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连兴强 《法制与社会》2012,(36):154-155
为严密社会面治安防范,遏制街面犯罪特别是“两入、两车、两抢”等多发性侵财案件高发态势,江门市蓬江公安分局建立“大巡防”工作机制,全面加强社会面巡逻防控工作,践行“打防并举,标本兼治,以打促防,以防保打”的工作思路,取得较好成效.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铁路客车盗窃旅财案件日趋突出,客车盗窃旅财案不仅使旅客蒙受损失,而且严重损害铁路声誉。打击此类犯罪一直是铁路公安机关打击犯罪的重点之一,刑事技术部门如何充分发挥刑事技术工作为侦破此类案件服务作用,如何  相似文献   

3.
侵财型多发性犯罪是指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而在一定时期内多次实施的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此类犯罪的重要特征是其活动方式具有时间上的连续性, 即不以一次侵财犯罪而停止。目前,侵财型多发性犯罪主要集中表现为抢劫、抢夺、盗窃3种犯罪,简称“两抢一盗”。2003年9 月,济南市委政法委员会委托济南市统计局对1000户不同职业的居民调查显示,在影响居民安全感的事项中选择“盗窃、抢劫、抢夺”的竞占到78%。这表明,“两抢一盗”案件已成为影响居民安全感的第一杀手、破坏社会治安的主要犯罪形式。因此,有必要对这3种案件进行研究,以寻求相应的对策进行整治,从而达到社会生活秩序的稳定。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打击侵财犯罪的司法实践中,在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时,一方面呈现出了严打侵财犯罪的高压态势,另一方面一般的侵财犯罪的成罪数额标准却被大幅度地提高了。侵财犯罪数额的确定就成了破解这一问题的关键。从我国最高司法机关发布的相应司法解释的说明上来看,在确定侵财犯罪的数额时,参考的标准大致可以归为两类,即"人均收入"和"发案率"。用"人均收入"和"发案率"这两个因素确定侵财犯罪成罪的数额,不但没有给出确定侵财犯罪成罪数额的清晰标准,反而变得更加模糊,很难分清楚罪与非罪的界限。应以最低工资标准来确定侵财犯罪中的成罪数额。  相似文献   

5.
从总体上看,维吾尔族人在内陆省份违法犯罪的特点是以侵财类犯罪为主,其他类犯罪为辅,多为团伙型犯罪,犯罪成员低龄化,使用“隐语”掩护犯罪,易用暴力或自残方式抗拒案件处理。犯罪以侵财类为主,其他类为辅最常见的是当街扒窃、抢夺、抢劫和入室盗窃,其次是打架、斗殴、流氓、贩毒等。  相似文献   

6.
以广东省2001-2006年网络侵财犯罪的调查情况来看,主要针对电子商务运用而实施的网络侵财犯罪,在犯罪数量上增长异常迅猛,犯罪结构上成为了利用计算机网络实施犯罪最为主要的犯罪形式,在犯罪主体上呈现出人数快速增长、高学历、年轻化的趋势,在犯罪手段上反映出犯罪人利用高科技的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实施犯罪的状况。对此,随着电子商务在经济结构中必然成为最为主要的交易支付模式,防控和惩治网络侵财犯罪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7.
打击抢劫、抢夺等多发性犯罪专项斗争开展以 来,特别是侦破大会战以来,山西省晋中市公安机关 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有关精神,针对本地抢劫、抢夺等 多发性犯罪的规律特点,科学分析全市社会治安形 式,紧紧抓住严重影响群众安全感的暴力性犯罪、多 发性侵财犯罪以及黑恶势力犯罪等治安热点问题,突  相似文献   

8.
“掐卡”侵财的行为对象是存款债权,侵害的是用卡人对存款债权对应资金的事实占有。在适用法律时,可根据存款债权控制权在实质层面是否发生转移以及发生转移的原因,类型化认定“掐卡”侵财行为。除与上游犯罪事先共谋,应以共同犯罪处罚的情形外,可先根据“掐卡”侵财行为是否造成存款债权控制权实际转移,区分认定为转移占有的犯罪和不转移占有的犯罪;对于转移占有的犯罪,根据获取存款债权控制权的主要行为方式,分别认定为诈骗罪、盗窃罪等,或者作为单纯的量刑情节;对于不转移占有的犯罪,根据有无非法占有目的,分别认定为侵占罪或退赃退赔情节。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上海的街面侵财案件日趋增多,作案方式、手段呈现出多样化、智能化,产生的后果愈趋严重。上海街面侵财犯罪的种类主要有拦路抢劫、抢出租车司机财物、拦路抢夺、诈骗、扒窃、盗窃机动车、盗窃助动车、盗窃车内物品、敲诈勒索、聚众哄抢等。可以预测,如果对外来人员、车辆没有进行有针对性的有效管理,打击缺乏针对性、持续性,街面侵财犯罪还将逐年上升。当前上海街面侵财案件情况 2000年上海街面侵财犯罪立案数比1999年上升5.3%,占当年侵财犯罪总数的33%。突出情况是: 尾随拦路抢劫、抢夺从金融机构取款人员的案件 2000年此类案件比1999年上升69.7%。从概念上讲,尾随拦  相似文献   

