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互联网带来的信息革命,促进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但伴随出现的网络谣言,存在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影响深远等特点,并且它常与政治、军事、经济、自然灾害联系在一起,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运用法律手段治理网络谣言是最佳手段,但也存在着不足。  相似文献   

2.
从"博客"到"播客",由"草根文化"到"网络红人",网络中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究其本质,大多是以张显自我个性为目的。当视频传播手段渐成焦点并炙手可热时,互联网就像一个熙熙攘攘的市场,各家叫卖声此起彼伏,但却始终听不清到底卖的是什么——互联网视频究竟引领了一种传播模式?播客带来了一种怎样的影响?本文以通过播客成为的"草根明星"Dodolook为例,对视频传播手段下网络传播时代进行了分析,究其原因、谈其影响、探其发展。  相似文献   

3.
董燕 《行政与法》2022,(11):71-76
在我国,随着网络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领域的广泛应用,通过互联网进行信息沟通已成为网民主要的生活方式之一,而网络环境的匿名性、信息传播的低成本和即时性也为网络不文明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新时代,提升公民网络文明素养是社会文明建设的重要议题。本文对影响公民网络文明素养的深层次原因及其影响进行了探究,在此基础上试图以科学的方法扩展正面影响因素、规制负面影响因素,以期助力公民网络文明素养提升,进而构建整肃规范、和谐有序的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使人们享受着高科技带来的各种便利和愉悦,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网络对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也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一方面它增加了青少年吸收信息和知识的渠道,拓宽了青少年的求知途径,有助于青少年开阔视野,接受前沿观念,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思维。另一方面,技术本身往往又是一把双刃剑,又会传播一些不健康的、颓废的、黄色下流甚至反动的垃圾信息。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由此引发的青少年犯罪日益增多。网络犯罪是一种新型的犯罪,其危害性、隐蔽性、传播面比传统意义上的犯罪更大。公安部新闻发言人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说:“目前,青少年网络违法犯罪日益突出,在违法犯罪的青少年中,有80%是因为受到网络色情、暴力等内容的诱惑。青少年网络犯罪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网络流行语为切入点,对目前网络流行语被青少年广泛使用、传播,并严重危害其思想健康,甚至成为青少年犯罪诱因的现象进行分析,并对消除网络流行语对青少年犯罪负面影响的对策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快速发展的互联网在为人们提供各种便利的同时,也在孕育、传播着各种各样的谣言。近年来,各色网络谣言总能在一些事情上推波助澜,将本来微不足道、甚至不存在的事件演化为重大的公共事件。网络谣言不仅损害了公共安全、社会大众的利益、诋毁政府形象,也构成了对公民个人的侵害。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社会转型、各种社会矛盾凸显,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就不可能很好的发展经济、解决各种社会问题。因此,充分认识各种网络谣言的负面影响并积极寻找应对之道,将是今后一段时间政府面对的崭新课题。  相似文献   

7.
快速发展的互联网在为人们提供各种便利的同时,也在孕育、传播着各种各样的谣言。近年来,各色网络谣言总能在一些事情上推波助澜,将本来微不足道、甚至不存在的事件演化为重大的公共事件。网络谣言不仅损害了公共安全、社会大众的利益、诋毁政府形象,也构成了对公民个人的侵害。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社会转型、各种社会矛盾凸显,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就不可能很好的发展经济、解决各种社会问题。因此,充分认识各种网络谣言的负面影响并积极寻找应对之道,将是今后一段时间政府面对的崭新课题。  相似文献   

8.
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已逾5亿,互联网普及率达39.9%。由此形成的网络虚拟社会正以信息传播快、表达渠道宽、开放程度高等特点不断渗透到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然而,当我们享受着虚拟生活带来的快捷便利和无穷乐趣时,网络犯罪也接踵而至。并从早期的个案发展到如今各具特征的类型犯罪,扰乱了虚拟社会的正常运行秩序,也给现实社会的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由于立法相对滞后,对法律适用认识不一,以及收集固定证据较为复杂等因素,  相似文献   

