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得益于本国的高速发展和积极的对外传播,韩国的国家形象在近30年的时间里实现了质的飞跃:从一个经济落后、军人专制、南北对峙的形象,转变为以经济发达、政治民主、南北和解、活力动感等为主要内容的新形象。韩国经验的启示在于:一,国家形象提升的基础是国力的提升,对外传播工作的实质是把这一情况适时准确地告知传播对象;二,国家形象的定位要与国家的发展战略方向一致,由适当的机构统筹协调国家形象建设工作,切实贯彻国家的发展战略和与此相辅相成的国家形象战略;三,对外传播要以传播对象为本,充分考虑外国人的真实感受,针对传播对象的特性选择最有效的沟通方式;四,充分发挥跨国企业在国家形象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程平 《法国研究》2006,(4):75-79
中国和法国相距遥远,一个是东方文明古国,一个是西方现代强国,她们尽管政治制度各异,许多价值观念不尽相同,但是,几个世纪以来,两国人民遥相凝视,希望相互了解,深入对方看个究竟。从16世纪末的早期传教士到17-18世纪的欧洲启蒙运动,其间产生了法国最早的“中国通”。他们通过书  相似文献   

3.
《当代韩国》2008,(1):72-72
韩国旅游展厅最近在德国举行的国际综合旅游博览会上获得了最佳展览一等奖。这是韩国连续第三次获得此项殊荣。  相似文献   

4.
韩国观光基本法的制订与改革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国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认识到旅游业的重要性,并把它作为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手段。为了从国家层面扶持和指导旅游业,1975年韩国颁布了“观光基本法”。此后又进行了两次修改,并把“福利观光”、“国际合作”等立法理念纳入到“观光基本法”中。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旅游业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旅游法的缺位影响了我国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本文通过分析韩国观光基本法的立法背景、主要内容、存在问题及其改革趋势,谈谈对我国制订旅游法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以生活在首尔的韩国青壮年中的意见领袖为对象,通过FGI方法调查了他们心目中的中国形象。研究结果表明,受访者对中国非常关注,但对中国的认识和情感都偏向负面。如,他们对社会主义制度持有偏见;认为虽然中国经济有巨大潜力,但发展水平仍很低;认为中国社会存在诸多问题,例如贫富差距大、食品不安全、治安差、不注重环保、市民修养低等。受访者对中国崛起充满担忧,认为中国崛起后会成为霸权国而威胁韩国。在中韩关系方面,他们不认为中国是可信任的合作伙伴,虽然希望强化与中国的经济合作,但不愿承认韩国从中国的发展中受益。韩国人对中国的上述认识中有一部分是刻板印象,其成因是社会制度差异以及诸多历史原因。他们对中国流露出不信任、自尊、自卑以及受害意识等复杂情感,也促成了其对中国的负面评价。  相似文献   

6.
2011年底,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课题组以"华人对中国的认知"为题对马来西亚华人与其他族裔进行了实地问卷调查。本文通过对这次问卷调查的分析,主要探讨了当代马来西亚华人对中国形象的认知:文化上认同中华文化,认为中华文化对他们的生活、事业产生很大影响;经济上认同中国经济发展取得的成绩,并有参与其中的意向;国际影响力上认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总体扮演积极的角色;政治上对中国的软实力状况有所保留;国民素质上也对祖籍国民众作出一定程度上的肯定。本文还探讨了马来西亚华人在中国形象传播与建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指出共享中国经济发展的成果是他们发挥作用的动力。  相似文献   

7.
国家形象是国际社会公众对某一国家相对稳定的总体评价。笔者通过对广西东盟留学生的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来了解东盟留学生眼中的中国形象。问卷数据统计结果显示,留学生来华前和来华后对中国形象的看法不同,来华后对中国形象的看法好于来华前。不同国籍、了解中国的不同途径以及来华后不同的适应程度,导致留学生对中国形象持有不同的看法。中国相关部门应当有效促进留学生同中国同学、居民的交流,以便留学生从更多渠道了解中国,从而通过留学生及其社会网络来传播和构建真实的中国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8.
韩国崔溥的《漂海录》全方位、多层面地描述了明代中叶的中国形象,包括以自我形象为参照系形成的许多负面中国形象,如儒风不振、局部社会治安混乱以及民众的不良风俗等。这些负面中国形象有一定的客观性,同时也是崔溥以及全体韩国人对中国集体想象的结果,包含夸饰成分,言说了他者进而凸显了自我,也反映了朝鲜王朝进一步认识、利用中华文化的愿望。  相似文献   

9.
海外华文传媒与中国国家形象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化时代,海外华文传媒是在国际上树立中国形象的一个重要参与者。文章首先探讨了国家形象的涵义与特点,分析了制约中国国家形象的文化与现实因素,指出海外华文传媒在塑造中国和平发展的国家形象,改革开放、民主法制的国家形象以及负责任的大国形象等方面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文章还介绍了中国塑造自身国家形象的方式,并强调国家形象塑造的主体必定是中国自身,海外华文传媒只处于向世界真实说明中国、构建良好中国形象的附属地位。  相似文献   

10.
《当代韩国》2008,(1):78-78
根据最新一项调查结果显示,2007年来到中国的外国留学生中,有近三分之一(6万多人)是韩国学生,韩国的中国留学热最为高涨。  相似文献   

