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尹丽静 《创造》2017,(10):43-44
<正>马克思主义话语权问题是事关科学社会主义成败的重大问题,也是事关当代社会主义国家治国理政成败的重大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提出:"现在是共产党人向全世界公开说明自己的观点、自己的目的、自己的意图并且拿党自己的宣言来反驳关于共产主义幽灵的  相似文献   

2.
徐庆东 《前沿》2004,2(1):45-4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久弥新的问题 ,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客观规律 ,对于坚持和发展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 ,无疑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联系的分析研究 ,认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动力在于实践需要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 ,核心在于应用 ,本质在于创新 ,目的在于“管用”能解决实际问题 ,归宿是形成和发展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为新的实践提供新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在九十多年的实践中始终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在中国共产党确立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历程中,延安整风具有里程碑的历史地位,一定意义上说,延安整风是中国共产党在进行自我革命的过程中确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一条重要路径。通过延安整风的自我革命,中国共产党破除了教条主义的话语束缚,实现了全党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的高度认同,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毛泽东思想在全党指导地位的确立奠定了坚实基础。新时代,面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建设的新变化、新要求,延安整风的基本精神和基本经验对于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4.
重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袁铎 《长白学刊》2006,3(3):10-12
如今中国之所以面临意识形态的困惑,是由于文革时代的狂热和后文革时代的失语两个极端所致。尽管意识形态的狂热与失语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和价值倾向,产生的原因也各异,但是二者都曲解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地位、作用和功能,致使马克思主义无法起到为社会主义制度和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政治保障和精神支柱的作用。因此,重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就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学术问题,而且是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社会发展转型关键时期,各种社会思潮不断冲击、影响和挑战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在社会各个领域与马克思主义争夺主流话语权,企图推翻马克思主义主导地位,动摇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在人民群众尤其是在党员干部中的信念。所以,现阶段认真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巩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地位显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6.
杨春桃 《人民论坛》2013,(8):242-243
一个国家能否有效地构建政治话语体系,直接关系到国家发展的外部环境是否健康,是否能对本国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文章以批评性话语分析作为手段,对我国在当前日益复杂的地区和国际环境中的政治话语权构建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以期为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对外政治话语权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黄海东 《理论月刊》2007,46(6):31-3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提出,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文化底蕴和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它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和谐”文化相融合,把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而做出的重要理论创新,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巨大勇气。  相似文献   

8.
由福柯雕琢成型的话语权理论本属语言学范畴。本文以独特的视角将其进行哲学和社会学的解析,分析该理论的历史渊源及其对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独特作用,从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同质性社会和差异性社会等诸方面进行追溯,分析话语权理论对全球化理论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近代历史的实践证明:中国革命要获得成功,没有马克思主义不行,有了马克思主义不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也不行。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必须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立足中国国情,一切从中国国情出发,继承中国历史优秀文化,使马克思主义带有中国气派,同时要让马克思主义掌握群众,让群众掌握马克思主义,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指导思想和重大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仅是个历史概念,更是一个极其广泛而又深刻的理论范畴,它是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中,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观、条件观、历史观和价值观等问题上提出的一系列重要观点,而形成的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我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键是搞清楚“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各自的涵义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以坚持马克思主义为前提,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形式向中国条件下具体形式的转化。当前重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于解决中国面临的新的历史任务,主要纠正理论上的片面性。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同时,应当着力进行理论体系的创新,并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理论体系创新的重要任务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运动和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  相似文献   

12.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二者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本文首先拟从把握这两个概念的基本内涵出发,然后来探讨两者之间的区别,联系,以此全面准确地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赵飞 《传承》2012,(8):38-3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并把这些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可能性和现实性,论述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相似文献   

14.
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对党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开端是五四运动,此后曾经历了三次高潮。在全党马克思主义教育过程中遇到了两大特殊问题——受教育者的特殊性和中国国情的特殊性,解决的最佳途径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始终是统一的,统一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  相似文献   

15.
在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选择日趋多样化的当代中国,各种社会思潮之间相互竞争与激荡,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元主导,明确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当代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主流意识形态,是建构当代中国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重要前提。因此,需要我们明确当代中国话语权与意识形态的必然联系,努力提升话语体系建设水平,主动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蕴含的价值理念和精神信仰融入社会生活并使之产生足够影响,寻求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主动发声,强调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特殊性,确保发出准确而响亮的"中国声音",增强"中国话语"的软实力,从而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主导权。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构建要从群众诉求和时代要求出发。话语权构建的最终目的是能够获得群众信服,话语权建设的关键在于增强话语内容的认同感、促进话语表述的多元化、强调话语宣传的个性化,话语权建设的基本路径应从中国的具体实际出发,创新表达和宣传方式,提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7.
执政党的国际话语权体现其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新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构建,先后经历了自主独立构建、借用西方话语构建和创造性构建三个阶段,遵循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新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国际话语权的基本经验,证明了经济社会发展落后国家可以建成社会主义,凝聚起二十一世纪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共识。  相似文献   

18.
中国化和当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王小六自有马克思主义以来,整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都已经清楚证明,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也是一个不可逆转的潮流。几乎每一个国家的共产党人,都不能不站在自己国家和民族的角度,根据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具体情况,应用马克...  相似文献   

19.
中共中央关于印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的通知发布后,6月17日,武汉地区部分从事理论工作的同志齐聚一堂,座谈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大家认为,中共中央印发《纲要》,对于全党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学习《纲要》,对于深化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历史地位的认识,对于更好地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系统的科学理论,对于准确把握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不断引向深入,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武汉市委副书记殷增涛参加了座谈会并讲话。本刊摘发部分与会者的发言,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0.
江泽民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对我党奋斗历程和光荣业绩作了三个“八十年”的深刻概括,其中之一是“中国共产党的八十年,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相结合而不断追求真理、开拓创新的八十年。”这句话,是我党八十年最基本的历史经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胜利,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胜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