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提出了"传统的社会主义分配观"概念,概述了"传统的社会主义分配观"的特征和缺陷,提出了确立"新的社会主义分配观"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直接决定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其供给机制的效率和质量更是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研究的核心范畴。孝感市公共文化"楚剧展演"项目基于"减负"和"增效"的现实应对,克服了"政府供给"的阻力,引入市场主体,导入竞争机制,顺从了"市场供给"的拉力,由"政府供给"向"市场供给"转变,这其中蕴含了供给主体的重构、供给方式替代、供给手段转换和供给动力叠加的内在机理。通过建立市场化的供给机制,培育"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行动力,创造了中部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可行路径,达到了共同治理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通过对第一代领导集体"四个现代化"发展蓝图的批评性改造,形成了"小康社会"的最初模型。"小康社会"战略构想在实施过程中,分别经历了"温饱型小康"、"总体性小康"和"全面小康"三个阶段,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国家发展学说的合理内核。习近平提出的"中国梦"的"三步走"思想,既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的小康社会理论,也为中国社会在新的战略机遇期构建了更为长远的发展蓝图。  相似文献   

4.
赵科天 《长白学刊》2008,(3):119-12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建立的党群关系基本原理,为当前推进党群关系和谐奠定了思想基础和基本准则;中共三代领导核心的实践和理论,为当前推进党群关系和谐确立了根本指针;中共十七大进一步肯定了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的重大理论命题,确立了"党内和谐"与"社会和谐"新范畴,揭示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规律。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就是从"党内和谐"到"社会和谐"的历史;当前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依然是以"党内和谐"为"社会和谐"开辟道路。  相似文献   

5.
《新东方》2019,(2)
中华传统"和"文化与统一战线一致性与多样性关系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和"文化追求和而不同,提倡事物的融合与和谐共生,这与正确处理统一战线一致性与多样性关系是相互映衬的。一致性与多样性的辩证关系,根植于"和"文化蕴含的"和合"思想中。同时,一致性与多样性的互动与转化,又深刻体现了"和"文化中"和实生物"的精髓内涵与价值旨归。"和"文化的理论思想,为统一战线理论和实践的深入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6.
近两年来,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紧扣徐州市委、市政府新的工作部署,结合本区实际,依托"片长街长"网格化管理、"大城管"和市场化保洁三大机制,创新提出了"三个结合"的工作思路,把"治违治乱治脏治堵治暗"专项整治与网格化管理、"大城管"综合管理和"三重一大"项目建设、"百姓办事零障碍工程"以及城区控违拆违工作的新任务、新要求有机结合起来,有效解决了一大批热点难点问题,全区城管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目前,全区控违拆违、数字化城管、市容管理、环卫管理等工作均走在了城区前列,城市管理效果和队伍建设水平实现了良性互动发展,较好地丰富了"三大机制"的内涵,率先走出了"服务型城管"的新路。  相似文献   

7.
"义"概念在中国历史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产生于商周,发展于春秋,汉代、两宋时期分别经历了两次重大转变,"义"概念的地位得到了提升。但是"义"在被人们理解和践行的过程中被扭曲,到了清代有了第一次对"义"概念的反思和调整。而近代社会思潮激荡,各种意识形态进行碰撞,"义"概念的重新定位及复归问题到了现代被大家所关注和热议。对"义"概念深入研究可以更好为当下服务,让我们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践行"义"。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提出,资本主义的灭亡和社会主义的胜利需要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产生出来的"掘墓人"或"无产阶级"作为行动的"阶级力量",并在"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通过"无产阶级专政"来加以实现。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今天,阶级状况发生了许多新变化。由此,一些学者运用"多元主义"和"阶层"理论对马克思"阶级"理论进行了消解。也因此,对当今时代的"阶级"理论和观点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分析,就具有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从本质上来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智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案"。它既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也考虑了中国社会发展实际情况,同时还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智慧和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0.
"三个代表"的科学论断,是理论创新的一大表现.江泽民关于"三个代表"的科学论断的形成,有一个发展过程.关于"三个代表"的论断,反映了代表主体和代表对象的发展和变化.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个总的目标,是"三个代表"的核心内容."三个代表"的论断,强调了党的整体代表地位."三个代表"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创新精神.学习"三个代表"的科学论断,要了解当好"三个代表"的忠实性和坚持"三个代表"的始终性.  相似文献   

