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正>他曾在海拔5200米的珠穆朗玛峰大本营因高原缺氧彻夜难眠,也曾发着烧咬牙拔掉点滴赶去带团;他曾无数次耐心地向情绪激动的游客解释情况,也曾多次被握手称赞……"不论是参加援藏工作还是在桂林工作,家庭永远是我的坚强后盾。"刘萌刚说。2006年,刘萌刚在广西约两万名导游中脱颖而出,成为一名援藏导游。刚到西藏,他就出现高原反应,连站起来的力气都  相似文献   

2.
《小康》2015,(1)
<正>2014年8月25日,对口支援西藏20周年电视电话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援藏20年,国家一直在探索支援帮助西藏的方法,从给资金、建项目的"输血式"援藏转变为产业援藏、技术援藏等"造血式",援藏走过了怎样一条"内生成长之路"20年前,中央确立分片负责,对口支援,定期轮换的对口援建西藏政策。20年来,近300亿援藏资金投入西藏,累积实施了援藏项目7600多个——"西藏速度"令世界刮目相看,西藏崛起令国人骄傲。2014年8月25日,对口支援西藏20周年电视电话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援藏20年,国家也一直在探索支援帮助西藏的方法,从给资金、建项目的"输血式"援藏转变为产业援藏、技术援藏等"造血式",援藏走过了怎样一条"内生成  相似文献   

3.
《小康》2015,(1)
<正>中国梦必须有西藏的梦,必须有藏民族的梦,这样才能构成完整的中国梦。20年,6000多人,他们顶风冒雪,前赴后继。用青春和热血,用奉献和奋斗写就了一组歌,歌的名字叫《极地放歌中国梦》。援藏20年,国家一直在探索支援帮助西藏的方法,从给资金、建项目的"输血式"援藏转变为产业援藏、技术援藏等"造血式",援藏走过了怎样一条"内生成长之路",《小康》就这一问题深入西藏采访,并请援藏一线干部展开讨论。他们分  相似文献   

4.
《小康》2015,(1)
<正>从根本上解决西藏的发展问题,不仅仅是支持西藏完善基础配套设施,更重要的是帮助西藏增强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关键是要处理好"输血"和"造血"的关系。对口援藏工作的着力点是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共同富裕20年来,七批约6000名援藏干部走进雪域高原,继承和发扬"老西藏精神",参与西藏建设,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和西藏各族群众一道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对口援藏工作怎样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支持了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维护了国家统一和西藏社会稳定,加强了干部人才队伍建设?本刊记者就此走进西藏,专访西藏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副部长、第七批援藏干部总领队王奉朝,听  相似文献   

5.
2010年7月,第五批援藏干部(2007年7月-2010年7月)将带着各自的成就业绩、酸甜苦辣,告别西藏。而在西藏这三年的特殊历练,或许将是他们一辈子的财富。2007年7月,中央及17个省市的850多名援藏干部告别单位、家乡和亲人,从繁华的都市奔赴祖国边疆,被分配至西藏的市、区、县,满怀一腔热血与激情,开始了他们人生中一段平凡而不平常的援藏之旅。时势造英雄、苦难历人生。与1994年以来的前四批援藏干部相比,第五批援藏干部经历可能更为特殊、更加不凡。  相似文献   

6.
《小康》2015,(1)
<正>对口支援西藏20年,近6000名援藏干部及专业技术人员进藏工作,他们是如何把"援藏梦"主动融入"中国梦"的?西藏史上首次以组歌形式创作的音乐作品《极地放歌中国梦》怎样演绎援藏干部心中的"中国梦"篇章呢?那大唐姑娘走过的高原/那父辈们奋斗过的热土/有雪就有梦在闪耀/有青稞就有酒和热肠……台上歌声飞扬,台下热泪盈眶。20年,6000多人,他们顶风冒雪,前赴后继。这是他们用青春、用热血、用奉献写就的一组歌,是词作者陈人杰为讴歌援藏事业,传递民族团结的炽热情感,  相似文献   

7.
阳光明艳,春意盎然。5月1日上午,一架波音757银鹰从万米高空穿越横断山脉的雪峰峡谷,徐徐降落在拉萨贡嘎机场。湖南省首批58名援藏干部走出舱门,步下舷梯,踏上了神奇美丽的西藏土地,开始为期3至5年的援藏工作。 我省首批58名援藏干部是根据中央“分片负责、对口支援、定期轮换”为西藏选派干部的新办法,从长  相似文献   

8.
《小康》2015,(2)
<正>对口帮扶概念并不是广东独有,其实早在20年前中央就对西藏进行援助。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作出了中央各部门和15个省市"对口援藏、分片负责、定期轮换"的决策,动员各省区市和中央、国家机关援助西藏建设项目,开创了全国支援西藏的新局面。各援藏中央国家机关、企业和省市,从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出发,采取多种形式参与西藏建设。援藏项目广泛涉及农、林、牧、水、电、交通、能源、文化教育、医疗卫生、  相似文献   

