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五四运动开辟了一个历史时代,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真正起点。五四运动以来的100年,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100年,可谓艰难曲折、波澜壮阔、成绩斐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历史走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最新成果。我们处在发展新方位,历史为马克思主义发展提供了内在依据、客观要求和广阔空间,纪念五四运动100年,要坚持创新发展一以贯之,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2.
对于中国理论界而言,2018年是一个特别重要的年份,正值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等重大历史纪念节点。如何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这些重大事件之间的内在逻辑是关系我们党和国家未来发展方向的重大问题,也是理论界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究竟应当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关系?马克思思想的哪些理论观点对改革开放中重大课题的回答产生了重要影响和形成了重大创新?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在对待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上取得了哪些突出的理论和实践成效?在新时代应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为加深对这些问题的理解,本刊特约请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中国道路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协同创新中心主任顾海良教授就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3.
2020年11月28日,是弗里德里希·恩格斯诞辰200周年纪念日。恩格斯是马克思的亲密战友,二者不约而同地叩响了真理的大门,共同创立了唯物史观、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共同创建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并为之起草党纲《共产党宣言》,共同领导了19世纪欧洲工人运动。1883年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独自肩负起指导国际工人运动、整理和出版(或再版)马克思遗著、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任。那么,恩格斯如何与马克思一道创立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科学学说为什么以马克思的名字命名?怎样看待恩格斯与马克思之间的关系?恩格斯在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过程中作出了哪些重要贡献?怎样看待恩格斯晚年对唯物史观的捍卫与发展?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些问题,本刊特邀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北京市科学社会主义学会会长闫志民,就相关问题进行深入解读。  相似文献   

4.
[编者按]近些年来,马克思主义本土化成为学术界讨论的热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始于何时?其内容是什么?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够赢得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在全球化时代,马克思主义究竟面临哪些挑战?我们应当采取怎样的措施来重塑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形象、理论形象和创新形象,增强它的文化亲和力、感召力和创造力以及同其他意识形态的竞争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前景如何?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特地采访了中国当代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家、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黄楠森先生.  相似文献   

5.
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中,《资本论》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著,它"经受了时间和实践的检验,始终闪耀着真理的光芒"。今年是《资本论》第一卷出版150周年,今天的时代与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时代已有很大不同,如何理解《资本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指导意义?如何运用《资本论》中的重要原理来分析当前中国经济改革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资本论》中的研究方法对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在方法论上有何启示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有哪些重要方向?如何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为加深对这些问题的理解,本刊特约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南开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逄锦聚教授就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6.
华岗是中共开国一代职业革命家,党内资深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宣传家,著名学者,曾任山东大学校长。华岗的革命活动和学术志业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密切相关,是国统区党内学者中推动这项事业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华岗传播马克思主义与他所生活的时代和他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密不可分,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和阶段性特征,蕴涵着长期生活在国统区的党内学者对马克思主义认识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7.
五四运动和辛亥革命都是伟大的反帝反封运动。辛亥革命成功了,也失败了,中国知识界的不少知识分子陷入烦恼之中。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历史的舞台,显示出强大的组织力、战斗力,让苦苦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中国知识界感受到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走出烦恼,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实现了人民立场的转向,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五四运动中的人民立场的转向,在那一代共产党人的革命生涯中留下了相当深刻的思想印记,成为人们理解党在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革命多个历史阶段中的方针政策的线索,成为理解毛泽东思想的一把钥匙。中国共产党人是五四精神的最优秀的继承者,五四时期的一批先进知识分子人民立场的转向,持续影响着中国的政策导向和政治话语。  相似文献   

8.
2008年爆发的世界金融危机到底原因何在?对中国的影响如何?为什么中国也会受到冲击?中国在这次危机中的表现如何?世界及中国究竟应如何应对?这些都是当前全球政界、学界乃至平民百姓都在用不同方式予以讨论的问题.作为一名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础理论为研究任务的老学者,我也十分关注这些问题,并提出一些思考与国内外学者交流.  相似文献   

9.
2020年是列宁诞辰150周年。列宁是伟大的无产阶级导师,列宁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是真正科学的世界观,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进步人类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最强大的思想武器。那么,列宁主义如何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苏联模式与列宁主义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列宁的"帝国主义论""一国胜利论"和民族解放运动理论具有什么样的历史地位与历史意义?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改革和建设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怎样的联系?为更好地理解这些问题,本刊特邀请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黄宗良教授、项佐涛副教授就相关问题进行深入解读。  相似文献   

10.
五四运动提供了中国与马克思主义结缘的契机。五四运动对历史的超越表明,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在向何处去的探索中实现了从船坚炮利到马克思主义的救国武器的转换。五四运动前后社会思潮的演进使马克思主义得以在中国登场。五四运动中形成的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群体,在创办《新青年》到出版《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的过程中,完成了现代世界观的转型。五四运动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从根本上扭转了中华民族的命运。结缘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叙事,提供了审视五四运动历史价值的一个视角。  相似文献   

