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自2005年欧洲碳排放交易机制创建以来,全球碳排放交易实现了爆炸式增长.当前全球碳市场主要包括:在发达国家之间交易的配额碳市场;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交易的基于项目的碳市场;基于项目的碳市场产生的减排量进入发达国家后,发达国家内部交易的京都补偿量现货与二级市场.当前碳市场在政策效果、市场监管、市场对接、国际协调等方面问题重重.虽然建立全球性碳交易市场是大势所趋,但不同减排机制的接轨绝非易事,将涉及不同交易体系的协调、主权控制、配额分配等问题.①总体来看,建立新的气候变化框架协议和碳市场规则关系到各国和各地区的重大政治、经济利益,美欧及其他国家对气候变化问题主导权和全球碳市场定价权的争夺,将伴随全球碳市场形成的整个过程.  相似文献   

2.
冯帅 《东北亚论坛》2024,(1):112-126+128
拜登政府上台后,美国确立了2050年的碳中和目标。在政党之争、最高法院判决和俄乌冲突影响下,美国通过耦合经济与气候议题、征收碳关税、重塑跨大西洋气候政治议程和推动气候地缘政治重构来推动目标实施。这些举措反映了美国维护国内产业竞争力、争夺全球气候领导力和塑造符合自身利益的气候新秩序之战略考量。然而,这不仅对中国相关产业造成冲击,影响其低碳减排工作进程,还升级了中西绿色低碳技术竞争,为中国气候外交带来新的不确定性。为了持续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中国可从四个方面进行考虑:一是深化全国碳市场建设,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二是完善碳减排机制组合,稳妥有序推进碳减排工作进程;三是大力推动低碳技术创新,加强国家绿色战略自主性;四是深度参与涉碳国际谈判,推动中国气候外交积极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3.
哥本哈根会议揭开了“碳时代”的序幕,并有可能形成一个以“碳实力”竞争为核心的国际格局。“碳时代”的全球治理正在逐步瓦解由某一国家全面控制全球事务的可能性,促使各种国际行为体在公共平台上建立“碳责任”与“碳实力”之间的平衡。“碳时代”仍然是实力政治,中国“碳外交”的着眼点应是:在“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下,增强自身的“碳实力”,积极履行减排承诺,维护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相似文献   

4.
国际碳关税发展趋势析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欧美等发达国家纷纷表示要采取碳关税措施,碳关税问题可能成为今后影响国际经贸关系的热点。国际碳关税的发展趋势反映了发达国家保障本国利益,重新布局世界经济的真实意图。碳关税实质是披着“绿色外衣”的新型贸易保护主义,它的出台将在贸易、产业等领域对世界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对中国这样的新兴经济体国家,其负面影响将尤其突出。鉴此,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经济体国家有必要加强合作,并从国内国际两个层面采取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5.
欧盟提出碳关税调节机制后,起初美国并不积极,且多有质疑和批评。然而,近年来,美欧在碳关税问题上开始走向合作。美国转变了对欧盟碳关税调节机制的态度,国内相关立法活动异常活跃,推出了“清洁竞争法案”,而欧盟的“碳边境调节机制”正在加快审批程序,即将落地;双方频繁互动磋商,协调立场;推动创建国际碳俱乐部,谋求建立西方气候联盟。美欧合作加速推进碳关税合作的目的是维护自身利益,掌控全球气候治理和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权,挤压新兴大国的发展空间。美欧碳关税合作将对全球气候治理和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产生多方面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6.
吴浩  叶鑫宇 《和平与发展》2023,(1):133-152+157-158
第三方市场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中创新性的国际合作模式,深刻诠释了“一带一路”倡议中“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后疫情时代,在碳中和目标下,以绿色发展为主题的中日第三方市场合作将成为两国拓展新兴领域、深化互利合作,共同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创新发展的重要抓手。以减碳工程和固碳工程作为主要路径,以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智造和绿色金融为核心框架,以氢能产业为战略优先发展方向,以新能源电池产业为发展重点的中日绿色低碳第三方市场合作前景广阔。对接第三方国家绿色发展规划,充分发挥中日两国以及第三方国家和地区的比较优势,构筑“三赢模式”的第三方市场合作具有重要意义,不仅有利于中日两国各自的经济发展,也符合本地区和国际社会的普遍期待。  相似文献   

