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广西诗人汤松波的诗集《东方星座》为中国56个民族各写一首诗,构思和立意是独特的。由于各民族在历史、地理、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和隔膜,这一题材是极富挑战性的。一般地说,面对这种泛政治化的命题,很容易流入空疏、浮泛的政治抒情的窠臼,缺少诗美。《东方星座》避免了这类  相似文献   

2.
1多么静谧,和美,是谁画在屋顶?一场一场的风,吹不散;一场一场的雨和雪。打不散。屋顶的月光,一小片,和童年一起刻在记忆。一直的,都不说话。不说话,多好呵。沉默,最后它就成了我身体最沉默的那一点。不说话,多好呵。沉默,最后它就成了岁月最沉默的那一点。——《屋顶的月光》《屋顶的月光》的同名作品,也是诗集里最美的作品之一。一幅唯美,静谧,透明,令人沉醉的画图。画面的全部:一片月光。它"和童年一起刻在记忆",风,吹不散,雨和雪,打不散。为何?他与月光有一种默契。最终,月光成为他灵魂与肉体的一部分,也成为  相似文献   

3.
正当我们用一种亲切的目光阅读散文诗时,我们会惊诧于这年轻的、依然"饱受争议"的文体,其实是一种无限媒介,通过它个体的、生命的、现实的、文学的世界,被多元地诉说了出来。这种感觉在阅读完泉州诗人吴素明的散文诗集《风吹草低》之后,更清晰了。"态像":开放的和流动的"态像"一词,是读罢《风吹草低》后,浮现于笔者思索中的一个模糊却又多棱的词。之所以浮现出  相似文献   

4.
1一个偶然的机会,读到亚楠的散文诗集《落花无眠》,里面的篇章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惊讶,惊讶于散文诗竟可以写得这么纯净、唯美。诗篇中涓涓流淌而来的自然之美和人性之美不动声色地打动了我。作者笔下有太多美好的事物,他能把散文诗写得如此充满灵动的美感,只能说亚楠有着一颗纯净的心。  相似文献   

5.
坦率地说,当下的诗歌,真正打动人的已经不多了,不仅社会上这样认为,就是诗歌界人士也有同感。不少的诗歌只注重外在的形式,诗歌成为了骂人的口头禅。前不久,还有一位鼎鼎大名的诗人说:中国的诗歌死了。但是我读了彭澎的诗集,我就不再那么的悲观了,因为我们这个时代,还有自己真  相似文献   

6.
《环境法价值论》作者系北京大学法学博士,北京金融证券中心主任,中共北京市委政法系统特邀监督员。本书主要是讨论环境法的价值问题,这是我国目前环境法学的重点任务。对环境法价值的讨论,同时也是对传统法学价值论的反思。传统法学的价值论是以保护人的权利为核心价值论,这种价值论是适应人类社会内部成员处理关系和分配利益的现实的。但是,环境法的研究对象与传统法学不同,它不仅研究人与人的关系,而且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我们需要在环境法架构下对社会系统进行扩充,即将人的系统扩展为自然的系统,在这种思路下,法学的价值就展开到了自然系统之中,这就是生态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这种生态哲学认为,  相似文献   

7.
《环境法价值论》作者系北京大学法学博士,北京金融证券中心主任,中共北京市委政法系统特邀监督员。本书主要是讨论环境法的价值问题,这是我国目前环境法学的重点任务。对环境法价值的讨论,同时也是对传统法学价值论的反思。传统法学的价值论是以保护人的权利为核心价值论,这种价值论是适应人类社会内部成员处理关系和分配利益的现实的。但是,环境法的研究对象与传统法学不同,它不仅研究人与人的关系,而且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我们需要在环境法架构下对社会系统进行扩充,即将人的系统扩展为自然的系统,在这种思路下,法学的价值就展开到了自然系统之中,这就是生态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这种生态哲学认为,人类属于自然的一部分,是生命共同体中的一员,要求人类实行尊重大自然的原则,应该设法和自然和谐相处,而不是单纯地让自然只满足我们的需要,更不是征服和破坏自然,应该尊重其他生命形式的价值和延续性,维护大自然的稳定性、完整性和多样性。同时,自然环境是属于全球的,更属于人类共同的未来,因此,我们在谋求自己的利益时要考虑到对别人、对后代的责任。  相似文献   

8.
文化一词也许是当今人们说得最多的词语之一。八十年代的文化热至今余温犹在,我们也选择了她作为观察的一个方面。这一期里,我们献上一篇关于钱钟书散文的《智慧的魅力》,钱先生刚刚离我们而去,谨以此文怀念这位堪称君子的大师。此外,我们还设立二十五史随笔和新论撷英两个栏目,希望能给读者提供一些轻松与信息。  相似文献   

9.
时代:素绘或浮塑的 历史和现实,永远是文学汲取养分的土壤,各种文学体裁在历史和现实这片沃野上纷呈迭出。正因汲取了历史和现实的养分,并以各种文体形式切入历史和现实,文学的真正生命力才能焕发出来,并显示出充实和丰润的特质。诚如林登豪主编的由海峡文艺出版社推出的《福建百年散文诗选》,其最大的创作源泉是“百年”、是“福建”。  相似文献   

