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明一代,宦官之祸为中国封建社会所罕见,其干预朝政范围越出宫廷和中央,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民族各个领域。云南地处西南一隅,社会生活中的许多方面也与宦官有着密切联系。镇守太监与矿监税使,为明代宦官插足云南的具体形式。本文拟对此进行考察,探讨这一...  相似文献   

2.
一、腾冲筑城的背景与过程元末,云南形成滇中与滇东、滇西和怒江以西至伊洛瓦底江上游三大割据势力.随着滇中和滇东的梁王势力被平定,明军直趋滇西,大理段氏、永昌高氏土司相继归顺,怒江以西至伊洛瓦底江上游的麓川土司也归顺明军.明军在原元朝永昌府设立驿站,兴修水利,移民实边,推行卫所屯田,维护和强化边疆稳定.  相似文献   

3.
明代,朝廷针对云南各民族发展不平衡的历史特点,在云南有目的地进行了改土归流,当时的改土归流不是一刀切,而是根据不同的情况分别进行,对于不服从朝廷进行反叛的土司坚决进行改土归流,这是一种制度变革;在已经进行了改土归流的地区,为了维护社会安定,仍然保留部分级别较低的土官土目,这是不完全的改土归流,也属于制度变革;对于那些还具有强大政治力量的少数民族土司和不具备改土归流的地区,为了不引起社会的剧烈动荡,就不勉强推行改土归流;对于那些服从朝廷的调遣,并且与朝廷紧密合作的土司,朝廷则给予保留,暂时不进行改土归流。  相似文献   

4.
谪流,指谪迁与流放。谪迁,或称谪降、谪贬,指古代官吏因罪或不称职被降级并调到边远地区;流放,又称充军、谪戍,指将处以流刑的犯人,放逐到边远地方服役。谪迁,主要限于士宦阶层,始于两汉;流放,作为中国古代刑罚之一,则包括了所有阶层的人犯,《尚书》中已有记载。二者均为中国封建社会中惩罚罪人的一种强制性政治手段。云南是有明一代发谴罪人的地区之一,本文对明代谪流之人到云南的原因、类别、境遇及其地位和作用,作一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成文章  陈庆江 《思想战线》2006,32(4):132-140
明代云南的政区治所市场既普遍发育又不很发达.集市是最基本、最主要的市场形式,店铺交易普遍存在于各府、直隶州治所和一些州县治所中,转贩贸易则只在部分政区治所中有一定程度的发展.空间分布表现出若干特征,一是市场分布非一律化,各有差异;二是许多政区治所的市场多点分布,呈网络状态;三是不少政区治所的一些市场分布在城门边或其附近.  相似文献   

6.
兰强 《思想战线》2022,48(3):73
2001年2月和2004年4月,越南西原地区发生有组织的暴乱,企图成立“德伽自治国”,把西原从越南分裂出去。越南政府采取果断措施平息了暴乱,并以此为契机,多措并举,大力推进西原地区的民族融合。政治上,从顶层设计、政策制度、人才培养到干部任用等都向少数民族倾斜,注重发挥少数民族精英的作用,加强对福音教的管理。经济上,依托政府搞脱贫,依托市场谋发展。文化上,尊重、弘扬少数民族文化,促进文化融合。外交上,以越美关系改善为契机,减少域外势力的影响。从西原地区民族融合的实践看,现阶段发挥作用最明显的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相似文献   

7.
明代云南土官朝贡评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朝贡,乃中国古代社会中诸侯向天子、臣属向君主、附属国向宗主国等定期朝拜并贡献方物的一种形式,几千年中它沿而不变,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云南之地,自古民族众多,洪武中明军平定云南,各地少数民族首领纷纷纳土归附,不少被委以官职,准以世袭。大批土官被起用,成为云南境内维护明政权统治的重要支柱。土官对朝廷承担有若干义务,朝贡即为其中之一。明代云南土官的朝贡,在云南历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本文拟据有关史料,对云南土官朝贡的类型、朝贡者的身份和人数、朝贡的时间、朝贡的物品、朝廷赏赐,以及朝贡的作用和意义等等,作一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8.
云南文化教育中的私学兴办较晚,但至明代时,云南私学教育已有了长足的发展,具有了多样的办学目的,多样办学层次的格局。这些私学教育与官学一道,成为明代云南文化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汉文化在云南的传播和与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明代云南的儒学教育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究其原因,明朝以前云南的儒学教育为其发展奠定了历史基础、明统治者对儒学教育的重视以及明代出现了汉族人口迁入云南的高潮,形成了发展汉文儒学教育的社会基础。这三方面的原因促成了明代儒学教育的空前繁荣。  相似文献   