10.
林鹏  张毅 《特区法坛》2005,(5):27-29
近年来,“两抢”犯罪作为城市治安中较为突出的一类侵财型犯罪,一直呈高发态势且有逐年上升的势头。据海口警方2004年6月份开展的“社会治安状况及公众安全感的调查”显示,有54%的被访问群众认为,“两抢”罪的威胁最大,严重侵犯了公民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严重破坏社会治安和影响群众的安全感。因此,重拳打击“两抢”案件,成为近年来我国“严打”整治斗争的重点之一。  相似文献   

11.
严打后反弹周期缩短,侵财犯罪持续高住徘徊近几年,江苏省各级公安机关高度重视侵财犯罪打防工作,开展了连续不断的专项行动,但受诱发犯罪的因素不断增多、群众防范意识和水平不高、公安机关警力紧张等影响,侵财犯罪呈攀升趋势,特别是部分犯罪分子反侦查能力和抗打击性越来越强。使得严打过后侵财案件反弹的周期逐步缩短,侵财案件总量高位徘徊。  相似文献   

12.
侵财犯罪是最常见的犯罪,又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犯罪最为突出.认定非法占有的侵财犯罪,与被侵犯的财产原先的所有、占有或支配、管理、控制关系等管有关系[1]存在着密切的关联.从财产的管有关系来分析侵财犯罪,有助于分辨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并且对犯罪的形态具有重要意义.试结合案例做粗浅分析.  相似文献   

13.
陆明明 《法制与社会》2012,(30):292+294
抢夺、盗窃、敲诈勒索属于常见侵财犯罪,其既、未遂的认定需要合理界定"占有"的内涵和外延,在公安机关布控下侵财犯罪的犯罪形态的认定更需要谨慎把握。  相似文献   

14.
1997年以来,福建省莆田市以挟持、关押人质为手段进行侵财的绑架勒索和非法拘禁索债犯罪十分突出。仅1997年1—10月,全市就立该类案件142起,被侵财金额高达565万余元,且屡打屡冒,大有愈演愈烈之势,给莆田市的社会治安稳定造成极大危害。莆田市各级公安机关从本地治安实际出发,集中优势兵力,采取有效的侦查措施  相似文献   

15.
金诚  伍星 《犯罪研究》2007,2(5):38-44
环境犯罪学的理论贡献在于揭示了犯罪与时空之间的关系,它在犯罪预防与控制的实践中具有重大的应用价值。犯罪地图则是该理论在犯罪预防与控制实践中运用的成果。通过对抽取的浙江省某市区2006年发生的2050起侵财型案件的犯罪地图描绘,发现了"侵财型"犯罪的热点和活动规律,提出了"侵财型"犯罪模型,并对当前警务运行机制和战略改革提出四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被害人是犯罪行为直接侵犯的对象,侵财犯罪和其他类型犯罪一样侵犯了他人合法权利,理应受到同等保护,文章从当前我国刑事司法对侵财类犯罪案件中被害人权利保护的不足之处出发,对被害人权利保护缺失的原因进行分析,进而提出解决对策,以期对侵财犯罪被害人权利得到保障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当前,多发性侵财犯罪呈现出产业化趋势,其犯罪产业链亟须得到公安机关重视。多发性侵财犯罪产业链具有人员职业化、犯罪规模化、链条式运作模式的特点,文章从电信网络诈骗和传统盗抢骗产业链的实例入手,分析其外在表现形式和具体犯罪行为,提出公安机关应当利用大数据进行信息化阵地控制,运用侦查经营策略指导侦查工作,并注重侦查协作与规模化打击,从而有效铲除多发性侵财犯罪产业链。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浙江省各级公安机关加大社会防控管理力度,大力开展打击"二抢一盗"等专项斗争,有力地遏制了侵财案件的上升势头,但有些地区仍然存有防范效益偏低、打击力度偏弱的问题。侵财犯罪发案量大破案率偏低浙江近年侵财犯罪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发案面广量大,约占刑侦部门管辖刑事案件总量的95%;二是流动人口作案情况突出;三是犯罪的职业化、专业化与智能化特点日趋明显;四是各类侵财案件普遍高发,尤其是街面抢劫抢夺、盗抢机动车、短信诈骗案件。2006年全省共发盗抢机动车案件7万余起,占侵财案件的近15%,其中被盗抢汽车3000多辆;五  相似文献   

19.
我国目前的侵财犯罪具有三大特点:一是发案多,约占全部刑事案件的80%,直接左右刑事案件发案总量;二是流动性强、侵害面广,进行有效打击和控制的难度较大;三是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一旦打击不力极易造成社会恐慌.同时,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侵财犯罪又广为关注,相应的打击控制工作面临着一定的社会压力。应当说,侵财犯罪对社会治安的整体危害巨大,  相似文献   

20.
这一年12个月,春夏秋冬四季,犯罪是有规律的,我们把它编成了歌谣。“较为平安三月三”。三月三是什么时候?春暖花开,这正是男女青年恋爱的时候,这时犯罪率不高。“四月五月往上蹿”。有一个农历节气叫惊蜇,雷一打,害虫就蠢蠢欲动,所以犯罪分子就该往城里走了,这是第一次犯罪高峰。“夏季多发强奸案”。夏天的性侵害案件最多,为什么呢?女同志穿的衣服“瘦、露、透”,而且天一热,好多女孩子她睡觉的时候不关门窗,这都很容易诱发犯罪。“冬季侵财到峰颠”。一到了冬天,春节前后,盗窃、抢劫、侵财案件就到了最高峰。两个原因:第一,冬天人的皮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