7.
中国、日本、韩国作为东北亚地区的核心大国分别提出了到本世纪中叶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并制定了各自的清洁能源发展与绿色产业经济振兴的国家战略,这为三国清洁能源合作与区域能源转型提供了重要契机。中日韩在环境保护与绿色能源领域有着长达三十余年的合作基础,其过程呈现出“多层多元并进”和“新多边共治”的演进路径特点。但目前东北亚清洁能源互动呈现出日益复杂化的态势,体现为政治互信缺乏与区域能源机制建设滞后并存、高碳能源路径依赖与区域绿色竞争并存、域外国家干预与新能源地缘风险攀升并存的复合性挑战。在绿色竞合背景下,中国应发挥作为全球清洁能源生产大国的结构性优势,以碳中和态势为契机从机制创新、竞争管理、区域凝合和张力缓释等维度推进区域包容性、务实性和可持续性的清洁能源合作,从而在东亚区域能源治理新秩序建构中发挥积极能动性角色。  相似文献   

8.
刘军红  汤祺 《现代国际关系》2022,(4):18-25+60-61
2020年,菅义伟内阁宣布日本将在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凸显其争夺构建全球气候新秩序主导权的雄心。为实现碳中和及2030年减排中期目标,日本积极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加速产业结构调整,构建绿色财金体系,打造碳中和先行示范区,并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但仍面临诸多现实困难,如期实现碳中和战略目标并不容易。  相似文献   

9.
碳预算是气候变化政治经济学的理论热点和气候谈判争论的焦点之一。2009年英国实施了世界上第一个国家碳预算。本文探讨了英国碳预算的目标、模式、特征、作用及影响,指出碳预算将成为发展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政策工具之一。英国制定和实施碳预算,意在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机制建设,以便在国际气候政治中发挥重要作用。英国碳预算的借鉴意义不仅限于一国国内经济领域,而且关乎国际政治经济关系。  相似文献   

10.
随着《巴黎协定》的全面实施,碳中和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越来越多的经济体宣布碳中和目标,采取更严格的减排措施,国际碳中和行动的规模和影响日益扩大。但各经济体之间尚存在较大政策和认知鸿沟,碳中和行动的不对称和不平衡性依然突出,各国内部也面临政治经济及技术等诸多挑战。部分国家过于激进的减排目标和气候问题政治化倾向,引发了国际能源价格飙升、绿色贸易保护主义及地缘竞争加剧等一系列冲击。为顺利推进全球低碳转型,恰当的减排战略和节奏不可或缺,各国需把握好发展、安全及环保之间的动态平衡,并以建设者的姿态深化国际低碳合作,积极缩小全球碳中和鸿沟。  相似文献   

11.
世界石油市场情况概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世界石油价格世界石油价格受多种因素影响,这些因素包括石油的产量、需求量(消费量)等客观因素以及战争、各主要石油生产国和消费国的政策等主观因素。综观最近几十年世界各主要市场的石油价格,可以看到石油价格表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并可据此划分为几个不同的时期(见表1):  相似文献   

12.
黎巴嫩共和国 (简称"黎巴嫩")位于亚洲西南部、地中海东岸,北部和东部邻叙利亚,南界以色列,西濒地中海.海岸线长220公里,全境长约193公里,平均宽约56公里,国土面积10 452平方公里.全国人口约393万(2007年)①,以阿拉伯民族为主体.54%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主要是什叶派、逊尼派和德鲁兹派;46%的居民信奉基督教,主要有马龙派、希腊东正教、罗马天主教和亚美尼亚东正教等.  相似文献   

13.
论俄罗斯证券市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俄罗斯的证券市场是伴随着俄罗斯痛苦的经济转型艰难发展起来的,在经历了初期的混乱和大起大落之后,目前已初具规模,并且连年有上佳的表现,在新兴市场上独树一帜,引起了国际投资机构的广泛关注。它的发展轨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俄罗斯金融体制改革的总体历程。  相似文献   

