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行政问责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问责主体单一、问责方式缺乏科学性、问责程序缺乏规范性以及问责官员复出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要全面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在问责主体上需要规范同体问责,强化异体问责;在问责方式上要注重问责的实际效果,科学确定问责事由;在问责程序上需要进一步规范问责过程,保障程序公正;在问责官员复出机制方面应实行严格的实体标准和程序标准,防止“带病复出”。  相似文献   

2.
《公民与法治》2011,(10):4-6
3月22日,京版问责办法——《北京市实施(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办法》正式对外公布。相比2009年7月出台的“全国版问责办法”,京版问责办法更加严格:首度将北京市党委领导列入问责范围;“问题官员”两年内不得提拔;明确党委和政府作为问责第一责任人。  相似文献   

3.
2009年之初,上一年度“凌厉而密集”的问责风暴穿透时间之“墙”而来。在被公众“习以为常”了近乎一个年度第二监狱的四名犯人越狱和鹤岗矿难夺去108位矿工兄弟的生命,问责在这年岁末跳过;行政问责的台阶,上升到了刑一事问责的高度。  相似文献   

4.
西方国家政府官员问责制的实践及其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把西方国家政府官员问责制的实践概括为:建立国家政治责任追究机制。用法定的问责程序保证问责的公开公正.将道德规范以立法形式寓于责任追究机制中,政府官员问责制的问责客体和问责事由比较固定。对我国的启示是:建设新型“问责文化”,完善其文化支撑;推进问责制的法制建设。完善其法制支撑;增强人大刚性问责力度。完善其权力支撑:推进行政机关的管理创新。完善其管理支撑:加强监督和公民参与,完善其参与支撑。以期对我国建立和完善政府官员问责制度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试论政府善治视域下我国行政问责制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目前的政治语境下,建立和实施行政问责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行政问责制是建设责任政府、推进民主政治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实现政府良好治理的关键。然而,目前我国行政问责制在实践中仍面临异体问责薄弱、问责法律缺失、政府信息公开匮乏等诸多困境。因此,将成为加强异体问责,实现问责主体的多元化;健全行政问责的法律体系;推行政务公开,实现“阳光行政”。  相似文献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新一轮修改引入“国家出资公司”可以促进公司法的功能扩展和回应国企改革发展需求,但也凸显出既有公司治理的规则局限与法理匮乏,修改草案相关制度设计尚不完善。国家出资公司的治理模式选择应当跳出本位与主义之争的窠臼,建构和完善以董事会为中心的治理模式。在此理念下,宜将董事会定位为国家出资公司的“决策机构”,以利于其扮演好多种角色。董事会中心治理模式的法律制度保障,需要厘清公司法作为“公开运营法”之功能,以促进公司制企业从“暗箱”变为“明箱”;同时以董事会作为公司治理机制建构的重心;在立法技术上以机构间分权为手段,对董事会采取概括授权,对其他机构采取限定授权;并且,为避免多头问责的弊端,应构建统一的监督问责机制。  相似文献   

7.
《法治与社会》2008,(12):9-9
进入十月,“问责风暴”持续发力,又有数名地方官员相继落马。观察人士认为,这是自2003年以来的新一轮官员“问责风暴”,说明我国的问责制正在演变为一种严厉的常态程序;法律专家也将之解读为问责制向“制度化,法律化”发展的一个积极信号。  相似文献   

8.
湖北省委、省政府掀起的“责任风暴”与“治庸计划”,在社会引起强大反响。“治庸问责”主要针对党员干部精神之庸、能力之庸、责任之庸“三庸”问题,达到“治庸提能、治懒提效、治散提神、治软提劲”的效果。本文通过工作创新问责、工作目标问责,工作纪律问责和工作连带问责四个层次“问责”分析,探索建立“治庸问责”的长效机制,体现“治庸问责”针对性,强化系统性,提高实效性。  相似文献   

9.
制度     
《中国监察》2010,(14):30-30
黑龙江省宁安市实行问责问廉问效工作制 近年来,该市以实施问责问廉问效“三问”工作机制为抓手,提高机关办事效率,促进各项制度落实。按照《关于对党政群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问责问廉问效暂行办法》,该市开展“问责问廉问效”工作,对审批不及时,办事效率不高,政策落实不力等执行制度不到位的单位和人员进行督办和问责。截至目前,共发出问责通知书38份,对31个单位进行通报批评,  相似文献   

