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50年代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影片《渡江侦察记》,反映的是我所在的第三野战军第九兵团27军侦察营的侦察兵们,在1949年4月渡江战役发起之前奉命先遣渡江侦察敌情的真实故事.影片创作的基础——兵演兵的一部歌舞剧1949年9月,第九兵团政治部、司令部根据我们二连先遣渡江侦察和策应我军渡江中的突出表现,授予“先遣渡江英雄连”的光荣称号,并颁发奖旗一面(现存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我们二连指战员不仅是侦察上  相似文献   

2.
广大观众熟悉的著名影片<渡江侦察记>,讲述了侦察连长李春林以及班长吴老贵、战士小马、侦察员周长喜,还有当地游击队的女队长刘四姐等为我军渡江作战获取情报的故事.侦察连长的原型--原"渡江侦察英雄连"连长、50年代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渡江侦察记>时的军事顾问高锦堂,向记者叙述了渡江侦察的真实过程.  相似文献   

3.
故事片《渡江侦察记》中智勇双全的侦察连长李春林,班长吴老贵、战士小马、侦察员周长喜,还有游击队女队长刘四姐等人物,曾给人们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然而,《渡江侦察记》中这些人物的生活原型是谁呢?当时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笔者参加军史  相似文献   

4.
小时候,我看了《渡江侦察记》影片后,对那位机智干练而又风趣幽默的老侦察班长吴老贵佩服得可说是五体投地。真没想到今年8月我有幸采访了他的原型——修湘: 高大而略显清瘦的身材,一张几乎爬满皱纹的长方脸,一身退了色的旧军装,丝毫遮不住这位年逾六旬的老侦察英雄的风采。 1983年,修湘从部队师职领导岗位上离休。刚离休那阵子,他也想钓钓鱼,下下棋,轻松轻松。但不久,一位老首长下今将他召回军区,承担“先遣渡江英雄连”连史的撰写任务。接受任务后,他自费去胶东,用3个月时间走访了8个县、100多个  相似文献   

5.
对于电影《渡江侦察记》,大凡年龄在四十开外的人没有一个不熟悉的,无论是旧版(黑白片)还是新版(彩色片),均以其惊险而又富于情趣的故事深深地触动了每个人的心弦。这部影片是如何拍摄的?它的背后又有哪些曲折的故事呢?本文试就此做一披露。  相似文献   

6.
日前,笔者收到上海陈沂老同志寄来的厚厚的一本新出版的书《脚印——陈沂作品选》.全书共分9个部分,近80篇文章,是他30年代、50年代、7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所写的各类作品的结集;反映了半个多世纪以来他所走过的坎坷道路和不平凡的业绩.第五部分《永生难忘》中的几篇回忆性散文和诗歌《归来》,叙述了周总理、罗荣桓和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古道热肠,令人感动.陈沂曾任总政治部文化部长一职,领导军队文化工作颇有业绩.如《志愿军一日》、《红旗飘飘》、《星火燎原》、《渡江侦察记》、《上甘岭)和《南征北战》等等优秀作品,都是他在位时问世的.毛泽东三次称他为“左派”.可是风云突变.1958年3月一天的《人民日报》头版报道,《假左派真右派真相大白》,陈沂被剥  相似文献   

7.
曹兴德《渡江侦察记》中李连长的原型1954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的战斗故事片《渡江侦察记》,讲的是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前夕,某侦察连李连长率部与国民党“情报处长”斗智斗勇送情报的故事。该片中李连长的原型是曹兴德。曹兴德,1923年出生于山东省龙口市的一个贫农家  相似文献   

8.
春紫 《党史纵横》2013,(10):50-52
反映抗美援朝战争惊险战斗故事的优秀影片《奇袭》,在当年可是家喻户晓。影片一经播放,在社会上就获得了如潮的好评。特别是影片的主角——英雄的侦察连长“方勇”形象深入人心。其实电影《奇袭》所反映的故事是发生在朝鲜战场上的真实故事,侦察连长“方勇”的原型人物就是时任38军侦察科副科长的“张魁印”。  相似文献   

9.
对《渡江侦察记》这部电影,现在30岁以上的人大概不会陌生,但电影中主人公的原型是谁,恐怕就很少有人知道了。在新中国成立50周年之际,笔者在山东省荣成市走访了电影《渡江侦察记》主人公原型齐进虎的家人、战友,查阅了相关史料,了解到了这位著名侦察英雄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1925年,齐进虎出生在山东省荣成市前密文村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在兄妹五人中,排行老二的齐进虎小时候虽然聪明伶俐,但因家境贫困,只读了四年小学。这时,抗日的烽火已燃遍了齐进虎的家乡,村里成立了各种抗日救亡团体,齐进虎的父亲齐福生担任村农救会会长…  相似文献   

10.
我在中国美术馆第一次看到那幅洋溢着浓郁齐派风格神韵的画,并没有看画家是谁。根本不用看。这幅群虾画构图别致,姿态万千,形美神扬,灵动欲出。还用看吗?不是白石大师原作,也是白石大弟子娄师白的墨宝啦!当我看到作者居然是你时,惊讶之情可想而知。因为这名字与我崇拜的电影明星,那个演过《渡江侦察记》、《从奴隶到将军》、《许茂和他的女儿》等十几部优秀影片主角的名字一模一样啊!我并没有多想。重名重姓不足为奇。此后,我在几部大型画册上又看到你白描风格的系列女人体国画作品,现代气息扑面,笔法简洁、准确、老道,背景落墨气势恢弘,浓…  相似文献   