10.
在当下颇为活跃的福建诗歌界,诗人涂映雪可以说是一位神龙见首不见尾的“隐士”:她常常乐于躲在城市的某个角落,在慵懒的午后或静谧的夜晚,远离喧嚣的市声和纷繁的人事,与语言为伴,潜心、从容地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秘密诗歌花园。就诗艺的角度而言,这种游离于诗坛的“热闹”、回归内心的写作状态,无疑有利于语言的淬炼和诗思的砥砺。事实上,涂映雪近年的诗作确有不少可圈可点的收获,值得我们的注意。  相似文献   

11.
王珂 《福建乡土》2014,(6):60-61
正年轻的赵云在16岁时就"少年老成"地思考生命,写了《悲剧》:"悲剧是个灰黑色的圈子/有一天你走不出这个圆圈/悲剧便诞生了。"读赵云诗作,我不由自主地想起孩提时山野里长的野葱,与"家葱"相比,它更细弱,香味也没那么浓郁,但却有一种特殊的香气,最重要的是,它是一种野菜,最贴近人间烟火。这本诗集太真实了!与其说是"诗",不如说是"日记"——以诗写的日记。正如他在诗集的题记中说:"我的诗就是我的声音。我的声音起自青萍,远上白云:来自小溪,奔向长空。希望我的声音能悦人耳目,  相似文献   

12.
<正>另一种年货开始流行这几年春节,除各种年货照旧流行,有种专写返乡的文体也开始流行。这些还乡纪闻,像一面镜子,既照出乡村的变化,也照出返乡的城里人情感的复杂。更值一提的是,这种现象引起大众的注意,这说明,还乡已经是今日中国的社会命题,早超出了文学的范畴——文学史上,还乡自古常有。还乡纪闻,大小的文章书籍无数,今选取一例详加说明。所选的这本,叫《故乡信札》,写于2000年,距今17年。作者潘年英,贵州天柱县侗族,人类  相似文献   

13.
缘于文学认识了郭义清。当时他刚大学毕业不久,分配在离城不远的一个乡镇党委从事文字工作,业余时间我们常在一起谈论诗歌。在那几年里,我不间断地在报刊上读到他系列乡土诗作。我发现这位喝着松溪河水长大、深受湛卢山之灵性恩泽的诗人,内心深处纠结着对乡土柔水般的眷念。  相似文献   

14.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名叫‘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小说《边城》—开篇就为我们展示了一派宁静而古朴的湘西乡间景致。这景致,就是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笔下的故乡——湘西凤凰。  相似文献   

15.
军魂与诗歌,从来就是热血与浪漫的组合,自唐宋边塞诗以来,能够富有才情游刃有余于这两者之间的诗人为数不多,而峭岩绝对是其中的佼佼者,甚至可以称得上是我们这个时期军旅诗人的领军人物,此称谓可谓恰如其分。近日,由银河出版社出版的《峭岩研究专集》就证明了这  相似文献   

16.
他出生在一个显赫的王族家庭里,但是却遭逢了国破家亡;他是一位得道高人,却过着飘泊云游的流浪生活;他是一位市井中可笑而可爱的疯子,但笔下的那些充满禅机的绘画,总给人以超时空的无穷意味……他,就是八大山人。他那独树一帜的风格,"浑无斧凿痕"的画迹,闪光于东方以至世界画坛。八大山人喜欢打"哑  相似文献   

17.
许少梅 《福建乡土》2009,(4):48-48,27
“我的诗集出版了。”电话另一头的阿里很平静地告诉我。终于出书了,近些年在诗坛上看似有点“消声”、边缘化的守望者阿里,在浴火重生之后,终于再次破壳而出。作为文友,真的感到异常的欣慰。  相似文献   

18.
在1980年代,高尔泰先生绝对是一个人物。他是江苏高淳人,1935年出生。1955年大学毕业后,因为“思想落后”,被发配到甘肃支边。苦闷之中,写了一篇12000字的《论美》,投给北京的《新建设》杂志。  相似文献   

19.
牧歌 《今日中国论坛》2005,(11):108-109
没有到过欧洲的人,可能会有自己不同的想像;到过欧洲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观感。纪从周的散文集《俄罗斯印象》,同样写出了异于他人的独特体验。该书内容包括《俄罗斯印象》和《欧洲十一国见闻录》两部分,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以平实的语言叙述了俄罗斯之旅和欧洲之旅的见闻及感受,用饱含深情的笔触揭示了欧洲的政治风云变幻,展现了其独特的文化魅力,描绘了风情各异的社会生活状况。散文作为一种抒写经历见闻中的真情实感的轻灵的文学体裁,其惟一内容和对象就是作者的感情体验。与小说一样,它建立在细节描写和叙述的基础上,但细节的排列组合方…  相似文献   

20.
《诗性效果——从关联理论视角出发》(Poetic Effcts——A Relevance Theory Perspective)是艾德里安·皮尔金顿(Adrian Pilkington)2000年新出版的一本力作。在书中,皮尔金顿从认知语用的角度出发,回答了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思维表征和加工过程的一般特点。此外,本书探讨了情感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如何在文学作品中描述非命题效果。同时,他还提出了"情感特性"和"美学特性"两个概念,为文学作品的解读提出了崭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