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尹雪华 《前沿》2011,(8):170-172
早期史传的叙事,从孔子的"春秋笔法"到司马迁的"一家之言",无不显示叙事主体强烈的参与意识。在叙事过程中,主题的设立使得历史清晰呈现。对历史事件的选择性叙述,使得叙事意图顺利实现。而首尾完整的情节模式赋予了历史一个有意义的结构形式。  相似文献   

2.
在抒情诗中,由情感抒发产生的叙事交流主要不是以线性叙事的方式,而是以空间叙事的方式进行。抒情诗的空间叙事,表现为空间意象叙事,这种意象叙事以多种方式呈现出来。历史空间呈现是其中的一种重要的方式。不同于历史叙事,抒情诗的历史空间呈现作为一种文学叙事,是感性的、形象的、从个人经验出发的、充满个性的叙事。它使诗歌从个人走向更为广大的空间,将个人的情感与带有历史意味的时代的、社会的、大众的情感融合起来,并将个人的情感上升为一种更具普遍性与一般性、能为更多的人所理解的情感,从而,唤起世世代代更多人的共鸣。  相似文献   

3.
该文从转型社会的历史-社会视野出发,以媒体话语空间为研究角度,考察了"李阳家暴事件"媒体话语空间的演进过程,分析了这一个案中"家暴"叙事的四个阶段及其特征。认为"李阳家暴事件"媒体话语空间存在偏向的问题,"家暴"议题中的"不平等的性别权力关系"核心议题属性未能得到设置与公共讨论,其"家暴"叙事是去性别化、去政治化的。  相似文献   

4.
和历史叙事学中一直以来的思辨主义流派和实证主义流派不同,以海登怀特为代表的语言学转向意义上的后现代历史叙事理论表明,历史叙事所借助的认识论意义上和本体论意义上的语言模式,是历史学家赖以组织历史材料、赋予诸多历史事件以历史意义的基本工具,正是借助语言学的诸多模式,历史学家才能表达其对历史的思考。因此,在以海登怀特为代表的后现代历史叙事的语言学流派中,语言学侵入了历史学并获取其自身独立的地位,而这正是后现代历史叙事流派的基本特征,这使得以海登怀特为代表的后现代历史哲学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一种关于历史叙事的语言学和美学理论。  相似文献   

5.
空间形式:现代小说的叙事结构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龙迪勇 《思想战线》2005,31(6):102-109
长期以来,叙事学理论对时间问题关注较多,对空间问题着力甚少。在关于现代小说叙事结构“空间形式”的探讨中,其“空间”非指日常生活经验中具体的物件或场所,而是一种抽象空间、知觉空间、“虚幻空间”。只有在完全弄清楚了小说的时间线索,并对整部小说的结构有了整体的把握之后,这种“空间”才能在读者的意识中呈现出来。构成现代小说空间形式的要件是时间,或者说时间系列。小说的空间形式必须建立在时间逻辑的基础上,才能建立起叙事的秩序;只有“时间性”与“空间性”的创造性结合,才是创作伟大小说的条件,也是未来小说发展的趋势所在。  相似文献   

6.
道德究竟是内在于历史还是产生于历史叙事,这是历史哲学的一个核心问题。著名犹太裔女学者汉娜·阿伦特的名著《耶路撒冷的艾希曼》,围绕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在阿伦特看来,道德判断产生于历史叙事。为了能够形成关于纳粹屠杀犹太人历史的道德判断,确定行凶者的相对罪行和受害者的相对无辜是很重要的。如果把行凶者看作是根本的恶而把受害者看作是完全无辜的,那么就不可能有真正的道德判断。阿伦特的报告是一次尝试,试图把关注从受害者转向行凶者和旁观者,这使她的叙事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与众不同。  相似文献   

7.
历史叙事实则体现了写作主体的精神动态,通过历史叙事呈现,我们可以洞察主体意识形态走向.鉴于台湾文学史的特性以及两岸相隔的现实,大陆的台湾文学史写作更突出了距离对视中包含的种种政治文化想像,通过考察历史叙事提供的言说疆域版图,一方面可以探掘这一想像空间的多面维度,另一方面也可以完善学科的发展建设.本文选择刘登翰、杨匡汉、黎湘萍以及朱立立等所撰写的几本台湾文学史著作为样本,试析大陆学者台湾文学史理论视野的位移及其背后意识形态的变动.  相似文献   

8.
历史叙事功能的退化与史学危机--兼论历史评价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叙事本位"是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然而近代以来的新史学,尤其是1949年以后的史学却日趋与中国固有的历史叙事传统渐行渐远,由此导致了史学的空框化.当代的史学危机实质上是叙事功能退化所引发的传播性危机,而所谓历史评价也往往表现为非叙事的当下意识形态评判或价值评判,故真正的历史评价也有赖于历史叙事本位观的确立.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以来,当代历史叙事范式急遽转型,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元历史叙事彻底瓦解,个人化历史叙事成为新的历史文本生成机制.20世纪90年代历史叙事的各个环节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换,不仅极大地推动了历史小说的多元发展,而且暴露出传统历史叙事理论的滞后,当下历史小说批评亟待突破.  相似文献   

10.
薛富兴 《思想战线》2000,26(2):100-104
历史意识(包括历史真实观念和史传叙事模式)是理解中国古代叙事艺术发展何以滞后(与诗歌等抒情艺术相比)的重要参照系.历史意识对中国古典小说命运的影响是双重的它压抑了早期叙事--神话与史诗,制约了后期小说的虚构意识;但它同时也为古典小说提供了基本叙事素材和叙事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