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2006年五个具有代表性的网络集群事件为例,分析了这些集群事件中网民行为的基本特征,从中发现,在网络集群事件中,网民既有可能是人性善良的网络看客,也有可能成为行为善恶难辨的网络哄客,还有可能变成劣性爆发的网络暴民。  相似文献   

2.
雷强 《理论探索》2011,(3):59-60,103
进入新世纪,第二代互联网(Web2.0)技术使传统意义上的群众转化成为微众、网络公民等新型群众,网络社会渐成新型社会形态,这要求领导工作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为此,领导干部一是要善于"从网民中来",集中网民智慧,推进网络问政;向网民学习,提升网络智慧。二是要善于"到网民中去",加强与网民的联系,赢得网络认同;和网民共建愿景,"走出一条网路来"。三是要善于通过网络互动,提高软权力,提高灵活领导力;学会与网民共享领导力,齐心协力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3.
正"网络问政"不会自动达成善治中国有接近四亿的网民规模,网民的文化水准和参与热情也相对较高。中国政府要开展争取民心的工作,网络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工具和方式。从"网络问政"的实际效果来看,从早年的"孙志刚事件"一直到今年的"郭美美事件",大凡引起全社会关注和重视的公共问题和事件,都是最先由网络发起或主要由网络参与。网络正在取代传统媒体,发挥着对政府及官员的监督作用。  相似文献   

4.
促进网络问政健康发展,严防其成为一种"政治时尚",首先要促进领导干部网络问政的常态化,包括领导干部上网常态化,问政于民常态化,有效回帖及办理常态化;其次要建立健全网络发言人制度,包括对网络发言人实行实名制,建立网络发言人问责制,网络发言人必须具备相应的素质;最后,要加强网民参政素养教育,包括加强网民的理论知识教育、法制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5.
正网络文化对现实社会的映射网络文化不是空中楼阁,它的根基是现实社会。反过来,网络文化是现实社会的镜子,或者说,是对现实社会的映射,但这种映射并不一定是原样反映,它可能是通过某些变形的方式来反映现实社会。这种映射在网络文化的各个层面都得以体现,例如网民的各种行为、活动以及作品。1.网络浏览对现实社会的映射。网民阅读的"热区"或"盲区",在一定意义上反映着现实社会的某种状态。尽管网民的浏览行为是对现实社会的一种  相似文献   

6.
网络时代下的网络问责:一种新型民主形态的考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互联网时代下的网络问责由于其匿名性、表达的自由性以及去权威化的存在,已经逐渐受到网民热捧,网民实施网络问责可以经过"人肉搜索"、BBS公共空间发帖声讨、以及网络博客等新兴媒介表达方式的撰写愤恨,一定程度上讲,网络问责将成为一种新的问责方式,但是由于网络问责的任意性和不确定性的存在,使得如何引导控制网络问责朝着正常化方向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正>近几年来,网络谣言有以下新的特点:隐蔽性。"在互联网上,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但是"知道者"毕竟是网络公司,对于广大网民而言,你的身份仍然是隐蔽的。这增加了普通网民查找谣言来源的  相似文献   

8.
一周网谈     
《瞭望》2008,(9)
本周,沸沸扬扬的"艳照门"事件仍是网民关注度较高的话题之一,但已从对"艳照"事件本身转向到对网络管理问题的思考;财政部出台的有关政府采购优先购国货的政策,在网民中也引起了较为强烈的反响;此外,网民还对本刊上期所发《股市面临"三公"考验》一文所表达的立场和观点给予了积极回应。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6,(12)
近几年,随着网络的热兴,网民言论更加自由,思想更加多元,颠覆传统道德,恶搞历史英雄人物的"反道德"倾向行为更是屡见不鲜,此现象的本质是一种历史虚无主义,若不加以控制则愈演愈烈,最终造成不可弥补的后果。然而学术界关于历史虚无主义的研究停留在史学领域,就理论谈理论,很少研究网络环境下历史虚无主义背后的传播机理和原因,缺乏现实性和系统性。试图从受众群体——网民的角度切入并结合多学科,重点剖析网民"反道德"倾向的机理。以期净化网络道德风气、重塑传统道德典型,并为学术界研究网络空间下历史虚无主义提供一个新的角度。  相似文献   

10.
正"在互联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不是一条狗。"互联网的虚拟性,似乎让网民狂欢于远离现实的天马行空中。于是乎,网络谣言、网络攻讦、网络欺诈、网络骚扰等,一时横行无阻、为所欲为。虚拟空间真的可以脱离现实社会而无拘无束地存在吗?  相似文献   