10.
姓,标志着民族系族的称号,自伏羲氏起始“正姓氏,别婚姻”姓则成为民族、氏族、家族代之相继的符号。华夏民族历来重视自己的姓氏与郡望,其所有成员可通过郡望及姓氏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共同祖先,并可为研究中华民族的形成历史及文化传播过程提供有力的依据。一、姓氏的由来据《史记》载:“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牌之土而命之氏。诸侯以字为氏,因以为族。官有世功,则有官族,邑亦如之。…‘’天子赐姓命氏,诸侯命族。族音,氏之别名也。姓者,所以统系百世,使不别也。氏者,所以别I孙之所出。言胜则在h,言氏则在下也。”中国的姓…  相似文献   

11.
在明代进入云南的大量汉族移民中,很大一部分沿交通道路分布,特别是在驿、堡、铺、哨世守定居,构成明代云南汉族移民的重要定居方式。本文着重分析了明代云南驿、堡、铺、哨的设置、分布和汉族移民定居情况,指出汉族移民沿交通线向山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推进,促进了云南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为民族融合创造了条件。驿、堡、铺、哨是明朝设在各地交通道路上用于戍守防御、递送文书、沟通联系的设施和机构,但是在云南地处边陲与多民族杂居的特殊情况下,它们很容易成为汉族移民沿交通线向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山区深入的定居点,扩大了汉族移民定居的范围。本文拟就这一问题作粗略探讨。  相似文献   

12.
卢永林 《求索》2016,(4):183-187
明朝初建,洮州地区战略地位日益凸显,被明朝政府视为阻扼西北各族侵犯的咽喉要道。朱元璋通过设置卫所的办法将这一区域纳入到明朝政府直接统治的范围之内,并从中原各地迁移汉族人口加以充实,文献中将这一事件称为“洪武大移民”。这些早期汉族移民后来成为洮州汉族人口不断繁衍生息的主要基础。在历经百年的发展过程中,汉族移民对洮州地方社会各个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14.
云南地区商品经济的历史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云南地区在漫长的历史中,都存在着商品经济,只是由于生产力水平的差异,而呈现出发展层次的不同。从总体看,近代云南经济类型不是自然经济,而是复合经济。小农经营是这种复合经济的基础。突破小农经济结构局限的关键乃是解放生产力。为此,要通过改革开放,充分释放出小生产机制中的商品经济能量,并创造条件使之发展为社会化大生产。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民族政策得到恢复贯彻执行,民族文字亦获新生。我省苗文、布依文、侗文、彝文等少数民族文字,如同雨后春笋于贵州高原七百多个苗寨侗乡遍地迸发而出。然而,却有人说这说那,其中说什么“现在大家都懂汉语学汉文了,民族融合了,还要那些少数民族文字做哪样,何必多此一举,……。”笔者就对这个问题谈谈一孔之见。  相似文献   

16.
李磊 《人民论坛》2022,(5):126-128
孝文帝文教改革以江南文化为标尺,起到了缝合内部分歧、确立改革目标的重要作用。借由改革所建的门阀体制,北魏的江南认同通过士论进一步促成了鲜卑贵族与汉人士族的精神融合。江南认同由此成为北魏民族融合的重要观念基础。  相似文献   

17.
云南是多民族的边疆省份,除汉族以外,4000人以上世居的少数民族就有25种,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还强。因此,云南的工作离不开民族工作,云南的经济发展应包括民族经济的发展,只有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了,才谈得上云南全省经济的振兴。在新的历史时期,民族问题集中表现在经济发展问题上。邓小平同志说:“发展才是硬道理。”加快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现实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要求,成为坚持民族平等,搞好民族团结,稳定边疆的关键所在。在新的历史时期,边疆民族地区的团结、稳定,经济发展和民族平等…  相似文献   

18.
加快云南地区经济发展,富民兴滇,应采取何种发展模式,走什么发展路子,看法尚不一致。本文仅结合学习经济理论作一初步探讨,以期引起更广泛的研讨。一、云南的基本省情研究云南地区经济发展模式,首先应对云南的基本省情作一概括分析。笔者以为有三点:  相似文献   

19.
肖宪 《思想战线》2012,38(4):42-47
把云南建设成为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是党中央提出的发展战略,作为边疆多民族聚居的云南来说,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就是实现这一战略的前提。随着新时期的社会发展,对民族政策和民族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云南应积极探索,先行先试,在民族团结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实现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和交融,为全国提供更多更好的云南经验。  相似文献   

20.
清末民初民族融合思潮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民初的民族融合思潮 ,最早始于维新党人“平满汉之界”的思想主张和注重“历史文化因素”的民族认同观 ,这种观点在清末立宪运动中得到了发扬光大 ,并最终得到了革命党人的认同 ,遂使我国的主流民族观念实现了现代转型。辛亥革命后 ,各民族平等融合的思潮遂成为中华大地上的主流思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