9.
随着现代网络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泛,使得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但是同时也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主要是出现了很多侵犯个人信息以及隐私权的现象,这样对网络乃至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都会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我们必须采取措施通过法律来规制这些侵权行为。因此,本文旨在通过研究网络隐私权以及侵犯网络隐私权的行为,提出规避侵权行为的建议,以期达到一定的保护网络隐私权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网络涉警信息具有传播快、鼓动性强、社会反响强烈、负面影响大等特点。"网络群体性事件"折射民众"仇警"情绪,"无直接利益冲突"渐呈泛化态势,无限制的网络言论易导致网络暴民心态等隐忧。启示网络技术与公共安全的目标有差距,须完善网络管控技术;公安工作存在提升的空间,警务人员须转变工作理论,牢记工作宗旨,公正、文明、规范执法,并且要坚决剔除害群之马。  相似文献   

11.
网络受众的心理特征与失范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匿名心理与角色扮演心理的存在使网络受众的身份认同发生危机,导致道德的自律与他律失去了作用,进而出现种种失范行为,最终对网络传播及信息社会的建设造成严重危害,这一现状迫切要求对网络受众的伦理道德进行深入地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12.
网络技术的出现,不仅改变了信息传播与复制的速度和途径,也改变了著作权原有的生存与保护环境。网络环境下的社会利益与著作权人利益的冲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突出。本文拟从著作权的发展背景以及立法对著作权保护入手,探讨网络环境下在著作权人个人利益保护与社会利益保护之间冲突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3.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庞大的信息数据库和信息高速公路等要素构成的互联网以惊人的发展速度进入千家万户,成为现代社会的一道新的风景线。网络文化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青少年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因此,加强互联网对青少年负面影响的研究,将有利于我们有针对性地做好防范工作,使青少年能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4.
对网络作品技术措施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岳峰 《河北法学》2011,29(4):161-163
数字网络技术是一种既可以无限传播、又可以限制自身传播的技术;是作者借助技术措施就可以有效控制作品的高效传播技术。出现了能够使作者控制作品传播的传播技术,就关闭了民间利益纠纷的大门,那么著作权法的基本原则一定会改变,因为支撑著作权大厦的社会土壤已经不同了。  相似文献   

15.
吴芸 《法制与社会》2011,(22):175-176
如今,各类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借助网络媒介迅速传播,影响力不断增强,给我国政府应急处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互联网已成为信息集散地和社会舆情放大器,网络舆情更是反映社情民意的风向标。近年来,网络舆情危机已引起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各级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也有很大提升。人民网多次推出"地方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排行榜",为地方政府打分。面对网络热点事件,我国政府还有许多应对不当之处,导致公信力下降,给政府管理带来负面影响。如何有效应对网络舆情已成为我国政府亟待探索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逐渐成为人们表达思想、发表意见的重要渠道,网络言论对促进司法公正,促进民主法治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网络固有的特性,网络言论也不可避免地给社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作为法律监督机关的检察机关也不可避免牵涉其中,检察机关有必要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防止或减少这种负面影响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网络深入千家万户,网络版权侵权也频见报端,网络传播中的侵权责任认定在司法实务中出现反差,行为人的注意义务难以认定,本文在此背景下,结合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的一例关于网吧侵犯著作权的案例进行分析,以分析网络传播中著作权的侵权归则原则,并指出行为人应尽的注意义务,以探究网络传播中的著作权的保护制度.  相似文献   

18.
随着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人类逐步进入数字化时代,网络虚拟社区的出现,开辟了人类活动的新空间,在我们的周围,已经有很大一部分人开启了虚拟社区的大门,虚拟社区同其他网络传播方式相比,展现出了传播方面明显的不同之处。本文对虚拟社区进行探究,总结出其传播模式和传播特点,并就其中对传统传播理论的突破之处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互联网络的诞生,域名不仅成为了社会生活中的一个平常事物,而且成为了商业领域的一块重要竞争阵地,一些不正当的竞争行为频繁出现,不仅对网络领域产生了强大的冲击,而且对传统的经济秩序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因此,必须认真看待这些不正当竞争行为,并考虑如何对其进行规制。  相似文献   

20.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传播已不限于交互式传播,非交互式传播行为及造成的纠纷已逐渐出现。根据《伯尔尼公约》和我国《著作权法》对“广播权”和“信息网络传播权”的规定,非交互式网络传播行为未能得到有效的规制,信息网络传播权司法解释虽对“信息网络”作了扩张性解释。但“网络传播行为”仍末含有“非交互式”特征,我国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改草案中对“信息网络传播权”做了一定修改,看似变动不大但意义非凡。笔者认为,草案中对于“信息网络传播权”的规定不仅能有效规制现今的非交互式网络传播行为,对今后技术发展可能产生的传播行为也有一定的制约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