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余海 《新东方》2006,(2):31-32
王阳明是继朱熹之后新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心学的集大成者。然而他的学说在某种程度上与禅宗思想也有着特定的关联:既有对禅的吸收,又有对它的排斥。可以说正是受禅宗的影响才有了王阳明心学的集大成。(一)“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是王阳明思想的核心,而就在其核心思想上,对禅的吸收也表现得淋漓尽致。我们先来看“心即理”。《大乘开心显性顿悟真空论》中说:“心是道,心是理。则是心外无理,理外无心。”《祖钦禅师语录》:“事不自立,因理而显,理亦心也;……事本无名,因理而得,心即理也。”而“心性不异,即性即心,心不异性。”[1…  相似文献   

2.
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追溯自孟子,北宋程颍正是开其端,南宋陆九渊则大启其门径,从而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至明朝中期,由王守仁(号阳明山人,即王阳明)首度提出“心学”两字,并提出心学的宗旨在于“致良知”,至此心学开始有清晰而独立的学术脉络。心学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学说之一,既强调道法自然,又主张天人合一,更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等一系列哲学思想之集大成,通过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核心概念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和内圣与外王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即心即佛"一语出自于六祖慧能《坛经》1中的《机缘品第七》。在印度佛教向中国传播的过程中,由于中国本土的儒道思想根源,心性论在其发展中一直占据重要地位,从天台宗就有其肇端,但直到六祖慧能,心性问题才被推向极致。慧能在继承印度佛教经典和吸收了儒道思想传统基础上,直截了当地把佛性归诸人的心性,提出了心外无别佛和自性自度的修行主张,并采用直指人心的顿悟方式把入世与出世统一起来,使"即心即佛"作为禅宗的核心思想被明晰化、日常化。  相似文献   

4.
为学与为道之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学与为道之辨,是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命题。先秦儒家“尊德性而道问学”,德性与学问构成儒家通向理想人生境界的两条进路,而学问与德性合一,则体现了儒家的价值理性特征。道家老子讲“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突出了精神修炼(为道)与经验知识(为学)之间的本质差异。在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天台宗主张止观双行,定慧双修。禅宗有“南顿北渐”之争,北宗神秀主张渐修,南宗慧能提倡顿悟。宋明理学中,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尊德性”与“道问学”的对峙难以调和。  相似文献   

5.
孙华 《前沿》2010,(8):13-15
陆九渊,南宋著名思想家,提出了"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即理"等著名论断,其陆学思想与朱学思想是南宋理学思想的两座高峰,共同构筑了南宋儒家思想的主体部分。陆九渊在少年时代,便立志要发扬有益于治国安邦的"圣人之学",他对南宋王朝的外忧内患深为关切,对国家民族的前途与命运投以了极大的关注和热忱,他后来用一生的时间从不同方面来实践着自己的政治理想。本文主要从陆九渊对君、民、官关系的论述以及国家构想等方面来阐释其民本思想的主旨。  相似文献   

6.
湖湘学的奠基者是胡安国的儿子胡寅、胡宏。胡寅儒佛邪正之辨,是从道学家道统论立论而辟佛的,他守儒家三纲五常而辟佛不忠不孝,违背伦理道德;不穷理尽性而至于命,而以万物皆空;反对佛教三世轮回说等。胡宏思想路线,是其对父兄胡安国、胡寅“心与理一”思想路线的继承和阐扬。正由于胡宏的道性形上学的本体学的哲学个性和特色,而为湖湘学奠基,并为湖湘学与程朱道学、陆九渊心学鼎足而三奠定基础,与其学生张拭哲学思想发展开出新的精神路向。  相似文献   

7.
佛性童心性灵──禅宗与诗话理论关系探讨之一胡遂大约慧能禅宗对印度传统佛教的最大改造,就在于高度倡扬人本精神,彻底否认对外在权威的迷信,坚信我即是佛,成佛之道在自力自度自救。这是源于慧能排宗最基本的思想──佛性论而来的。佛性论是慧能心性理论最根本和核心...  相似文献   

8.
苏洁 《前沿》2011,(12):59-61
沿心学一派思想家,从陆九渊到王阳明到刘宗周,其认识论的基本理论体系是一致的,都是围绕"主体之心",体认天理,但陆九渊的本心论和王阳明的"致良知"都过于笼统,将主体之心悬置,以至于在其社会整合思想中,偏重意识的形而上,使得"心"有所放纵。而刘宗周则试图在心学园地的旧址上,重新架设一道严密无漏的人学系统,通过社会自上而下,在慎独诚意的指导下,从各个层面对"心"进行具体存养、修习,使封建纲常、伦理秩序成为永不动摇的治世准则。  相似文献   

9.
研究者对陆九渊的诗作很少研究,其实,作为心学大师的陆九渊有着强烈的“生民”意识,在其为数不多的诗作中,忧民是一个很重要的主题。文道观中,“生民”构成了其“道”的一个另一个支点。  相似文献   

10.
1990年我国佛教研究可以说是硕果累累,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各种学术刊物上发表的有关佛教的论文有105篇之多,其中对禅宗、五台山佛教、佛教与中国文化、佛教中国化、佛教心性论、佛教密宗、藏传佛教等问题进行了探讨。现分别概述如下。一、对佛教禅宗及佛教中国化的研究禅宗神秀北派因“受惠能一派的排挤、曲解,长期被淹没。”任继愈在《神秀北宗禅法》(《中国社会科学》1990年第2期)一文中,根据近年在敦煌发现的神秀著作手抄本《观心  相似文献   

