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国国际话语权的建构虽然取得一些成绩,但在许多领域仍然长期受到西方话语霸权的压制。因此,必须紧紧抓住"一带一路"的历史机遇,解构西方发达国家话语霸权,提高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国际话语权,真正实现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崛起。  相似文献   

2.
袁三标  陈国栋 《思想战线》2013,39(1):118-122
话语主体依靠话语权力生产背后潜藏的意识形态逻辑实现对话语客体的宰制,这种宰制主要体现在"说什么"与"怎么说"两个环节中,"说什么"是话语主体议程设置的内容择取问题,而"怎么说"则是框架建构中的意识形态思维逻辑问题。在国际政治领域,西方少数发达国家正是牢牢地把握住了议程设置和框架建构这两个环节,才成功地实现了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话语霸权。面对硝烟弥漫的话语权力交锋,当代中国理应厘清西方话语权力的生产机制及其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逻辑,生成中国话语权力,打破西方话语霸权,以维护国家形象和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3.
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建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的题中之意。以话语的国际传播为着力点建构中国国际话语权,能够有效应对西方话语霸权的冲击,坚定中国人民的话语自信和贡献全球治理的中国智慧,促进中国与世界共同发展。在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建构过程中,还面临着西方大国主导国际议程设置,曲解中国的论调甚嚣尘上,不同文化价值观的客观差异和中国话语国际传播机制建设滞后等主客观方面的现实困境。为有效应对这些挑战,要始终坚持党对中国国际话语权建构的领导,大力提升中国的综合国力,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国际传播体系和积极开拓国际传播突破口,以此推动建构中国国际话语权,竭力重塑公平合理的国际话语新格局。  相似文献   

4.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中国构建国际话语权既迎来了自身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和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的历史机遇,又面临西方话语霸权、西方话语陷阱以及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严峻挑战。中国必须在继承自身国际话语权演进逻辑的基础上,依据不断提升的实力,以维护国家利益为出发点,兼顾全人类共同利益,从制度性、道义性和科技性三个维度构建国际话语权,积极提供全球治理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努力提升国际公共产品的供应能力,与国际社会共同推动国际治理体系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5.
国际话语权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国际政治权力博弈中占据重要地位。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国际话语权先后经历了曲折构建、缓慢发展、稳步提升三个阶段,形成了包括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根本遵循,加强对外援助、承担国际责任是道义基础,构建多边合作机制、开展主场外交是重要平台,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是底线思维在内的演进逻辑。这种发展逻辑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中国国际话语权,但当代中国的发展优势并未完全转化为国际话语优势,新时代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构建仍然面临诸多现实挑战。展望未来,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必须增强中国经济、科技、军事等硬实力,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合理优化国际话语传播平台。  相似文献   

6.
霸权与帝国是影响国际政治发展进程的关键变量,在国际政治经济互动交织的视角下,霸权与帝国成为相对权势比较的阶段性描述。在无法全面垄断各个经济功能从而建立帝国优势的情况下,大国关系建构主要体现为相对权势之争的体系主导国的地位博弈,其根本挑战在于如何处理好崛起国与守成国在国际金融权势上的可能对冲。国际政治经济互动是当代国际关系的典型特征和深刻机理,以财富塑造权力已经成为推动国际进程的基本动力,新型大国关系建构面临着不对称话语权和追求对称货币权的困境。  相似文献   

7.
话语权是各大国博弈的重要方面,话语权决定国家的制度性权力、影响力和感召力。中国的国际话语权提升并没有与中国经济实力以及中国国际贡献的增加同步,还存在一些短板。近年来,基于中国本身以及与世界关系的变化,中国从多个角度提升国际话语权。在外交领域,中国外交不断提出新理念,完善对外话语体系,构建中国外交理论;加大主场外交、元首外交、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力度,以国际制度建设为着力点努力塑造外交新格局,提升国际话语权。未来,中国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中国文化理念和传统思想的宣传,处理好制度改革与制度增量的关系,加强中国在地区秩序和全球治理中的话语权,提高话语能力,使中国的国际话语权能够与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贡献等相匹配。  相似文献   

8.
自工业文明兴起以来,无论是欧美还是中国的发展历程,在某种意义上讲,都是一部文化超越的历史。文化超越的形成不是偶然的,而是诸多历史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社会变革是现实基础,文化积淀是思想源泉,开放环境是必要条件,文化大师是主导力量。文化超越具体表现为异化出新、返本开新、合成创新三种形态,而每次文化超越总体上经历了思想观念突破——形成主导文化——文化秩序建构——文化俗化成风的过程。中国文化要实现新的超越,首先要在文化思维上超越"线性思维",树立多元互补、并行不悖的理念;超越"二元对立"思维,树立和而不同、会通超胜的理念;超越"匠人思维",树立辩证统一、自主创新的理念,重新审视和推动文化创新。  相似文献   

9.
国际话语权是衡量一国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指标,是国际政治领域大国博弈的重要方面。我国国际话语权建设任重道远,目前亟待解决三个突出问题:西方话语霸权压制问题、国际话语经验不足问题、国际传媒相对落后问题等;进入新时代,要开创我国国际话语权建设新局面,必须在赢得国际话语权利、提高国际话语质量、大力讲好中国故事方面进一步下功夫。  相似文献   