11.
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工人运动发展壮大,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上、组织上的基础.中国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认识到工人阶级力量的伟大,积极投身到工人中间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和组织工作.邓中夏就是深入到工人中最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之一. 南陈北李相约建党之后,李大钊为北京建立共产党小组做了大量的工作,邓中夏就是因为接受李大钊的委派才来到长辛店工人中进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相似文献   

12.
2018年5月5日,是卡尔·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纪念日;2018年2月24日,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纪念日。值此缅怀无产阶级伟大导师之际,研讨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应有之义。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如何以全新的视野看待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如何深刻认识列宁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如何充分认识实现社会主义的长期性、曲折性?如何客观评价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发展作出的贡献?针对这些问题,本刊特邀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黄宗良教授、项佐涛副教授进行深入解读。  相似文献   

13.
人类的生存发展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标志着人类社会发展哲学的进步。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将"生态文明"写进党的行动纲领,2012年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五位一体的高度来论述。如何理解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生态思想具有怎样的当代价值?当前中国面临的生态问题有哪些特点?如何正确看待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的辩证关系?应确立怎样的生态绩效观?为了加深对这些问题的理解,本刊特约请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欧阳志远教授就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4.
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政治发生了持续而深刻的变化。作为现实的一种折射,国际政治研究也有不少新的课题与新的困惑。从全球范围来看,中国无疑是国际关系最新发展的主要动能之一,中国的国际政治研究自然也是国际学术共同体里面特别值得重视的一部分。从本期起,本刊以"专访:21世纪以来中国国际政治的发展"为题设置专栏,由编辑部特约记者以访谈方式,邀请相关学者,就21世纪以来中国国际政治学界不同领域的主要成就和问题,现状与前景进行归纳、梳理和展望,以便从不同角度了解中国国际政治理论的整体画面和最新动向,促进中国国际政治学界的内部沟通并加强与外部的交流。21世纪以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那么,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现状如何?后冷战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有了怎样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对中国的外交实践有哪些指导意义?中国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存在哪些问题?其发展前景如何?为此,本刊特约记者、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研究生刘毅就上述议题专访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教授、国际关系与全球问题研究所所长王存刚。王教授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发表相关论文多篇,目前正在撰写专著《国际关系理论:马克思主义视角》。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是中共中央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召开的一次具有历史开创性和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会议审议并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完善和发展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一部纲领性文件。为什么要用一次中央全会专门研究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问题?如何描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图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体现在哪些方面?怎么理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如何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以"中国之制"推进"中国之治"?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些问题,本刊特邀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原院务委员(副部长级),中国中共党史研究会原常务副会长,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冯俊教授,就相关问题进行深入解读。  相似文献   

16.
作为历史文化大国,中国发展文化软实力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与快速发展的经济相比,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建设任重而道远。中国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大国,就必须具有一个强大且富有亲和力的文化存在,承担一个世界大国的全球文化责任,为国际社会提供具有引导力的文化形态,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吸引力、影响力和贡献力。在新时期,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表现形式是什么?如何看待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挑战?如何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国际竞争力?为加深对这些问题的认识,本刊记者特约请中央编译局马克思主义研究部主任季正矩研究员及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德定博士就新时期中国文化软实力提升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7.
《共产党宣言》是一个系统科学、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正是由于它在中国的传播,促使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逐步确立了共产主义信仰。然而,20世纪30年代以前,《共产党宣言》在中国的早期翻译和传播并不同步,而是经历了一个差序性的、渐进的过程,总体上呈现出递进性翻译与选择性传播、多路径传播与多梯次传播、主观性解读与"中国式"解读、传播与中国化的双重变奏等特点。系统总结《共产党宣言》在中国传播的这些特点,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早期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心路历程,而且有助于我们在比较中了解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如何最终确立了自己的信仰。  相似文献   

18.
五四前后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在中国迅速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以中国的实际为前提对马克思主义的选择和应用 ,以及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对传统文化的现代性改造的互动。五四前后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满足了当时的社会需要 ,同时社会的变革、东西文化的碰撞以及主体性的内在机制都为马克思主义的最初传播创造了现实的可能 ;而实用的选择、学以致用的方针、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又使这种可能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显著的40年,也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加强和完善自身建设的40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所领导的事业发展到什么程度,党的建设就应当推进到什么程度。党和人民事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深刻地揭示出:必须以党的建设这一新的伟大工程推动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伟大事业。那么,从历史与理论逻辑上,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二者关系?作为马克思主义完整学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执政党建设理论对于当前中国共产党党的建设有何指导意义?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演变历程如何?这一演变历程背后体现了我们党的建设什么样的历史、理论及实践逻辑?党的建设又将面临哪些风险与考验?为加深对这些问题的理解,本刊特邀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中国史学会会长、求是杂志社原社长李捷进行深入解读。  相似文献   

20.
二十年代国民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文化运动以后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的传播 ,并且在部分国民党人中间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部分国民党人传播马克思主义是有其客观原因的 ,并从自身的阶级属性和当时的社会需要出发 ,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对于当时国民党人的选择和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