11.
刘伯良 《新东方》2007,(7):43-45
王阳明继承了陆九渊"心即理也"的见解,否认心外有理。他认为朱熹"格物穷理"是把心理截然分开,是错误的。"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而必曰穷天下之理……是犹析心与理为二也"。[1]"夫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遗物理而求吾心,吾心又何物邪?心之体,性也;性即理也。"[2]这就是说天理就在人的心中,抛  相似文献   

12.
鲁迅把“立人”思想的基点放在“立心”上,强调“本心”的主观能动作用,强调非物质的道德、思想、观念等对人的塑造的巨大功用性。这些思想的文化资源出自宋明理学特别是陆王心学。厘清鲁迅的“心”学观对我们理解鲁迅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3.
高二《思想政治》上册新教材第58页有这样一段话:《坛经》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教材接着又指出,这是一种典型的离开客观物质谈运动的观点。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许多学生对这一问题不能准确把握,甚至个少教师对慧能的观点也不能正确剖析。实际上这涉及到中国佛教小有关禅宗的知识,现就这一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禅宗,这是中国佛教各个宗派中最为中国化的一个宗派,它分为神秀的北禅和慧能的南禅,前者讲“渐修”,后者讲“顿悟”。自从唐朝安史之…  相似文献   

14.
悟,是禅宗用语,意思是心里明白,觉醒理解。由此又引申出觉悟、悟性、开悟、恍然大悟、大彻大悟等词语,大抵都是相同道理。悟,从禅宗五祖弘忍以后,分为南北两派,一派主张顿悟,以慧能为首,他们认为人身本有佛性,可顿然破除妄念,悟得佛果;一派主张渐悟,以神秀为...  相似文献   

15.
忍与不忍     
云溪子 《小康》2009,(12):100-101
"忍"是佛家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对礼佛者的重要要求。许多名僧将忍字贯在自己的法名之中。当年湖北黄梅的"弘忍"大师,是禅宗慧能、神秀大师的老师,世称禅宗五祖,影响巨大。今浙江普陀山的“戒忍”大师,主持一方名山,算得一位高僧。以忍字为法名,足见佛家对忍字之重视。  相似文献   

16.
储诚喜 《前沿》2010,(7):F0002-F0002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勒拂拭,勿使惹尘埃。”——书生和尚神秀此揭,道说的是“小顿悟”,从中可窥出世界与人生的诸多真谛,然而,弘忍看不上,慧能不看好。  相似文献   

17.
叶适,浙江温州永嘉人,为南宋永嘉学派主要代表和集大成者,是与朱熹(道学的主要代表)陆九渊(心学的主要代表)“鼎足而三”的思想家。关于和谐社会的思想,是叶适的社会思想的重要内容。这种和谐社会思想以“致中和”思想为其哲学基础,以义理与功利相结合为其核心内容,而以政治改革主张为其目的。在南宋的思想界中,这种思想具有独特性,并对我们今天建立和谐社会有所启发。“外坚内柔”思想与叶适的政治改革主张叶适的政治思想,是从对宋代极端君主专制主义的批判开始的。他对宋代的政治体制有如下批评:“能专而不能分,能密而不能疏,知控持而不知…  相似文献   

18.
1988年,在各种学术刊物上发表的有关佛教的论文有30多篇,其中对佛教心性论、佛性论、禅宗哲学、玄奘哲学等问题进行了探讨。现分别概述如下。一、佛教心性论和佛性论的研究张春波认为,佛教学说至隋唐达到鼎盛时期。然而至唐末以后,却骤然衰微下去。这种升降沉浮,应从其所反映的社会存在中寻找答案。印度佛教心性论所提出来的基本矛盾是“真如”与“无明”的矛盾。印度佛学由微而盛,由盛而衰,正是由于“心性”中真如与无明这对基本矛盾对立统一乃至最后解决  相似文献   

19.
通常的理学史和理学研究主要是以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之间的学派发展及其论辩为线索与焦点的,故而较多注重其学术思想的思想史一面,较少注意其官方哲学的经学史一面,从而对于程朱理学与陆王·G学之争的认识也就难以深化。所以,还必须回到经学史中来进行相关性的考察,以揭示其本来的历史面目。正是陆九渊指出:“古先圣贤.无不由学”,由此,“人生而不知学,学而不求师,其可乎哉?”于是,陆九渊认为:“秦汉以来,学绝道丧.世不复有师。以至于唐,曰师、曰弟子云者,反以为笑,韩退之柳子厚犹为之屡叹。惟本朝理学,远过汉唐,始复…  相似文献   

20.
由王阳明开启的心学潮流,其学风自明中叶后逐渐流于空疏和狂荡,其无济于国计民生的面目暴露无遗。明清之际的思想大家黄宗羲为重建儒学“经纬天地” 的品格,对明代学术和宋元学术进行了系统总结,将宋明理学的气本派、理本派、心本派冶为一炉,建构了其独具特色的本体一工夫学说,将儒者之学落实到事关国计民生的日用事为中,形成了其哲学的强烈的经世品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