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玄论战双方围绕科学与人生观这一主旋律展开论争,并就科学主义和反科学问题、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问题、中国传统文化普世及救世问题、现代教育特别是科学教育问题等插曲进行辩驳.本文在此基础上对这一历史论争的当代回响做了某些反思,提出了几点有启发性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五四期间思想争鸣,西方科学与民主的思想在中国广泛传播。此时,出现了一场"科学与玄学"的大辩论,各方思想观点激烈碰撞,促进了人们认识的升华。本文旨在通过述评这场论战,倡导运用唯物史观融合西方科学思想与东方人文文化。  相似文献   

3.
从《社会主义讨论集》中,可以提炼出五四时期社会主义论战的内在逻辑。社会主义论战是一场政治论战。马克思派和改良派的分歧起于"人的生活",由此引发"主义"和"实业"的争论,马克思派和无政府派的分歧起于"人性",由此引发"专政"和"自由"的争论。相对于改良派,马克思派具有乌托邦的情结,相对于无政府派,马克思派则表现出渐进和审慎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翟赫 《学理论》2010,(27):301-302
通过对将《曲喻张力结构——比较研究李商隐和约翰·多恩诗歌风格的契机之一》一文的研究成果提炼、转化到英国文学"玄学派"诗歌的教学过程的案例,论证了该文的研究成果能直接帮助学生理解玄学曲喻、了解文艺复兴历史背景及感受玄学诗独特的文学魅力。因此,充分利用优秀的科研成果对包括英美文学在内的外国文学教学有着不可估量的启发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5,(3)
东晋名士是佛玄合流中重要的角色之一。一方面名士都有着深厚的玄学背景,在接触佛学时不可避免地会以玄学的思维来分析理解,主观上促进了佛玄融合;另一方面由于名士相较于名僧更易于为世人所接受,他们活跃于世俗之中,所讲所写比名僧更接近于当时世人的思考方式。其中孙绰的《喻道论》和郗超的《奉法要》是这一时期名士崇佛的代表作。前者着重从理论上介绍佛教;后者则从具体修习方法上指导居士修行。两部作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次阐述了佛教的基本思想。研究这两部著作,有助于还原东晋时期佛学和玄学思想大交融的盛况,也有助于理清佛玄合流初期社会知识阶层思想演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王寅 《慈善》2021,(1):26-30
重提20世纪初的科玄论战世人都认为《黄帝内经》是一本中医书,只有学中医的人才会去读,更有人认为《黄帝内经》是一本天书,有一个中文系的博士生就说过,"我什么类的书都看过,就是不敢看《黄帝内经》,这本书的书名就已经让我望而怯步了"。问题就来了,如果《黄帝内经》仅仅是一部专业医书,又何必用"黄帝"来命名呢?中国历史上以帝王名...  相似文献   

7.
文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颇具影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派。它立足于唯物主义视角,对现代文化发展中的许多重要议题进行了深刻而富有特色的阐释,其中许多结论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重要启迪:反对"机械决定论",进一步凸显文化建设在"五位一体"国家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培养"有机知识分子",进一步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建构"中国网络话语体系",进一步提升中国在全球互联网治理中的话语权;鼓励"精英文化创作",进一步筑牢国家发展的思想道德基础;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进一步促进文化产业向好发展。  相似文献   

8.
何少林 《理论探索》2007,1(4):16-18
20世纪30年代,围绕中国文化的发展问题展开了一场论战,“十教授”提出的“本位文化”论是这场论战的诱因。张岱年积极参与了这场论战,提出了综合中西文化之长、建设以中国文化为主的“综合创新”的文化观。张岱年没有简单地肯定或否定“本位文化”论,而是发展和超越了“本位文化”论。在对文化认识不断深刻的今天,我们不应一味地贬抑“本位文化论”,而应一分为二地认识和评价“本位文化”论。  相似文献   

