最初划分。两人都认为,对观察者知  相似文献   

9.
杜威非常重视德育,他认为道德是解决社会问题、增进人们幸福的决定性因素。他提出了著名的命题:“道德即是教育”。他还总结和发展了资产阶级的道德教育经验,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德育方法理论,这些对于完善我国高校德育工作有非常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0.
魏银 《传承》2010,(21):60-61
民主教育在中国普遍存在"被误读"的现象。雷梦佳事件折射出人们误把投票当民主,将民主适用一切领域,重制度而轻理念等常见的误读民主教育的问题。杜威的民主教育理念以儿童为中心,关注他们的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通过把学校当作雏形的小社会培养新生一代最终符合和满足民主社会的希望。从杜威民主教育视角解读雷梦佳事件,给中国现代民主教育理念的培养、制度的建设以及效能的提高以深刻启示。  相似文献   

11.
民主教育在中国普遍存在"被误读"的现象.雷梦佳事件折射出人们误把投票当民主,将民主适用一切领域,重制度而轻理念等常见的误读民主教育的问题.杜威的民主教育理念以儿童为中心,关注他们的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通过把学校当作雏形的小社会培养新生一代最终符合和满足民主社会的希望.从杜威民主教育视角解读雷梦佳事件,给中国现代民主教育理念的培养、制度的建设以及效能的提高以深刻启示.  相似文献   

12.
历史唯物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是一个长期以来令人困惑的问题。由于对这一问题认识不清,造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裂缝”和矛盾。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将历史唯物主义与社会历史哲学作适当的区分,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是“元哲学”的观点,同时在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建立一门社会历史哲学。  相似文献   

13.
杜威教育哲学与当代美国服务学习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服务学习是近年来美国学校一种有突破性的教育革新,其理论主要源自杜威的教育哲学。杜威的一些体验教育理念诸如情境化学习、反思、体验的连续与互动原则、道德成长和公共参与等为服务学习的诞生与成长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就这些概念和哲学思想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对服务学习的健康发展无疑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社会正义”无疑是马克思哲学当代性讨论中不容忽视的重大理论问题。清理并剖析相关研究成果,对于回应西方政治哲学思潮的执战并开展批判性对话,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学界关于这一问题存有若干争论。马克思“社会正义”理论在应对重大现实课题中彰显了其“批判”与“规范”的双重向度。  相似文献   

15.
宋斌  闫星宇 《求索》2013,(6):92-95
实用主义是19世纪末以来在美国流行的一个哲学流派.对美国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影响巨大.有着鲜明的美国民族特性。即重视生活实践、实用功利而疏于形而上的理论思辨。约翰·杜威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同时也是实用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杜威的实用主义把其真理标准建立在效用原则基础上.指出真理之为真理,主要是看它是否对大家或公众而言有效用.以及看它是否能指导我们对付未来的环境。本文就杜威实用主义哲学的现实价值进行了审视,认为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特别是他的探索和实验的方法论,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实践观,反对一元论主张多元论的社会历史观,反对消极自由,弘扬人性等都对当代中国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个性的特点、要素及其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究竟何为个性,这是人文学科尤其是教育学科关注的重要问题。因为个性是认识人性的切入点;真正的教育永远是个性教育。所以,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都对其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众多界定,如“哲学把人的个性理解为主体性的个体表现”①;社会学家认为“个性就是作为社会的个人在社会领域中起独立作用的社会性质”②;心理学多把个性定义为“个人的一些意识倾向与各种稳定而独特的心理特性的总和”③;教育学认为个性“是在一定的生理与心理素质基础上,在一定历史条件下通过教育对象自身的认识与实践,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个体…  相似文献   

17.
弄清楚“市民社会”概念的哲学内涵,对于科学把握唯物史观的立脚点问题很有必要。在上一期那篇《唯物史观研究中不应有的缺失——兼解关于“市民社会”之惑》的文章中,已经就市民社会的缘起以及马克思对其所进行的哲学抽象作了叙述。这一抽象,是把市民社会当作一种社会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18.
李海凤 《传承》2008,(20):78-79
杜威从实用主义教育哲学的视角出发,对学校道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反思,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走出学校道德教育困境的出路。杜威的德育思想,对于我们正确认识我国德育实际情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杨国荣 《探索与争鸣》2022,(5):75-79+178
与现代大学的教育系统相关,哲学作为学科有其知识性的一面,承认这一点,是对哲学在历史衍化过程中形成的现实形态的确认。按其实质,学科性与知识性、规范性无法相分,在一定意义上,掌握哲学领域的知识的过程,也是经受哲学思维训练的过程,无论从哲学之为哲学的本然形态看,还是就哲学的学科意义而言,把握它与其他思想的区分的独特之点,难以离开其知识系统及相应的学科“规范”。哲学的起源既与思想的惊异相关,也涉及对现实的忧患,与之相应,哲学的教育不能仅仅从引发惊讶感或启发惊讶能力入手,而应同时引导学生注重现实存在,并从价值层面关切人类命运。进一步看,谈哲学教育,不能仅仅讲批判性,而是需要同时从创造性、建设性方面加以引导。在更一般的层面上,哲学教育与一般教育之辩,折射了哲学问题与日常问题的关系。哲学所面对的,首先是现实世界中活生生的问题。哲学教育旨在引导人们基于人类文明衍化所凝结的成果(包括各种形态的知识成果),创造性地解决内在于现实存在和生活世界中的多样问题。  相似文献   

20.
程雪霞 《青年论坛》2010,(4):137-139
“任务型”教学以杜威的“做中学”和“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据,倡导通过完成一系列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任务”获得社会实践能力,与高职教育提倡的“教、学、做一体化”教育思想具有趋同性。从教学法研究者、教师、学生的角度理解和剖析“任务”,以便对“任务”形成一个全面的认识,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让“任务”切实为“教、学、做一体化”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