11.
中国形象的现代建构——探讨中国形象的现代性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崛起已成为不可阻挡的世界潮流。中国崛起将树立怎样的大国形象已成为世界广泛关注的焦点之一。停滞性的话语、全球化的冲击、地域意识的提倡,构成了中国形象的现代建构的宏大的叙事背景,也为从现代性视角探讨中国形象的现代建构提供了思考与启迪。  相似文献   

12.
对中国与东盟农产品出口韩国的产品相似性指数及国别比较优势指数进行测算的结果表明,双方相似性较高,竞争也较激烈.但对中国与东盟农产品的价格竞争力在韩国-东盟FTA全面生效前后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的结果表明,韩国-东盟FTA对中国农产品出口韩国的影响很小.其原因有二:一是韩国-东盟FTA中韩国的农产品开放度较低;二是东盟供给能力有限,即使享受FTA特惠税率而拥有明显的价格优势,其出口也很难完全替代中国.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持续快速提高,中国国家形象的改善和提升已经成为决策界、学术界和媒体的热门话题。然而,目前相当多的人在使用软实力、公共外交和国家形象等概念时,没有厘清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某些说法存在着模棱两可、逻辑混乱、互为因果的现象。本文尝试在辨析相关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一个国家形象战略的逻辑关系模型,以使学界对国家形象的生成和作用机制的认识更加清晰。根据这个模型的逻辑关系,作者提出了对中国推进国家形象战略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4.
中国境内韩国无政府主义运动是独立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朝鲜无政府主义者组建团体,大力开展无政府主义运动的时期。他们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建立了一系列无政府主义团体,积极进行无政府主义运动和反日独立运动。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韩国无政府主义者的思想逐渐发生了转变,并积极参加中国的抗日战争。  相似文献   

15.
朴东勋 《当代韩国》2013,(2):109-119
中韩建交20年来,中国的韩国学研究得到"全方位、多领域"飞速发展。本文以1996~2010年间在《当代韩国》和《韩国研究论丛》刊载的论文为样本,对国内学界韩国政治研究现状及趋势作初步的评价。结果显示:韩国政治研究已在国内韩国学研究中占主流地位;研究者从我国国情出发,把对方经验"化为我用"当做研究的根本目的。但总体上,尚存在理论化研究缺失,多主题发展失衡,文献研究为主,论文规范性较低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朴正雄 《当代韩国》2011,(2):95-103
道教不但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基础和主流,也是东亚传统思想文化的基础之一。亚洲国家中除了中国以外,受道教影响最大的要数韩国和日本。在韩国,对于道教的研究并不十分火热。所幸这几年随着韩国研究道家的学者越来越多,更多的研究成果被公之于世。我们为了更好地理解韩国的道教,应该从韩国道教的起源开始,并且不局限于韩国学者的研究成果,更要走向国际,特别是与中国学者共同努力研究韩国的道教。  相似文献   

17.
王建宏 《当代韩国》2022,(3):87-128
中韩建交之前,中国学界已开始韩国独立运动研究,但偏重于“义兵运动”“三一运动”等早期反日独立活动。中韩建交以后,在政府和学界的共同助推下,先后形成了延边大学、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北京大学等数个研究重镇,《当代韩国》《韩国研究论丛》等数种刊物相继问世,韩国独立运动史研究呈现蓬勃发展之势,形成了“南石(源华)北杨(昭全)”的格局。中国学界关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一运动”、东北地区韩人武装斗争、韩国临时政府、关内地区韩人武装、韩国独立运动与中国共产党,以及韩侨、宣传活动、中韩相互认知等多个领域。中国学界对宏观背景的把握比较准确,但缺乏对韩国国内历史的关照。近年来,由于中韩关系波动,中国的韩国独立运动史学术交流活动、著作数量等出现相对减少迹象。  相似文献   

18.
韩国和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学交流史。韩国文学受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颇深,20世纪初新文学形成以后,韩国文学也开始译介到中国。韩国文学在中国的译介已有近百年的历史。1992年中韩建交以后,译介到中国的韩国现当代文学作品数量急剧上升。那么,建交以后究竟有哪些文学作品、在什么时期、怎样译介到了中国呢?从这一问题意识出发,本论文收集整理了1992~2008年初的这段时间,韩国文学作品在中国翻译/出版的中译本,并筛选出其中真正能代表韩国文学水准的纯文学(严肃文学)进行分析,以“中韩建交以后中国文坛对韩国纯文学的译介研究”为主题,考察了翻译事实与中国的社会文化、意识形态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中国大陆赴韩人数的逐年上升以及网络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大陆游客选择在网络平台发布游记,表达自己真实的旅游体验。本文运用网络自媒体内容分析法,展开中国大陆游客对韩国的旅游感知研究。本文收集来自携程网与马蜂窝上的游记,通过Rost CM 6.0软件挖掘抽取138个样本中的高频词及统计频次,再运用李斯特量表分析法从自然景观、人文特色、旅游服务及社会环境四个方面进行详细的满意度分析。总体来看,中国大陆游客对韩国的旅游环境印象较好,旅游感知评价较高,对韩国旅游总体评估还是较为满意的。为推动中韩两国旅游可持续发展,本文为韩国旅游部门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末,韩国逐步意识到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价值,开启了其追求公共外交突破的新阶段。基于塑造一个良好、健康和正面的国家形象目的,韩国政府和韩国民间组织拉开了在公共外交领域的耕作的序幕。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韩国文化逐渐被定位为韩国公共外交的主要工具之一。韩文化在传播过程增进了韩国对外交流以及加强了国际社会对韩国的认同感,同时,韩国公共外交所面临的国内外形势、技术变革等限制因素也不容忽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