9.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宝贵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文化在我国有着悠久的传统,中国文化在其民族性上就是一种和谐文化。虽然不同历史阶段中所阐发的和谐文化具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但却有一个世代相承的主张和谐的脉络和内核,这种脉络和内核作为和谐文化的既定理念,具有世代传承的价值。中国古代文化主体的儒家、道家等学派关于和谐的丰富思想,既形成了中国和谐文化的固有传统,也是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可资利用的宝贵的思想资源。概括起来,这些关于"和谐"的思想集中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张君劢(1887-1969)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在政治和学术、教育上都有不凡的建树.在政治上,他组建或参与组建了中国国家社会党、中国民主政团同盟、中国民主社会党,二次制定中华民国宪法,参与宪政运动;在学术上,他曾挑起了20世纪20年代著名的"科玄论战",是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又是研究、起草宪法的专家,首先翻译了<苏维埃宪法>、<魏玛宪法>;在教育上,他先后创办了国立政治大学、学海学院、中华民族书院.1949年后,他在印度、新加坡等地演讲,在美国定居,1969年逝世.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15,(34)
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战史主要就是国共两党之间相互交错的历史,这种相互交错不仅体现在国共两党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合作和较量上,还体现在思想理论方面。抗战时期国共之间的理论论战实质上就是要不要马克思主义、以什么主义改造中国社会的激烈论战,这场论战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进程,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回顾这场论战,我们会得出更多的启示,这对于我们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很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刘贤贤 《学理论》2013,(20):5-6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从一开始就被"问题"与"主义"的两难选择所困扰,最初是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分子和改良主义分子之间展开了"问题与主义"之争,代表人物就是李大钊和胡适。在这战场论战中,马克思主义经受住了时间和实践的检验,逐渐为中国先进分子接受,掀起了传播马克思主义、研究社会主义的热潮。"问题与主义"之争,不仅是自由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之间一次对中国未来之路的碰撞式的争论,而且也一直影响着中国的历史脉络。  相似文献   

13.
正为官之德是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中国古人一直很注重官德问题,并有许多精彩论断。从"为政九德"到"十思",从《待漏院记》到《阅江楼记》,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古代针对官德的评说早已自成体系,而这个体系又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连的。一切法从心想生。"心能作天堂,心能作地狱。"正因如此,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往往会抓住任何机会提醒皇帝和各级官员修"官德",督促他们经常保持"正念"。今天,重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5,(15)
从老子的"自然"之道,到庄子的"逍遥"之境,再到魏晋时期的"玄对山水",揭示了道家主体性思想演变的基本特征:由天道向人道,由宇宙本体向人生价值本体演变的进递与转换。其中,"玄对山水"集中反映了魏晋时期玄学家们的人生旨趣与学理指向,不仅在山水中奕情,更在山水中"遗物""忘人",从而在人与物的一体性中开辟出了一片闲适的生命家园。  相似文献   

15.
尽管"中体西用"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但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人们总是能从不同的视角,发掘出符合时代需要的新价值.在改革开放的今天,选取"中体西用"这一文化选择思想,以历史唯物主义和系统论思想作为方法论,采用历史法与文献法,探讨"中体西用"文化选择思想对中国近代化的意义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6.
今天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梳理这个问题的思想脉络。毛泽东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关于这个问题的最初论述,特别是他提出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对于今天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指导作用。根据这一方法论思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可以视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17.
正文化自信我们讲得已经比较多了。从我小时候起,就一直在讲五千年的文明、四大发明等等。但是,盲目自信带来的许多恶果我们也都领受了。特别是近代以来,"天下之中"、万邦来朝的自大,让我们不知道世界大势的变化,"中国之天下"早已变成"天下之中国"。因此,今天在这个论坛上,跟各位交流文化自省之于文化自信的意义与作用,我觉得非常重要。其实,中国文化向来是讲究自省的。比如说,儒家从孔子到孟子都讲自省,要"反身而诚",强调自省对  相似文献   

18.
姬立玲 《学理论》2010,(27):53-54,68
"和合"思想作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贯穿在中国文化发展的各个时期,渗透在各家流派思想文化和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这一思想对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依然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与价值启示。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党的十九大报告为主要依据,从历史与现实角度论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贡献、时代特征、历史地位和重要意义。关键词之一"习近平",是指习近平是这一指导思想的主要创立者。关键词之二"新时代",凸显了这一指导思想的时代特征。关键词之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表明这一指导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1920年到1921年爆发的一场关于社会主义的论战,其实质是关系到社会主义是否是中国必然的革命前途的问题。今天,回顾这段历史、对于我们坚定马列主义信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有现实意义的。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当时,全国有许多种进步刊物,如《新青年》、《每周评论》、《湘江评论》、《民国日报》、《星期评论》和《共产党》等报刊,都以大量的篇幅介绍和探讨马克思主义。这就引起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