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舆论监督是保障人民权利得以实现的主要方式,同时也负有尊重他人人格尊严、不得侵害他人名誉的义务。在本文中笔者通过对两个成功的新闻舆论监督案例的分析,得出坚持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以及对行为人主体不进行人身攻击是新闻舆论监督与公民、法人名誉权保护得以实现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近二十年 ,名誉侵权案件正逐渐成为我国法院受理的一类重要的民事案件。主要体现在 :一是人民法院受理该类案件的数量逐年增加 ;二是许多名誉侵权纠纷案件的社会影响较大 ,普遍受到新闻界和公众的关注 ,譬如最近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的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赵忠祥与记者张林之间的两件名誉侵权案 ;三是名誉权纠纷案件审理的技术难度较大。我国公民保护名誉权的法律意识在逐步增强 ,我国有关保护名誉权的法律制度也已较为完备 ,体现在宪法、民法、刑法、行政法等各部门法中 ,但诸如许多规定都是原则性问题 ,给法院审理此案带来技术性难度 ,尤其是…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新闻侵犯名誉权诉讼案出现了大幅度上升的趋势。这从总体上看,是民主与法制发展的必然结果。人民群众同新闻机构打官司,充分说明随着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增强,逐渐懂得并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体现了社会在前进。但从个别现象看,也反映出两个问题。一是一些当事人对什么是正当的舆论监督、什么是新闻侵犯名誉权的界限不清,缺乏正确的认识。二是也确实有人想利用法律关于保护名誉权的规定作为抵制舆论监督的保护伞,他们动辄以侵犯其名誉权为由逃避舆论监督,给新闻机构施加压…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因新闻单位舆论监督而引发的侵犯公民、法人的名誉权案件在我国时有发生,这类案件往往又都涉及面广,影响较大,而我国的侵权立法和新闻立法都极不完善,各方认识也不一,给这类案件的处理带来很多问题,有进一步探讨之必要。本文试就其中若干问题一抒己见,以期求教同仁。舆论监督,是运用大众传媒帮助公众了解公共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活动,并用舆论的力量促使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共同准则运行的一种社会行为,舆论监督对于保证社会生活的有序进行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现代民主各国都很重视舆论监督,先后通过了相应的立法予以保障…  相似文献   

5.
从法律行为学的角度而言,舆论监督是一种补益社会或适应社会的行为,其所追求的价值目标是揭露和抨击各种危害社会的行为,同官僚主义、专制主义行为作斗争,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保护公民的名誉权,也是舆论监督的功能之一。显然,舆论监督的价值取向与侵犯公民名誉权这一危害社会的违法行为大相径庭。在现实生活中,之所以人们在行使舆论监督权时,往往侵犯他人的名誉权,并不是这两种权利冲突的  相似文献   

6.
1988年6月14日北京计算机一厂函致北京市卫生防疫站(以下简称防疫站),反映该厂从北京信远斋饮料厂(以下简称饮料厂)购进的1000桶山楂蜜果汁有变质现象。致使7位职工饮用后,恶心、腹泻。防疫站即对计算机一厂送检产品进行了检验。感官检查时,发现该批果汁已起沫、有发酵味;经真菌检验,按稀释1000倍计,每毫升含酵母菌1.2万个至不可计数。7月5日防疫站对该批产品正式出示食品卫生质量鉴定证书,并决定禁止该批产品出厂销售。计算机  相似文献   

7.
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法人分为企业法人和机关、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等非企业法人,实践中侵害法人名誉权的案件,多为侵害企业法人的名誉权。因此,本文着重围绕企业法人名誉权的问题进行探讨。 一、关于法人名誉权和荣誉权的界限 目前法人名誉权、荣誉权的侵权案日趋增多,法人在权利受到侵害时,往往将自己的名誉权、荣誉权一并做为请求保护的对象。由于诉讼请求不明确,法人真正受到侵害的权利反而得不到切实保护。什么是名誉和荣誉,我国法律没有明确的定义。一般认为名誉是  相似文献   

8.
法人名誉权其实是一种商誉权.机关法人、事业单位法人不具有名誉权.法人的人格权与法人的权利能力相关.法人人格权的财产性是这些权利的外在表象,人格权是这些权利的本质属性.只有确立法人人格权类型,权利的财产性内容才能得到周到保护.以自然人人格权来建构或者批判法人人格权具有方法论上的不足.法人在其权利能力范围之内均具有自己的人格权.确立法人人格权法体系是人格权法独立成编的保障,也是我国民商合一立法模式的基本要求.我国民法典应以经营自由、经营平等与经营安全为中心,确立法人的一般人格杈.同时规定名称权、商誉权、信用权等具体人格权类型.  相似文献   

9.
《民事诉讼法》颁布并施行以后,本刊收到大量关于保护公民人身权的来稿,其中不少作者根据司法实践的经验,对照新颁布的民诉法的有关规定,对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以及法人的名称权等保护问题各抒己见。人身权是我国宪法确认的公民基本权利,在司法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较多,但由于理解不同,各地适用法律的依据、程序与结果都不尽一致。希望本期摘要发表的这组文章能给大家以新的启示。本刊欢迎广大读者继续来稿参加讨论。  相似文献   

10.
新闻侵权、舆论监督与隐私权保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闻侵权、舆论监督与隐私权保护●西南政法大学张诗蒂一、新闻侵权近年来,国内新闻官司热不断升温,成为社会各界的关注热点。可以肯定,新闻官司增多,完全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一方面体现了新闻舆论的强化,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公民法律意识的增强和社会生活的逐步民主...  相似文献   

