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土地征收补偿问题一直是我国农村建设中的大问题,因其保留有计划经济和行政强制特点导致纠纷不断。当前,征地补偿问题主要包括补偿范围小、形式单一、标准低、缺乏明确的法律认证和后期保障,等等。要从健全相关法律制度、重新审核制定补偿范围项目和补偿标准入手,以多元化形式解决我国农村土地征收补偿困境。  相似文献   

2.
在农村土地征收中确立公平补偿制度对于保护农民权益、规范政府行为、优化资源配置、维护社会稳定等具有重要意义。落实公平补偿应做到重塑以市场价格为基础的完全补偿原则,逐步扩大农地征收的补偿范围、合理拓展农地征收的补偿方式、完善征地补偿的程序与救济途径。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农村土地征用而产生的失地农民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了现存对失地农民安置和保障方面的主要问题,指明了目前我国征地补偿制度中的缺陷,并就如何完善征地补偿制度,维护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由农村土地征收与拆迁引起的矛盾和冲突已成为社会必须面对的问题。实际上,农村征地拆迁是政府、村委会和村民之间利益博弈的过程,只有有效解决各方面的利益冲突,才能够实现社会的整体利益最大化。从本质上讲,农村的征地拆迁冲突是由于政府的行为错位、补偿标准的不统一、农民参与和决策权的丧失以及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等因素造成的。建立就业和社会保障机制、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建立政府应对机制、缓解征地拆迁矛盾是优化国家治理体系、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5.
丁鸿岩 《传承》2010,(36):48-49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各地被征地的农民数量和与之伴随产生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尤其是征地补偿制度是失地农民最为关注的问题。通过论述我国土地征收补偿制度的演进和补偿制度中存在的补偿标准低、补偿方式单一、补偿分配机制不合理及保障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提出对补偿制度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6.
本刊综述 《创造》2012,(10):20-21
8月2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法规局召开了一场小范围的“农村土地缸刮女制度改革问题”专家座谈会。据悉,座谈会就现行农村土地征收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改革农村土地征收制度的意见和建议、修订土地管理法和制定集体土地征收补偿条例的建议等三方面进行了探对。  相似文献   

7.
张巍 《淮海论坛》2010,(2):13-16
虽然我国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但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土地征收仍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这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客观趋势。土地征收关系到国家、集体及个人的利益冲突和利益平衡,如果征地补偿制度不公平、不合理、不规范,征地不仅会造成财富的损失.而且可能激化矛盾,甚至引发社会动荡。因此.对我国土地征收补偿相关法律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土地征收法律关系的主体是国家和农民集体。土地征收既涉及农民集体的利益,也涉及其组织成员的利益。正确界定征地中的各种法律关系,明确土地征收、补偿、安置法律关系的主体和内容,完善保护农民合法土地权益的法律制度、政策措施,建立健全土地征收法律责任制度和纠纷处理制度,对我国征地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土地征收补偿方式的多元化有助于克服传统的单一货币化给失地农民带来的长远生活的不利影响。昆山市实行的征地补偿有关政策包括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留地安置、股份合作制等,昆山市土地征收及相关制度变迁具有经济和政府行为的内在基础,对其他地区具有借鉴意义。其他地区应结合本地实际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资金筹措机制,科学运用留地安置政策。  相似文献   

10.
在征地补偿中,长期以来,只有土地所有权人才被认为是被征收人,这使得广大农民这个土地的真正使用者在土地征收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没有任何参与权和话语权,其土地利益往往得不到重视和保障。因此,在完善我国征地补偿制度过程中,应当高度重视并切实保障农民作为集体土地使用权人的利益。  相似文献   

11.
在征地补偿中,长期以来,只有土地所有权人才被认为是被征收人,这使得广大农民这个土地的真正使用者在土地征收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没有任何参与权和话语权,其土地利益往往得不到重视和保障。因此,在完善我国征地补偿制度过程中,应当高度重视并切实保障农民作为集体土地使用权人的利益。  相似文献   