10.
《人民论坛》2012,(13):32-33
话语体系的传播需要载体和媒介,话语权很大程度是通过媒体体现出来的。国际话语权"西强我弱"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西方国家拥有相对强大的媒体工具。比如,美国的《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作为全球有影响力的三家报纸,也成为各国政要、金融界人士必须关注的媒体。美国媒体的影响力渗透到世界许多的国家和地区,为其话语霸权的建构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相似文献   

11.
杨昕 《前沿》2014,(15):11-14
当前,信息网络化已经深深影响到了我国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信息网络化一方面使其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面临着西方信息霸权、舆论权力中心分散、信息网络安全等一系列问题的挑战;但另一方面,信息网络化也为其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开辟了新的渠道、拓展了新的领域。  相似文献   

12.
《新东方》2019,(3)
在新疆域蕴含的天空、海洋、极地和网络四大领域中,历史机遇与安全威胁并存。危机的紧迫性、关涉性与全局性要求中国必须主动参与新疆域治理;把握国际竞争先机、提升国际话语权又助推中国必须积极承担国际责任,"一推一拉"两个相反相成的因素生成了中国参与新疆域治理的逻辑。基于"一带一路"倡议建构的新疆域参与式治理,主要有四大路径:一是拓展内容,阐扬观念;二是倡导"命运共同体",凝聚共识;三是召开高峰论坛,共商、共建;四是契合相关国家发展战略,共享治理成果。  相似文献   

13.
"中国故事"本质上是当代的"社会主义故事",是与"新自由主义故事"具有不同价值内涵的"故事"。讲好这个故事,赋予它以具有现代性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意蕴",我们就会打破新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霸权",掌握自己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14.
当前,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发展和世界贡献视而不见,将自身奉行的"逢强必霸"逻辑强加在中国身上,展现出强权思维和霸权心态。然而,霸权逻辑的产生与消亡有其历史必然性,"逢强必霸论"不能用来说明国际整体秩序,中国既没有可能更没有意愿谋求霸权,"逢强必霸论"注定没有市场。  相似文献   

15.
特定时空环境下诸多因素和机制的混合交织决定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内的中国理念国际认知状况的复杂性。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例,该理念在时空维度契合了全球化趋势,但逆全球化运动使其遭到了排斥;在主体维度,理念契合了寻求加强和改革全球治理、改善自身发展环境的全球南方的普遍诉求,而试图维护“自由国际秩序”的霸权国家对中国理念持敌视态度;在利益维度,全球性问题与风险虽然建构了基于共同利益的共识基础,但国家间的利益分歧和冲突始终是影响中国理念国际认知的负面因素;在文化维度,理念凭借开放性、包容性特质具备被其他文明理解的可能,但地方性文明对普世价值的抗拒心理以及多元文化差异阻隔了理念认同的形成与内化;在传播维度,多元传播机制成为促成和提升中国理念国际认同的重要武器,但国际话语权的“西强东弱”成为影响传播效能的短期“天堑”。鉴于此,中国需要全面审视和理性应对中国理念及其国际传播与认同建构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使“认同”真正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观念性力量。  相似文献   

16.
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对外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融危机虽然重创了美国与西方,但是远未到颠覆其霸权的程度.美国与西方的霸权衰落早已开始,但却是波浪式的、渐进的过程,目前它们仍然拥有很强的实力,在许多方面领先.建立国际新秩序不可能撇开西方和现有秩序另搞一套,最可行的途径是对现有秩序进行渐进的改革.中国在新秩序建立过程中"绝不当头",这符合中国的战略利益.经历了30年的对外开放,中国仍然需要继续向西方国家开放,同它们合作,进一步发展各种伙伴关系,特别是要继续发展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话语权思想"的基本内涵集中表现为四个方面,即"话语权物质论""话语权辩证法""话语权阶级性""话语权权力论",分别从物质生产能力的决定性作用、理论对实践的巨大反作用、意识形态的阶级性和国家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四个层面对意识形态"话语权"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这些"话语权思想"深刻阐释了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政治安全的核心保障、掌握话语权与构建话语体系之间的辩证关系、非意识形态化与"意识形态终结论"本身就是一种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核心是政治话语权等重要思想。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和管理工作中,要以物质实践和科学理论作为话语权之源,以"文明基因"为构建话语体系的出发点,加强阵地意识,勇于捍卫和扩大自己的话语权,牢固树立意识形态安全观。  相似文献   

18.
话语是观念权力与物质权力之间的媒介工具,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做好中国政治话语的国际传播是其中关键。在提升中国政治话语的国际传播效能过程中,需要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内在支点,以多模态的话语表达,形成中国特色的价值话语体系。在此基础上,还要链接各政治话语主体实现对国际话语霸权的突破,探索政治话语文本的社会共写来力避官方话语独白,从而形成有效的协同传播机制。此外,还要成为中国政治话语构建与流通的主导者,为国际社会提供中国政治话语精准译介的公共产品和服务。  相似文献   

19.
国际话语权伴随着近代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而逐渐显露,维护国际话语权对一个国家捍卫国家权力变得日益重要。文章从介绍国际话语权的基本定义开始,阐述了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性,分析了中国国际话语权的现状和中国争取国际话语权的必要性,提出了外宣翻译在中国争取国际话语权过程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及其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20.
黄书芳 《人民论坛》2014,(7):177-179
国际话语权伴随着近代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而逐渐显露,维护国际话语权对一个国家捍卫国家权力变得日益重要。文章从介绍国际话语权的基本定义开始,阐述了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性,分析了中国国际话语权的现状和中国争取国际话语权的必要性,提出了外宣翻译在中国争取国际话语权过程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及其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