10.
范承刚 《法治纵横》2011,(23):31-32
防止冤假错案。不仅应坚守“无罪推定”等司法理念、贯彻司法独立精神、强化监督落实问责,更应置于保障人权的视角下审视。保障公民最基本人权——生命、安全和自由,既要防止来自个人暴力的侵犯。也要阻止来自国家有组织的非法暴力。  相似文献   

11.
2011年3月22日,《北京日报》以“党委领导首度被列为问责范围”为题,对北京市《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进行了报道。  相似文献   

12.
制度     
《中国监察》2008,(14):24-24
吉林省辉南县制定“四访”“四办”工作制度;云南省富源县出台领导干部问责办法  相似文献   

13.
《公民与法治》2011,(16):6-6
北京市日前公布矧E京市行政问责办法》,弥补行政问责盲区。从10月1日起,北京市行政人员出现上述情况将被问责。专家表示,此举是问责制度的进一步深化,让干部尤其是基层干部感到不能再当“太平官”“混事官”了。  相似文献   

14.
《中国监察》2009,(10):40-41
行政问责作为一项推进责任政府建设的重要手段,正随着一次次广受关注的“问责风暴”而被人们所关注。为使广大读者正确理解和把握行政问责的科学内涵、如何正确实施行政问责,以及在推进行政问责制过程中应注意什么问题等,本刊特组织了这期专题,以帮助广大读者从理论与实践的层面正确认识和把握相关问题,为构建科学的行政问责制度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5.
高志宏 《时代法学》2010,8(6):30-36
《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的颁布实施,对于统一我国行政问责立法,加强领导干部行为规范具有重要意义。但我国行政问责制在构建进程中还存在泛化、滥化与简单化现象,还没有完成由“权力问责”向“制度问责”过渡。作为一种独立的责任追究机制存在的行政问责制,其应当在问责主体、问责客体、问责范围、问责程序、问责内容、问责后果等方面作出限制。也只有建立此严格意义上的行政问责制才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绝不能误认为行政问责制是包罗万象的责任综合体,更不能把行政问责制简化为引咎辞职。  相似文献   

16.
最近一段时间,中国政坛刮起了“问责风暴”。官员问责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在我国才刚刚起步,尚未形成系统化的规范和机制,因而还不能称作“官员问责制”。目前我国官员问责实践中存在法规体系不健全、问责主体和对象及范围不明确、问责程序不规范、缺乏监督机制等问题,官员问责亟需制度安排:官员问责的制度安排包括基本制度规范的设计、组织实施体制与机制的配套和观念意识的培育等内容。  相似文献   

17.
“十防。一防定性混淆。就是防止各种不同性质的法律关系性质的混淆。首先是防止民事法律关系与行政法律关系的混淆;其次是防止不同部门行政法律关系的混淆。以上两种混淆都会产生受理或审理的错误。二防两权颠倒,即行政权与司法权的颠倒。包括:程序的颠倒,即行政程序与司法程序的颠倒,如行政程序尚未穷尽而进入司法程序;实体权力的颠倒,即司法机关行使了行政机关应行使的权力,如在判决中代替行政机关作了相当于行政管理的决定,代替行政机关认定了事实等。三防‘车轨”错搭。一是审理中的错搭,就是将行政诉讼案件错按民事诉讼程序…  相似文献   

18.
丁玉祥 《中国司法》2007,(6):110-110
为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工作在维护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中的重要作用,沈阳市司法局在全市深入开展以“抓组织建设、抓队伍建设、抓纠纷调处;防止自杀事件、防止民转刑案件、防止群体械斗案件和防止群体上访事件发生”为主要内容的“三抓”、“四防”活动,着重突出“四个强化。”  相似文献   

19.
佚名 《政府法制》2008,(21):40-41
“问责”由来 “问责”一词,早已在现代生活中受到关注,可说是从陌生走到了面熟,至少因为多闻常见而可谓似曾相识。  相似文献   

20.
秦佩华  胡玥 《政府法制》2010,(21):26-27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国依法行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专章涉及健全行政问责制度,他要求“研究行政问责立法相关问题”。近年来,各地行政问责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由于缺乏可操作的法律规范,行政问责在实际操作等方面还存在较多问题。特别是行政问责在问责主体、问责客体、问责程序以及责任追究等方面都需要统一规范,需要统一法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