12.
张晓梅 《前沿》2010,(10):96-98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户籍制度的改革,越来越多的农业户籍转为非农业户籍,由此就出现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享有者并非农业户籍的现象。在征地时,这部分人员将不能得到补偿安置。本文以重庆市为例,试图从现行户籍制度改革、征地补偿安置制度与保障土地承包经营权人在土地征收时的权益的矛盾进行分析,从而提出征地补偿安置对象认定方式的合理建议,以期对征地补偿安置制度的完善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3.
我国农地征收有强制征收与自愿协商征收两种模式。强制模式下,地方政府单方主导征收、不尊重被征地农民意愿、强制剥夺其合法土地权利、住宅不予单独补偿、未经补偿即先行征收,追究不服征收人的法律责任,凸显国家权力。自愿协商模式下,政府就征地公告、补偿安置协议、征收风险评估等反复听取各方意见,农地住宅先补偿后征收,让渡部分土地增值收益,改善了被征收人的生活生存条件,国家征收公权力得以维护。未来的农地征收立法,应在公正合法补偿前提下,在坚定不移完成既定征收目标的同时,增加被征地补偿方式,固定土地价值增长收益分成比例,增加被征地农民个人收入,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方利益,完善国家与被征收人共赢的自愿征收模式。  相似文献   

14.
我国现在的城市扩展模式总体上仍是一种外延式扩展模式。这种城市扩展模式不仅导致我国出现过度"农地非农化"趋势,危及我国的耕地和粮食安全,而且还造成我国城市居住与就业空间不匹配,加剧了城市交通的拥挤程度,带来严重的城市环境问题,最终威胁到我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现行的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是造成我国城市外延式扩展、无限蔓延的重要原因。在现行的农村土地征收制度下,地方政府占据着农村土地开发的绝大部分收益,他们有强大的动力去扩大土地征收规模,扩展城市的边界。我国有必要对农村土地征收制度进行重大改革,使地方政府与农户能够合理分享农村土地的开发收益,有效遏制地方政府圈占农村土地的动机,减弱城市无度蔓延的根本动力,从而优化城市扩展模式,建设紧凑型城市,促进我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公安研究》2009,(11):94-94
朱光华、高建伟在《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撰文认为,土地制度是农村的一项基础制度。我国土地制度的特征是城乡分割;土地的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并存;政府的土地征收权是联系两种土地所有权的唯一纽带。土地征收的经济实质是用责任规则保护土地的所有权。我国的土地征收并不完全满足效率限制原则,即公共利益和合理补偿。征地痛苦指数可以用来反映土地征收中的效率扭曲程度和农民福利损失状况,我国目前的客观征地痛苦指数接近于1,反映出效率严重扭曲和农民福利严重受损。  相似文献   

16.
摘要:当前学界关于征地冲突的讨论,存在三种不同的解释范式,分别是维权范式、博利范式和制度范式。为了减少征地冲突,学界一直呼吁要调整甚至是取消土地征收制度。2017年5月份,国土资源部网站公布了《土地管理法(修正案)》(征求意见稿),其中对土地征收制度进行了比较大篇幅的修改。本轮的《土地管理法》修订,预设了现有征地制度存在不合理性,从制度层面解读征地冲突现象。站在利益博弈的角度看,《土地管理法(修正案)》(征求意见稿)对土地征收制度进行的修改并不能消除征地冲突,相反,在中国城市需要征收土地的现阶段,因为新的征地制度改变了农民维权或利益博弈的预期,而可能引发更多更不可控的利益博弈与征地冲突。现行征地制度优于《土地管理法(修正案)》(征求意见稿)的修正,也优于当前学界与政策部门的激进主张。  相似文献   

17.
农村土地征用问题:现状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乱征地、乱开发等向农村攫取土地的现象目前较为普遍,农村征地问题的核心在于在农地被征用、开发和升值的过程中,土地上的农民没有得到相应合理的发展机会,具体地说,就是没有获得合理的征地补偿,这一问题的症结在于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集体产权界定的模糊性、产权与利益主体的分离,成为攫取农地乱象的制度背景。  相似文献   

18.
编辑同志: 近年,农村征收土地的现象比较普遍,而群众对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的相关问题并不是很清楚。请问,征地补偿安置方案是如何确定的?  相似文献   

19.
<正>杭政函[2014]134号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为进一步做好市区集体土地征收补偿工作,切实保护被征地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浙江省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办法》(省政府令第264号)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调整完善征地补偿安置政策的通知》(浙政发[2014]19号)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决定调整我市市区征地补偿标准。现就有关事项通知  相似文献   

20.
联建模式是地震灾后重建政策的主体部分。联建包括租赁式联建和流转式联建两种。联建模式存在与现行法律冲突的困境,以及实施过程中呈现出的土地权利、联建三方关系混乱和混淆灾后救助与征收补偿界限等问题。联建政策是对完善农村土地流转的一次有益尝试,针对联建政策暴露的问题可以建立并完善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和农村不动产登记制度等,保障集体建设用地的集约、规范使用,避免集体资产流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