11.
<正> 随着社会的进步,公民名誉权的重要性在理论上已见诸多种报刊,实践中亦得到八方明证。国家也为之建立了宪法、民法、刑法三级保护系统。但是我们生活中随意损毁他人名誉的现象仍然举目可见。危害之烈,难以估量。究其原因,有以下三点值得注意。原因之一,司法实践中的温良色彩。由于法律不可能规定一个精确的精神损害赔偿数字,使得法官们在处理此类问题时往往莫衷一是。为此,一些著名法学报刊相继发表文  相似文献   

12.
王军 《法学杂志》2005,26(1):134-136
范志毅诉媒体侵权案是10多年来因体育新闻引发的新闻官司中少有的媒体胜诉的案件,法院对新闻报道的尊重和其先进的法律理念在司法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本文主要从公众人物的名誉权与公民的知情权、媒体的报道权之间的平衡性方面来看这个案子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刘俊 《人民司法》2015,(2):97-98
【案情】丁某系某市司法局律管科科长,杨某系该市辖县某律师事务所执业律师。2013年4月在市律师年度考核过程中,杨在"新浪微博律师吧"参与"你赞成取消律师执业证年检制度吗"的讨论时,发表了"废除律师年检管理"的观点。同年5月市律师年度考核结束后,杨的律师执业证在不明原因的情况下未能如期和同所其他律师一同拿到,杨遂于5月23日起,陆续在"某  相似文献   

14.
舆论监督在民主政治生活和市场经济中具有巨大的作用,但由于有关舆论监督的立法薄弱,新闻媒体合法正当的舆论监督权得不到法律的应有保障,记者被推上被告席的现象逐年增多.因此,对舆论监督必须立法予以保护,并在司法实践中为舆论监督留下足够的法律空间,以疏畅舆论监督的渠道.  相似文献   

15.
某研究所(甲方)与某电器厂(乙方)太合作研制某项船用产品,已达到小量试销和筹备鉴定阶段。但双方因技术转让费产生分歧,而协作中断。不久,甲方向有关用户发出《关于提请各单位注意个别厂家以次充好》的公函,声称在该船用产品研制初期参加过工作的乙方,由于其产品质量低劣,被研制组除名,但是该厂迄今仍继续以其低劣的产品冒充船用产品,产生了恶劣影响。公函还提请各有关用户注意,不要采用乙方生产的该产品,而选用甲方的产品。  相似文献   

16.
周甲禄 《中国律师》2005,(11):34-35
自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新闻侵权诉讼逐年呈上升趋势,进入21世纪甚至被一些人称为新闻侵权的第四次浪潮。新闻报道失实导致侵害他人名誉权由过去行政解决变为现在的司法解决,这是法治的进步。然而,考察新闻侵权诉讼的司法实践,我们发现,涉及具体的侵权诉讼时,法官往往忽略宪法对言论新闻自由的保护精神,而只从民法对名誉权保护角度出发作出裁决,结果导致在媒介的言论自由和公民或法人名誉权保护上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法律观念与实际判决中存在巨大反差,二是在诉讼举证责任上存在不公平的分配。一、法律观念与实…  相似文献   

17.
民法上的公民名誉权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法通则》第一百零一条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可见,公民和法人都享有名誉权,受法律的严格保护。本文仅就民法上的公民名誉权问题作些理论上的初步探讨。一、名誉权的含义及特征我国现已出版的有关民法通则的《讲话》、《讲座》在谈到名誉权的含义时,均认为公民名誉权只是公民个人享有的名誉不受侵犯的权利。即公民就其品德、声望、信誉等获得的社会评价。我认为,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作为一种完整的名誉权,其含义应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舆论监督与政府机构的"名誉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侯健 《法律科学》2001,(6):51-62
批评性言论所引起的政府机构名誉问题,主要是一个公法性质的问题,可以考虑以公法方面的规定来代替在私法上赋予政府机构名誉权的做法.免除针对政府机构的批评性言论侵害名誉的民事责任,并不是说这种言论可以免除一切法律责任.在这一问题上,法律可以惩罚那些对现存秩序已经造成或极可能造成严重危害的故意捏造的失实言论和侮辱性言辞,余者的不良影响可以通过"更多的言论"去消除.  相似文献   

19.
当前,在司法实践中如何正确运用民事法律来保护公民名誉权,确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本文试就侵犯公民名誉权的民事责任,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名誉权的含义及其特征 名誉,就是日常人们所说的“名声”。它是公民和法人根据自己的行为、观点、工作表现所形成的有关其素质、才干、品德等方面的社会评价,是公民和法人得到社会承认和尊重的标尺。这种社会评价不受侵害的权利,就是名誉权。公民的名誉权是人格权的一种,属于人身权的范畴。 名誉权应具有以上四个特征:第一,名誉权具有专有性,它只为特定公民所有,既不能以任何形式转让,又不可剥夺;第二,名誉权本身没有财产内容。在社会主义国家里,人身不是财产,这样就决定其没有财产内容,不直接体现为一定的财产利益;第三,名誉权虽不直接具有财产内容,但它与财产权又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20.
丁莉 《法制与社会》2010,(10):87-87
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迅速发展,新闻媒体侵害他人名誉权案件呈激增状态。因为我国目前没有颁布正式的新闻法,一些当事人在受到新闻媒体侵害名誉权时,权利不能得到完全保护,本文试从民法学的一般原理出发,就现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提出防范和保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