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嵇康是魏晋时期的文人集团———竹林七贤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以桀傲不驯的性格、刚直不阿的情操、放达的行为、清新的诗文闻名于世。嵇康的品性、处世行为和诗文与道家、道教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本文主要从他的人生观、审美观和价值观、诗文的创作风格等几个方面来说明道家、道教思想对他的人生和道德风范的深刻影响 ,由此体现出他仙风道骨的人格魅力 ,探求他的行为风范及思想及其对后人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邝向雄 《前沿》2014,(11):57-58
谶纬与原始道教产生于相同的时代和大致相同的地域,有相同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部分重要道教典籍的早期形态从具有代表性的谶纬典籍演变而来,原始的谶书也是原始道教经典,谶纬的思想和内容成为道教经典传承的重要内容;早期的道士们积极引用、制造、散播谶纬,为社会变革制造舆论,为民众树立信仰,从实践的角度证明了谶纬与道教的具有相同的渊源。  相似文献   

3.
张晟  万振凡 《求索》2013,(5):80-82
尊道贵德是道教一以贯之的核心精神。从动态性视角而言.道教尊道贵德思想的诠释主要经历了形神论、重玄论、性命论等理论形态的历史嬗变.其具体内涵由历时性教义共同建构。道教尊道贵德思想的理论演变凸显了道教关于生命之德的共名与殊称.为道教立教宗旨与生命力所拄,  相似文献   

4.
孙钢 《求索》2010,(12):131-133
"飞升成仙"是我国道教的终极目标和追求。在这个努力追求的过程中,道教创立了丰富多彩的养生思想和理论。强调身、心、灵三者整体的健康和和谐,就是道教养生思想的核心。本文试从人的身、心、灵三个部分来简要地论述道教的养生思想。  相似文献   

5.
宋晶 《理论月刊》2007,(12):71-74
本文以水文化的视角对武当道教建筑进行分析,从道家的尚水思想、武当道教的敬水神特质以及武当道教建筑选址的亲水特征等方面,考察武当道教建筑的水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6.
张谷 《前沿》2011,(16):48-51,134
道家道教思想在日本古代和中世文化中的长期积淀,至近世达到了空前的传播和影响,渗透到这一时期思想家的精神世界之中。三浦梅园是日本近世为数不多的取得较高成就并建立了系统思想体系的哲学家之一,他的哲学思想是在中国传统哲学基础上的理论创造,而道家思想的影响甚为明显,其宇宙论、认识论和人生观分别接受和吸收了道家“玄”“气”之学、“齐是非”之说和道家道教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7.
刘艳  孙维才 《求索》2007,(3):178-180
在中国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儒、道、佛三家思想对创作理论起过深刻影响。在唐朝,三家思想并用,但是对文学创作中的艺术现象、审美认识、审美现象影响最深的或许就是道,道教徒为了弘扬道教、扩展其影响与势力,常以文学艺术形式渲染、增加宗教的感染力,为此,中国文学中蕴藏着浓厚的道教思想。由于日本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极为深远,自然道教思想对日本文学也产生了深刻而全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米芾和石趣     
米芾和石趣沈季林米芾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大师,他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为"宋朝四大书法家"。他一生酷爱书法,从七、八岁开始临池学书,几十年手不辍笔,勤学苦练。他儿子米友仁说他"所藏晋唐真迹,无日不展于几上,手不释笔临学之"。米芾也常说自己"一日不...  相似文献   

9.
孙鹏 《长江论坛》2013,(4):73-77
江苏茅山是道教上清派的发源地,是茅山宗的活动中心,是道教的“第一福地,第八洞天”。历代高道把茅山作为养生修道、隐居炼丹的场所有其客观的原因。据《茅山志》记载,神灵仙真的“三宫五府”建立在茅山“仙洞”之内,这体现出道教文化逍遥齐物、道通为一的思想;茅山“仙洞”幽深阴凉的环境与道教贵阴尚柔的思想一致;茅山“仙洞”的神仙传说影射出道教对修道理想和现实社会的态度;历代高道隐居茅山“仙洞”养生修道,反映出他们主张远离世俗、保真养气的思想。  相似文献   

10.
彭匈 《当代广西》2014,(24):54-54
正北宋时在文学上受苏东坡影响,并取得较大成就的,是"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黄庭坚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世称黄山谷,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黄庭坚少有文名,五岁能背诵五经,七岁便作《牧童》一诗:"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垅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算尽不如君"。一次,其舅父有意考他,随手从书架上取书一本出题查问,他均对答如流。舅父甚奇之,称他有"一日千里之功"。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二  相似文献   

11.
李玉用 《求索》2014,(3):151-155
伴随着蒙元的政治一统,隔绝百余年之久的南北文化开始融合,其中包括道教南北二宗的交锋和融合。在融合的过程中,产生了一批道兼南北、学贯三教的杰出人物,从而使有元一代道教的发展最富有活力和生机,他们中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李道纯、陈致虚和牧常晁等。讨论他们的以心性论为旨趣的三教融合思想,有助于从理论上揭橥和认知元代南方地区全真道教的新发展及特色。  相似文献   