14.
论市场伦理视域中的市场道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人们时下正在热烈讨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问题时,应先考虑对市场经济体制有一个价值前提或道德标准的评价。因为如不去探讨这种前提的话,既无法区别经济制度的利弊,也不可能提出一种与经济制度相对应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为此,本文先从探讨市场经济伦理的本质属性开始论述。一市场经济是人类为解决生存和发展问题而创造的一种经济活动方式,相对于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来说,其经济运行方式和利益安排有了全新意义。市场是一种利益契合机制,交换是一种利益组合过程。古典经济学派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在颂扬市场交换机制时,要求人们遵循以下…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我国经济正处于双重转型时期,一是体制制度模式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二是经济发展型式从低收入经济向中等收入经济转型。协调好体制转型与经济发展转型二者之间的关系,建立市场治理机制,形成良好的市场秩序,是所有转轨国家共同面临的一个难题。转轨国家的经济转轨成功与否以及转轨后的绩效高低,取决于这些国家的市场秩序和市场治理机制能否形成及其进一步完善。市场治理机制是各种经济主体在市场上经过多次重复博弈所形成的规则。市场秩序是可预见市场运行的模式,它使行为主体形成稳定的预期。转轨起始于社会主义国家放弃计划经济体制之时,而转轨的终点应该是这些国家完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并且市场机制发挥良性作用以保持市场秩序稳定之日。转轨国家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抑制了经济市场机制萌芽。市场治理机制形成是一个循序演化的过程,其重建也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个过程可能要持续数十年之久。转轨国家必须为市场治理机制重建付出必要的学习成本和时间。在转轨过程中,只有作为发起者、调节者和管制者的国家在市场治理机制形成和市场秩序建立中发挥积极作用,转轨国家的经济才能走上繁荣和持续发展的路途。  相似文献   

16.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the environment are uneasy partners. Both environmentalists and free traders worry that the pursuit of one goal may obstruct the other. Nowhere is this tension more evident than in the area of climate change. Does trade liberalization increase carbon emissions? Do efforts to reduce carbon emissions lead to protectionist pressures? This paper addresses these questions by exami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2 emissions and tariffs in 109 to 153 countries from 1988 to 2013. Using instrumental-variable regressions to address reciprocal causation, I find that emissions reductions led to higher tariffs on manufactured goods. This suggests that carbon-intensive industries responded to carbon restrictions by lobbying against trade liberalization. In contrast, emissions did not affect tariffs on less carbon-intensive primary products, and neither type of tariff affected CO2 emissions. My results imply that efforts to combat climate change may obstruct trade liberalization, but the latter should not hinder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相似文献   

17.
阿富汗市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富汗是位于亚洲中西部的内陆国家,国土面积65万平方公里,人口3 100多万.阿富汗是多民族国家,普什图族占38%~44%,塔吉克族占25%,此外有哈扎拉、乌兹别克、土库曼等20多个少数民族.逊尼派穆斯林占80%,什叶派穆斯林占19%,其他占1%.普什图语和达里语是官方语言.九一一事件后,塔利班政权在美国军事打击下垮台.2004年1月,阿富汗颁布新宪法,定国名为"阿富汗伊斯兰共和国".10月,哈米德·卡尔扎伊(HamidKarzai)当选阿富汗首任民选总统,任期5年.经过20多年的战乱,阿富汗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过去4年阿富汗国民经济逐步恢复,呈现"低水平的高增长".据统计,2006财政年度阿富汗国内生产总值(不包括罂粟种植)为82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7.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320美元.①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分别为38%、24%、38%.②  相似文献   

18.
巴林地处西亚地区海湾西南部,面积717.7平方公里,人口70万,巴林籍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62%,其他是外籍人.外籍人约占全国就业人口的57%.全国85%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其中什叶派占2/3,逊尼派占1/3.阿拉伯语为巴林官方语言,通用英语.巴林系君主立宪制国家,1999年3月6日继位的哈马德·本·伊萨·阿勒哈利法国王,注意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实现了政权的平稳过渡.2002年2月14日,巴林国更名为巴林王国.此后,全国政局保持稳定,经济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Building upon interdisciplinary efforts to understand the origins, logic and significance of global cities,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global cities should be seen as a critical component and outcome of a political project to generate a global market society. Global cities should be seen as the successful implementation of free-market political philosophy, constructed and defended by a particular historical configuration of international society. The historical transformation of urban form signalled by the "global city" concept is tightly bound to the neoliberal restructuring of the world economy in the 1970s, underpinned by US hegemonic power. The first part of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the distinctive historical origin of global cities has shaped their current trajectories and draws the horizon of their future prospects. Having established the connection between liberal world order and global cities, the second part of the article argues that the contemporary form of the global city is under threat from two sources. The first threat is internal to the global city form itself. Global cities have internalised the contradictory forces of market liberalism. They have registered astonishing economic growth over the last four decades, and generated vast material and intellectual resources. But, at the same time, they have become deeply divided and polarised in ways that threaten the urban fabric. The second source of threat comes from the possible weakening or collapse of liberal world order, with the accelerating decline of US hegemony. Drawing on aspects of Karl Polanyi's analysis of the nineteenth-century "great transformation", the article argues that a number of future trajectories for the global city can be identified in the contemporary moment.  相似文献   

20.
迅速发展的越南证券市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一、越南证券市场的建立与前5年的发展随着越南的市场化改革进程,越南政府积极推动国有企业的经营体制向公司化与股份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