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外婆家附近有一条河,人们称它为清泉河,它的源头就在不远处的山脚下,河水清澈见底,我想“清泉河”就因此而得名吧!从记事的时候起直到上小学,每次和妈妈去外婆家都要去河边玩一会儿,河里的小鱼,岸边的青蛙,岸上的柳林、槐林现在仍记忆犹新。去年暑假我到整整八年没去过的“清泉  相似文献   

2.
正前年夏天,外婆永远睡着了,睡在一片白杨林里。那个葱茏的夏天,白杨亭亭,繁茂的枝叶擎起一柄柄绿伞,连成一片绿涛,草也铺了厚厚的一层。那片白杨林,多么适合安眠啊!外婆睡着了,睡在白杨林里,真幸福……我从小跟外婆长大,是她的小尾巴。从外婆家往西,穿过一条小路,有一片白杨林。那时候,白杨树还不很粗壮,是亭亭的一群少年。外婆常带我到白  相似文献   

3.
‘媛啊,起早落夜好人家!’这是外婆每天早晨總是要對我們說的意在要有勤勞習慣的第一句話。那已經是五十年前住在我的故鄉鎮海外婆家時的情景了。那時,外婆睡在前屋,她每天天朦朦亮起床後,走到她的小女兒,也就是我的小阿姨和我睡的後屋叫我們。當時,小阿姨只有十幾歲,我尚在重年。外婆把糊着白紙的窗子推開,於是小阿姨和我都得起床,開始一天的活動。外婆家離祖父家不遠,只要沿着一條小河,踏上一塊塊大石板拼成的路,走十來分鐘就可以到達。雖然我童年的故鄉生活過得很短暫,  相似文献   

4.
离开长沙那年,我6岁。 6岁的孩子记事不多,就连我家是住在韭菜园还是贺家塘,也记不住。只记得舅舅家住马益顺巷,因为成年以后还去过。外婆家住的地方,就记不清了。只记得小时候经常到外婆屋里玩,每周一次。妈妈是外公的长女,我是外公的长外孙。外公早逝,我没见过,只见过外婆。外婆是妈妈的继母,对我倒是不见“外”,当亲外孙疼,好像比对孙子(也就是我的表弟)还疼些。长辈们说那是因为我长得乖巧。这也未必。  相似文献   

5.
赵勰 《创造》2002,(2):10-10
还记得小的时候经常去农村外婆家做客,傍晚回家的时候,外婆总是把一束草芽或韭菜之类的东西趁黑偷偷塞到妈妈的手中提回小城。长大以后才知道当时像外婆一样的在公社大队搞农副产品“非法流通”的人有许多,这种渗透着凄凉愁苦的偷菜行为现在已经变成了知青一代的文化情结。中国的农民的确太穷了!但在经济学理论中,他们的这种行为还不能称做流通,因为他们并没有进行产品的交换。所以当时只是把隔壁摆着小簸箕卖炒葵花子的小脚奶奶叫做搞“投机倒把”。进入上世纪80年代以后,在《半月谈》上读了一篇为当时搞粮食倒卖的人平反的文章,说…  相似文献   

6.
童年     
天真烂漫的童年是人生的起点,回忆过去,记忆深处还有那孤山落野中的土坯屋,枝叶相连的大樟树,清澈幽静的池塘……十四年前的一个夏日,我被妈妈带回湖南老家,然后直接去看望外婆和两年多没见面的哥哥。外婆家在青山中,当我第一次走在乡间小路上时,被深深地吸住了,蒙蒙细雨,微风轻抚,青绿无边的梯田,粼粼波纹的池塘……一切的一切无不勾起我浓浓的兴趣,这使我忘记了坐火车的痛苦。老远就看见一位灰白头发的老人家,叫着妈妈的名字我的小名,蹒跚走来,那就是我外婆。在她老人家抱起我时,我看见青瓦屋檐下的圆形柱子下傍着一个小孩,我料想那就是哥…  相似文献   

7.
我的哑舅     
我的哑舅是个有骨气的人。身带残疾,却不消极悲观、不走邪路,他那自立自强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 那时我才5岁,住在外婆家,经常看到我的哑舅痴痴地呆在家里无事可干。当时家里很穷,生活十分拮据,为了增加一点家庭收入,也为了不让哑舅的人生白过,外婆外公经常考虑让哑舅干点活儿。虽然哑舅  相似文献   