12.
寻访黄庭坚     
任蒙 《福建乡土》2012,(3):53-54
请问,黄庭坚在哪里?在那个秋天的假日,诗人杨弃陪我到江西修水去拜谒这位宋代文学大师。杨弃也是我们湖北人,他工作的地方虽然紧邻修水,但也未曾来过,所以,我们径直赶到了县城。在修水河流经县城的南岸,我们找到了留有黄庭坚100余块石刻的“南岩”。那座低矮的山头虽然林木苍翠,清凉幽静,却没有成为先贤的退隐之处。黄庭坚出生于修水的一个世家,在完成了他一生的惊世创造之后,又魂归故里,这在中国难以计数的历史名人中,是很少有的。一代巨星从一座偏僻的山庄骤然升空,几十年之后,还能够极其准确地回落到那里。这次罕见的文化“天象”,对于唐诗宋词,对于一部厚重的中国文化史,都说不上有多么特别的意义,而对于那个小村以及修水这片土地来说,却平添了一份世世代代享用不尽的荣光。  相似文献   

13.
李厚琼  邓国军 《前沿》2010,(2):156-158
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对苏轼的书法美学思想从学问气节、创新精神、艺术相通等方面做了全面继承。但黄庭坚毕竟是时代的骄子,因其所受哲学思想、所树人生理想与苏轼有所不同,所以对于书法艺术有着比苏轼更加深刻的识见和更加勤苦的研习,最终开创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艺术天地而无可辩驳地跻身"宋四家"之列。  相似文献   

14.
一 汉代道教哲学的思想来源 汉代是道教哲学的发生期。道教哲学于此时发端不是偶然的,不是没有其思想渊源的。 汉代思想界表现出融合先秦子学的趋势,作为汉代显学的儒道二家都想以自己为主融汇他家学说,汉学实在是先秦子学汇流的结果。不幸的是,这股汇流背离了先秦理性主义精神,走向了宗教神学。如果说春秋战国是原始宗教迷信日渐受到怀疑批判进而逐步衰落的时代,那么汉代就是新的宗教  相似文献   

15.
“心”“道”是中国道教探讨的主要问题之一 ,道教从产生之时就注重对它们的阐述。隋唐时期 ,道教出现向老庄复归的思潮 ,外丹服食屡试不验 ,佛教兴盛 ;宋明时期 ,理学繁荣。这些都为道教理论探讨的转变准备了思想基础 ,也促进了这种转变。作为道教的主要派别 ,自隋唐起 ,天师道徒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顺应三教融合趋势 ,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注意道教哲学理论的提高。本文就此分析了宋以降天师道的几个代表性人物的“心”“道”思想。  相似文献   

16.
正袁志鸿委员长得高高大大,双目奕奕有神。我们相识在政协,相交在他的"道教文化"中。我曾拜读过他写的一些著作,例如《道教神仙故事》、《当代道教人物》、《凝眸云水——关于道教文化的思考与  相似文献   

17.
闻一多对我国现代神话学的建树是多方面的,他的《伏羲考》便是一篇惊世骇俗的力作。在他大量的学术论著中,有的并不专门研究神话,但对研究神话有所启发。如《道教的精神》对道教和巫教的关系,对天神与鬼的关系,对道家与道教的异同,对儒、道的比较,都作了画龙点晴的阐述。《神仙考》则论证了神仙思想起源,流变和实质。这些,对当前探讨神话与仙话均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8.
唐志 《求索》2013,(10):119-121
《太平经》是早期道教的主要经典,具有“以道为本,兼容百家”的特征,其内容也是庞杂、包罗万象的,涉及政治、医学、宗教等等。然而,在其书中,蕴含的丰富的养生思想值得我们注意,养生思想是《太平经》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本文试图从贵生重生、为善长寿、守一等方面对《太平经》的养生思想进行挖掘和梳理。  相似文献   

19.
徐沐熙 《理论月刊》2023,(5):146-153
五四时期,为了实现国家层面的民族独立以及个体层面的个性解放,一批先进知识分子开启了救亡图存以及思想启蒙的运动,这两项任务目标都指向或关乎对包括道教在内的旧传统、旧文化的批判。其中陈独秀以“偶像破坏论”反对道教以正人心,鲁迅以“中国文化根柢说”批判道教,胡适以“贼赃说”指认道教为伪,钱玄同以“剿灭说”主张彻底消灭道教。批判内容涉及对道教长生不老、服食丹药以延年的批判;对道教鬼神、扶乩等封建迷信的批判;对儒道共谋主导之下的民间伦理的批判等。这些批判确实起到了清除人们内心的沉疴,破除封建束缚与压迫,给心灵留白以迎接新思想入驻的作用,但同时也导致道教失去政治庇护几乎退出历史舞台,亦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社会土壤和统治社会人心的隐形功能。但是道教并未湮灭,而是在随后的历史时期中实践着现代转型以及与时代精神同向而行的重构。  相似文献   

20.
略论古羌族对道教神仙信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生成仙是道教的核心信仰。这一思想的形成,从古羌族汲取过养分。西王母、大禹、昆仑山、灵魂不死等与羌族相关的事物,被道教整合到自己的神学系统中,并因此而焕发出异样的风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