11.
《求是》1996,(9)
进入90年代以来,我厂创作生产的影片连续四年获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在电影政府奖、金鸡奖等国家大奖中每年都榜上有名。《重庆谈判》、《蒋筑英》、《大城市1990》、《痴男怨女和牛》、《高朋满座》、《炮兵少校》、《留村察看》、《天地人心》、《一个独生女的故事》、《七·七事变》、《敌后武工队》、《九香》等一大批影片,坚持弘扬时代主旋律,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为新时期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事业做出了应有贡献。几年来,我们对弘扬主旋律影片创作生产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深化,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2.
《霸王别姬》给观众带来了什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经很受到一些人称道的故事影片《霸王别姬》到底带给了观众一些什么呢?一篇赞赏这部影片的文章对这个问题作了直截了当的回答。它说,《霸王别姬》“题材的多采多姿(京剧、同性恋、历史政治动荡)更保证让所有观众都全神贯注”(《电影评介》1993年第8期)。这句话的后半句未必那么准确,但括弧中的话倒是真的,那些,就是《霸王别姬》让观众看到的基本内容。 故事从1924年开始。两个学习京剧的孩子亲如兄弟,长大后一个演《霸王别姬》中的虞姬,一个演霸王。他们先后经历了军阀统治年代、日伪统治年代、国民党统治年代,也经历了解放以后的新时代。饰演虞姬的程蝶衣一直对其师兄段小楼怀着一种变态的爱恋。后来段娶了妓女菊仙,兄弟之间发  相似文献   

13.
姜风平 《学习月刊》2013,(15):10-10
暑期闲来读书,看到一则旧闻:解放初期,身为中央军委负责人并兼任华东军区司令员的陈毅同志.审阅了青年军人沈默君创作的电影剧本《渡江侦察记》后.觉得写渡江战役只反映一支侦察小分队的活动,意义不大.不值得花费几十万元拍电影.于是指示说:“这个剧本不要搞了.让作者另写一个主题深刻的剧本.”  相似文献   

14.
电影《渡江侦察记》是军事题材佳作,久映不衰.其中的“吴老贵”更是给读者留下难忘的深刻印象.修湘同志是当年“先遣渡江英雄侦察连”二排排长,“吴老贵”原型.他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先后荣立一、二、三等功共13次.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湘西这块被称为“蛮荒”的热土上,孕育出了两位名扬中外的当代文学大师;一个是丁玲,一个是沈从文。自本世纪20年代始,这两位热血青年,在共同的生活、学习和创作中结下了深情厚义,这种友谊又在腥风血雨中得到了净化和升华。 可是,这两位文学大师的友谊终于在半个世纪后悲剧性的埋葬了。其公开表现是丁玲《也频与革命》一文的发表,这篇刊登于《诗刊》1980年3月号的文章,将沈从文的《记丁玲》一书称为一部编得拙劣的“小说”,并斥责沈从文“对革命的无知、无情”,乃至“对革命者的歪曲和嘲弄”。 沈从文对这篇文章所作出的反应,则是在编定十二卷本《沈从文集》时,断然抽出了《记丁玲》以及《记丁玲续集》两书,并在他1980年7月2日致徐迟的一封长信中指出:  相似文献   

16.
<正>《毕业歌》是20世纪30年代文艺界所拍电影《桃李劫》的一首插曲。影片《桃李劫》摄于1934年,是中国共产党组织的左翼电影阵地——电通影片公司制作的第一部影片。电影《桃李劫》描写的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一对有社会抱负的、正直的知识青年坎坷的生活道路及其命运悲剧。影片所反映的历史背景简言之即是:几百年来,中国人民饱受苦难,尤其是1931年日本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山河破碎,民众流离  相似文献   

17.
正电影《芳华》在全国各地影院播放后,引起了广泛的热议,因影片所反映的特定年代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芳华》的创作来源于真实的发生,影片中的文工团和文艺兵曾是一个时代以及那些亲历者们的青春记忆。文工团诞生于革命战争年代,在战火纷飞的战场,它是一支作用极为特殊的队伍。他们活跃在前方战壕、在后方营地、在沦陷区、在国统区……他们用特殊的"武器"——歌舞、话剧等形式,鼓舞前方将士的士气。他们走到哪里,哪里就  相似文献   

18.
1956年,英国导演米歇尔·安德尔森以发生在1949年震惊中外的"紫石英"号事件为原型指导拍摄了战争历史片《扬子江突围记》,风靡一时。但影片从英国人的视角渲染了"紫石英"号军舰"成功逃脱"的"英勇壮  相似文献   

19.
奥斯卡经典影片《阿甘正传》通过一个智障者的生活经历,再现了美国社会20世纪50年代末期至80年代早期一系列的社会事件和历史变革。本文重在研究美国社会历史事件以及精神文化与个人传奇之间的联系,旨在进一步解读影片中的所蕴含的美国历史文化色彩,深化影片主题。  相似文献   

20.
每逢新战士入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8军都要放映《奇袭武陵桥》这部影片。这是一部由兵演兵,官演官的军事教育片,是沈阳军区献给建国十周年的献礼片。上映不久,便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改拍为故事片《奇袭》,以后几乎年年十月份纪念志愿军入朝作战都上映,在文革期间也没中断过。说明这部电影比较真实地反映了这场战争的某个侧面。但是大家看这部片子时,却看不到作者的名字,更不知《奇袭武陵桥》为什么要改为《奇袭》?漫说今天的观众不清楚,就是当年参加过拍摄工作的大多数同志也不完全了解其中的来龙去脉。话得从1958年秋天说起,当时总参二部召开部队侦察工作会议,会上提出趁现在很多侦察人员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