8.
清水潭     
小时候,我常到外婆家做客。外婆家后面有几座不算高的山,山峰相连,碧草满坡,苍松翠绿,青竹玉立,牛羊遍地,颇有几分壮观之美。一条涓涓小溪沿着山脚蜿蜒流过外婆家的小屋。小溪的北面是山坡,南边是小道和田畴。溪流在离外婆屋子几十米处聚成一个水潭,水面约十几平方米,一米多深,潭水清澈见底。阳光照耀,微风拂过,潭水荡漾,波光粼粼,偶尔还有几条鱼上下窜动,涟漪不断。关于小潭的由来,有几种美丽的传说。一种传说是远古时代,我们的祖辈曾在此挖掘过金石,留下的深坑;另一种传说是穿山甲在山洞中修炼成仙后,洞就塌了,只留下洞口这个坑。我喜欢这…  相似文献   

9.
任敏卿 《台声》2006,(3):60-62
晚风轻拂澎湖湾,白浪逐沙滩没有椰林缀斜阳,只是一片海蓝蓝坐在门前的矮墙上,一遍遍怀想也是黄昏的沙滩上,有着脚印两对半那是外婆挂着杖,将我手轻轻挽踩着薄暮走向余晖,暖暖的澎湖湾一个脚印是笑语一串,消磨许多时光直到夜色吞没我俩,,在回家的路上澎湖湾、澎湖湾,外婆的澎湖湾有我许多的童年幻想,阳光、沙滩、海浪、仙人掌还有一位老船长(《外婆的澎湖湾》)一首耳熟能详、洋溢着浓郁田园风情的台湾校园民谣《外婆的澎湖湾》,在上个世纪的七八十年代曾经风靡海峡两岸,甚至整个华人世界,直到今天依然温暖着我们的心灵。从传唱之日到现在已近…  相似文献   

10.
壮家有戏     
黄数情 《当代广西》2013,(17):54-54
在我的眼里,壮戏是一幅画,勾勒出家乡的青瓦村落和田园阡陌;在我心中,壮戏是一首诗,吟诵人世间的前世今生和爱恨情仇……小时候,每逢新年,母亲都会牵着我的小手,到十里外的外婆家去看壮戏。虽然对上演的戏情并不了解,但对看戏时的热闹场景却记忆深刻:村里戏台上,鼓乐齐鸣,歌声四起",帝王将相"粉墨登场;台下观众看得津津有味,掌声阵阵,欢笑连连……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因外出求学、工作,与家乡的壮戏接触少了,这份记忆便慢慢地淡出了我的脑海。  相似文献   

11.
台湾情怀     
张嵘 《两岸关系》2005,(12):22-23
对台湾最早的印象源于我的外婆,外婆一直跟我们生活在一起,是个终日驼着背,话不多但很慈祥的老人,每日为我们兄妹3人忙碌着。外婆太平凡了,平凡到好像没有什么故事。直到那天外公突然出现,我们才知道外婆一生不平凡的经历。外婆与外公在民国时期结婚,婚后原本以为可以像所有人一样生儿育女,白头偕老。可谁也没想到一个早晨,外公和往常一样离开家去学校上学,却再也没有回来。这一走就是整整的四十年,而那时我的母亲仅1岁。我的外婆就这样开始了她整整四十年的等待,直到当年的美丽少妇变成了满头银丝的老人,而当年抱在怀中尚不能言语的女儿也…  相似文献   

12.
秋月白     
<正>一母亲是在一个湿漉漉的早晨,知晓了自己的身世。那段时间外婆重病在床。外公十年前就离开了,母亲作为唯一的孩子,要挑起照顾外婆的担子。每天天未亮,母亲就背着刚出生不久的我,从南宁市兴宁区三塘镇的路东村杨柳坡家里,赶往邕武路路西村新直大队的外婆家,路上要走一个多小时。进了门,连额头上的汗水都来不及擦干,就又忙着为外婆做饭、擦身、洗衣、熬药,直到一切都安排妥当,才又背起我赶回家里务农。  相似文献   