11.
谢金林 《公共管理学报》2012,(1):80-93,126,127
本文打通个人层次与社会层次联系,从微观层面展现当代中国网络政治抗争动员的一般图景,以克服资源动员理论对中国网络政治抗争动员机制解释的不适应问题。湖北"石首事件"个案分析表明,情感在网络政治抗争动员过程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从个体层次看,事件对网民的情感刺激决定了网民对事件的解读方式,从而直接影响公共话语建构和网民的社会认同。从社会层次看,网民情感反应根植于社会文化之中,社会文化框架决定着政府与网民互动的模式,直接决定网络政治抗争动员框架的建构。打通个体分析层次与社会分析层次的联系是理解情感影响下的社会认同建构是根本,也是理解当代中国网络政治抗争的根本。分析情感对网络政治抗争动员的影响有利于深入理解网络社会运动的内在机理,也有利于政府科学应对网络集体行动,促进政府与公众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2.
胡献忠 《党政论坛》2012,(10):33-35,1
胡献忠的"虚拟社会管理二重性探析"一文指出,总的来说,互联网主要是在公布信息、引导舆论、集结公众、实施监督等方面提供平台,发挥基础性作用。如何引导新媒体客观、全面地反映事情真相,如何加强青少年网民的网络公德建设和网络行为规范,如何引导广大青少年网民通过互联网进行有序社会参与,是各国政府都在备加关注并努力为之的事情。  相似文献   

13.
网络舆情,通常是指互联网上传播的社会公众对某一"热点"问题所表现的有一定影响力、带有倾向性的意见或者言论的情况.截至2010年年底,我国网民数量达到4.57亿,较2009年增加7330万人.值得关注的一点是,手机网民在总体网民中的比例进一步提高,从2009年末的60.8%提升至66 2%.由于网民数量激增,其思想和行为愈加变得举足轻重.  相似文献   

14.
谢晶晶 《学理论》2012,(26):65-66
"人肉搜索"是近年来的网络新生现象,引起了法学界诸多学者的关注。从法理学的视角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认为它是公众朴素正义观的一种民间表达,是在互联网时代网民寻求权利救济的方式之一,在多数情况下表现为网民自发的道德审判。它是把双刃剑,对其的规制措施至关重要。通过网络行为规范和网络实名制的建立来加强网络舆论的内部规制,通过法律规则、判例和司法解释来形成对网络舆论的外部规范,对充分且合理合法地运用互联网技术支持下的公民权利与自由的表达平台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网络社会现已进入“微博客时代” 在这个时代,网民作为参与的主体,既是网络信息的消费者又是生产者.由于微博在初始阶段出现了法律、伦理及道德规范的“真空”,使得一些网民的行为“失范”,所以建立起一种内在与外在的约束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微博的传播特性使网民缺乏伦理素养的危害更为严重,只有通过“自律道德”、“他律道德”以及网络伦理教育来实现规范与提升网民伦理素养.  相似文献   

16.
网络的开放性使得网民表达的自由程度前所未有的伸张,引发了网民对于网络的热情,这种热情促进了网络的发展,但网络的健康发展,不仅需要网民的热情,更需要网民能担负起责任,具备恰如其分的判断力,正确履行网络赋予的自主表达权力,使互联网成为网民共建共享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种基于互联网技术平台的新型政治参与方式,网络围观在技术手段上提高了网络民意在政府政策执行运作中的分量,然而网络广场对现实社会的揭示和质问总是呈现出一种"黑幕倾向"。从某种程度上讲揭露社会"黑幕"更能彰显网络围观的警示功能和监督功能,但另一方面网民热衷围观"黑幕"也容易放大负面的社会影响,分析网络围观"黑幕倾向"现象的成因并采取科学的应对措施将有助于消解中国的互联网治理困局。  相似文献   

18.
一周网谈     
《瞭望》2010,(38)
<正> 本周,多个省份纷纷采取对企业限电限产措施,河北安平县甚至对居民生活用电也采取"无差别限电",以减少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的做法,引起网民的热烈议论;有的政府网站形同虚设,对网民的回复均是一个模样,像是"机器人"在办公的现象令大量网民反感;铁路网络订票项目进入了实质推进阶段的消息,则引发网民的热切期待。  相似文献   

19.
语言是社会变迁的风向标.近年来,网络流行语构成了社会民主进程的图谱,彰显着网民极大的创造力和对公共事务的参与热情,起到了"民主助推器"和"社会泄压阀"的作用.网络流行语由于是社会公共事件的代名词,且具有荒诞讽刺、简明扼要、寓庄于谐等特征,在吸引公众注意力方面常取得巨大成功.网络的超越时空性、便捷性、及时互动性给予网民"设置议程"的权力,而"议程设置"是舆论导向的第一个阶段.因此,研究网络流行语对考察舆论导向过程是具有一定启发意义的.  相似文献   

20.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是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网民个体生存、成长、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也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价值或人文关怀价值。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主要表现为:促进网民个体社会化、提高网民的主体性、满足网民的精神要求、完善网民的人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