11.
“智慧城市”的建设策略:对全球优秀实践的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智慧城市"的概念及发展趋势,对比分析了首尔、新加坡、纽约和桃园"智慧城市"建设的案例,并结合实际和需求对如何开展"智慧城市"建设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范晓力 《山西政报》2013,(Z1):10-11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之年。一年来,阳泉市国土资源局郊区分局,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依法管理、主动作为,保护资源、保障发展,充分发挥了"防火墙"、"摇钱树"、"服务器"和"稳压阀"的作用,全面推进了班子建设、队伍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为全区的发展提供了较有力的资源保障和经济支持,进一步推进了国土资源各项事业的发展,圆满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一、充分发挥"防火墙"的作用,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3.
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哈贝马斯不仅以其系统阐述的社会批判理论而闻名于世,而且还以其号召并践行"重建历史唯物主义"而广为人知。基于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新变化,哈贝马斯提出用"劳动和相互作用"代替"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用"社会一体化"代替"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用"社会的组织原则"代替"生产方式"的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策略。就其诉求而言,哈贝马斯力图通过"创新发展"历史唯物主义而使其与变化了的时代相匹配,但由于摒弃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其"重建"实际上否定和抛弃了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4.
张九萍 《前进》2014,(5):23-25
<正>2013年,我们围绕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大力实施"一争三快两率先"战略部署,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拼搏奋进,开创了晋城转型跨越发展的新局面,使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一是"争先竞逐"起步扎实。在"争先综改"上,我们启动实施了以"两改六个一"为重点的低碳发展示范工程,加快了"气化晋城"和"飞地经济"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们的劳动价值观出现了多元化取向。受"金钱至上"和"享乐主义"思想的侵蚀,一部分人对劳动价值观的认识产生了偏差,在思想和行动上都背离了"劳动最光荣"的核心价值观。要抵御和消除"不劳而获"和"投机取巧"的劳动价值观对人们思想的负面影响,重塑"劳动最光荣"价值观,必须完善劳动保障机制,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实现劳动分配的公平公正,营造体面劳动的社会氛围;必须加强劳动价值理论的灌输和教育,丰富劳动价值观内涵,提升劳动者素养,以确立对"劳动最光荣"价值观的认同,重塑"劳动最光荣"的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新生代"青年群体文化的角度,探讨了网络里流行的"干物族"、"脑残体"和"90后贱女孩"三种文化现象,认为青年一代在对传统文化反抗和自我追求的同时也陷入了迷茫,进而对"新生代"青年群体如何在社会的压力和缝隙里寻找出路提出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7.
2011年第12期《公民导刊》"特稿"精要地报道了我市各级人大常委会关于"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的"专题询问"情况,由于问询者和应询者事前都作了扎扎实实的"功课"。"问者一针见血,直击要害,每个问题都是市民关注的热点和殷切的期盼,答者坦诚直言,严肃认真,每次回答都代表了政府部门深刻的思考和慎重的承诺。"既彰显  相似文献   

18.
阐述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的历史定位和战略意义;论述了"三农"问题作为电子政务应用的落脚点及其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分析了"三农"问题电子政务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发挥电子政务在农村的服务功能,助推"三农"问题破解的发展思路和措施.  相似文献   

19.
科学发展观与唯物辩证法的当代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发展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得以确立的逻辑起点。科学发展观彰显了唯物辩证法的人本属性,展示了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本质和现实内涵,为建构唯物辩证法的当代新形态指明了方向。作为当代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集中体现的科学发展观,实现了从"物本"思维到"人本"思维、从"玄学"思维到"求实"思维、从"对抗"思维到"和谐"思维以及从"线性"思维到"系统"思维的突破。  相似文献   

20.
韩之江 《中国减灾》2013,(3X):14-16
<正>"非典"危机:从封闭转向透明经历过"非典"的人面对流行疾病,有着和从前不一样的反应。而政府和社会在经历"非典"之后,也产生了一些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至今余波未息,激荡着、塑造着我们的社会。"非典"后有评论指出:"非典"吓跑了官场陋习,产生了"非常速度",这是对当时变化的一个真实写照,在"非典"的"非典型"状态下,政府和民众都被逼到了悬崖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