13.
正晚风轻拂澎湖湾,白浪逐沙滩没有椰林缀斜阳,只是一片海蓝蓝……澎湖湾澎湖湾外婆的澎湖湾有我许多的童年幻想温暖的《外婆的澎湖湾》承载着童年的回忆,想起小时候听过的故事,想起了外婆的低声喃语,更是想起了那时与家人欢聚一桌  相似文献   

14.
回乡的路     
在外两年,总是对家乡的一切牵肠挂肚。回想家乡的一花一草,记忆中最深刻的还是回乡的那条路,一条永远刻着两道辙印的泥土路,弯弯曲曲地爬向村外的田野之中。我的家乡坐落在河北省南部,是一个贫困农村,距离我现在工作的地方有千里之遥。我回乡时,坐车到镇上,公路就到了尽头,余下的便是那蜿蜒曲折的10多里泥土路,难得有车可搭乘,往往要走上一个半小时。每每想到要回乡时,心里总是有一种抹不去的愁绪,其实还是怕走那段泥土路。今年五月,单位批准了我半个月的探亲假。思乡心切的我兴奋地拨通家里的电话,想第一时间告诉我的家人。电话是父亲接的,…  相似文献   

15.
素手锦时     
收拾旧物,翻出两双绣花鞋垫,心瞬时顺着那密密缝的针脚儿连接起的光阴路,走回做女红的青春时光。那一双双纤纤素手,绣出百花秀美,绣出龙凤吉祥,绣出绮丽的情怀,连成锦缎一般的日子。●素手绣花篮那时,我七八岁,刚上小学。周末去外婆家,院子里好热闹。外婆家的枣树下,聚集了十几个十七八岁的姑娘。她们围着一堆篮子“叽叽喳喳”,像百灵鸟在开会。那些篮子有一些是用麦秸辫子编织成的,有一些是用塑料包装带编制而成的,都清一色的原色,没有一点修饰,却也  相似文献   

16.
寻炉记     
收到的第一个铜炉是个清代冲天耳炉,见到这个炉子,是2006年某一天,在湖南省文物总店。当时我还没有涉足古玩,什么原因去的,现在也不太记得了,只是记得自己应该是隐隐约约对这些有点兴趣吧,所以老是和同事去文物商店转,记得那时候文物商店的二楼有一堆炉子,里面有两个漂亮的,这个冲天就是其中一个,其他的都不好看,不足道矣。此炉标价3万,说实话,我可从来没有买过这么贵的东西,也不知道值不值,所以也只是觉得好看而已,一  相似文献   

17.
这个世界上的每一瞬间,都发生着让我们意想不到的事情。盛夏的时候,去省城开会,我遇到了久未谋面的一位朋友。这位朋友是我高中时的同学,现在在一家建筑公司当包工头,虽未至腰缠万贯,但有房有车,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相似文献   

18.
奶奶     
<正> 学龄前有很长一段时间,爸妈把我寄养在奶奶家里。等到读书了,每年的寒暑假我都会和爸爸坐上火车,去那个我熟悉的地方。老屋的高墙黑瓦一日日斑驳下去,而爷爷挂在堂前的照片却日渐年青起来。岁月就这样不经意地滑过了。奶奶年青的时候,一定是个大美人,现在仍依稀可见那流转的眼波,只是嘴的轮廓稍嫌大些,可能不符合旧时的审美观吧。  相似文献   

19.
眷恋     
20多年前,我出生于京城西郊一所部队医院,但我喜欢告诉别人,我是湖南人。听父亲说,他13岁时就跟着爷爷随部队辗转来到北京。然而42年京城的生活却无法抹去在家乡的13个年头。每每提及家乡,我那并不健谈的老爸就会有无尽的话题。老爸的基因遗传给了我。尽管那远在3000公里以外的家乡,我只回去过四次;尽管每次都是来去匆匆,仅仅小住而已;尽管对于家乡的亲友,我更像是远道而来的客人。我猜,大约是因为我带回了家乡的难忘和美好。第一次回老家,我还在父母的怀里。关于我的家乡,只是从父母后来的讲述中,找到了一些关于…  相似文献   

20.
白珠成 《人民公安》2009,(15):44-45
“我长期在外面打工,还从没听说过有这样的新闻发布会.只是在电视上看到过。现在回到家乡还能参加只有记者才能参加的会,感到很高兴、很激动,不管啥子天气,我也要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