9.
刘彦昆 《小康》2010,(7):42-44
从“援藏”看“援勰”,有些道理是相通的。在长达30年的援助历史中,西藏的发展深深烙下了“援藏”的印迹,“援藏”得到的经验和教训都为“援疆”提供了现实样本  相似文献   

10.
在人群中,我们已经很难分辨出这位来自北京的援藏干部与当地的藏族干部之间有何区别,他皮肤黝黑,脸颊上甚至有了淡淡的高原红,他已经完全融入西藏,成了西藏的达瓦韦色!  相似文献   

11.
济南市历城区政协常委赵堂亮从1998年8月开始,作为济南市选派的援藏技术干部,在西藏精心指导发展蔬菜生产,把致富的希望种子播种在了西藏高原。“特别能吃苦”1998年8月14日,33岁的赵堂亮和其他援藏技术干部从济南乘飞机到达拉萨,然后乘车到济南市对口支援的白朗县,开始了他生命中第一次不寻常的高原工作和生活。赵堂亮进藏前,尽管对西藏的艰苦有了比较充分的思想准备,可一旦从平均海拔不足百米的齐鲁大地,来到海拔4000多米的雪域高原,从温馨的家  相似文献   

12.
正为深入贯彻落实公安部"1·12"四省藏区援藏工作会议和公安机关"十三五"对口援藏工作推进会精神,切实推进西藏山南公安机关警务实战化训练工作,加强当地警务实战教官队伍建设,应西藏山南市公安局邀请,安徽省公安厅选调了6名优秀警务实战教官赴西藏山南市开展了为期半个月的高原送教活动。送教团队赴藏后先后深入乃东区一级检查站、扎囊县桑耶镇派出所、贡嘎县公安局以及局直相关部门,充分开展走访调研,在了解基层一线实战实情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拟定出适合当地的训练方案。  相似文献   

13.
生存实录     
2010年4月4日-12日,人民论坛杂志赴西藏采访组在西藏的那段日子,常常被援藏干部的动人事迹所感染,被他们坚定无私的精神所震撼。随着之前的疑问一个个被解开,这个普通而又特殊的干部群体形象,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在援藏三年中,他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改变?我们所采访到的只是成千上万名援藏干部中的一  相似文献   

14.
时间_2010年4月11日采访地点_拉萨维护西藏安全稳定,是这批援藏干部一个很大的亮点第五批援藏干部在拉萨3·14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中经受了洗礼和磨练。3年来,这批援藏干部为西藏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成绩的背后有着不为人知的艰辛和付出。  相似文献   

15.
<正>舒敏,农工党成都市金堂县总支党员,金堂县第一人民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金堂医院)骨科主治医师。2016年9月,他积极响应中共四川省委"千名干部人才援助藏区"行动计划,从"天府水城"成都市金堂县来到"世界高城"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县,开启了为期两年的援藏之旅。援藏期间,舒敏挂职甘孜州理塘县人民医院副院长,秉承救死扶伤人道主义精神,继承发扬"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实干精神,主动融入藏区、扎根藏区,用心工作、用情援藏,特别是理塘县人民医院骨伤科的成功建设,在甘孜南  相似文献   

16.
闵卫星在他的寓所接受了记者采访。作为第六批58名援藏干部的总领队、西藏日喀则的地委副书记,闵卫星是其中年龄最大的。“我没想到会进藏,之前没思想准备。但既然组织上安排了,就当是对个人的一次历练吧。”至今仍要靠吃安眠药才能入眠的闵卫星显得亲切而淡定。在他看来,援藏工作和他在上海的工作是一致的,关键要做出实绩、要对得起百姓。  相似文献   

17.
象孔繁森那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马忠臣孔繁在同志是山东省援藏干部,生前担任中共西藏阿里地委书记。他两次赴藏,历时十载,为西藏的建设、发展和稳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同藏族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1994年11月不幸以身殉职,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新时期领导干...  相似文献   

18.
郑颖 《人民公安》2006,(8):52-53
阳光暖融融地照在床对面雪白的墙壁上,墙壁把强烈的阳光又反射到床上,于是刘海健从梦中惊醒,睁开了眼睛。梦里,他几个月以前和上海虹口区的一个援藏干部押送医疗器材等援藏物资从上海乘飞机到格尔木,再乘车翻越5000多公尺高的唐古拉山到西藏,那时是3月,正是冰天雪地的季节,唐古  相似文献   

19.
从日喀则赶回拉萨,为了能更多地了解中央国家机关援藏干部有着怎样的心路历程,以及他们在拉萨经历了怎样的考验和历练,从清晨到深夜,我们采访了7位中央国家机关援藏干部的典型代表,虽然身体极度疲倦,但精神却特别亢奋。我们知道,来到了西藏,我们看到的是西藏,然而又不是西藏的全部。  相似文献   

20.
对口支援西藏工作20周年电视电话会议25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出席会议.会前,俞正声、张高丽接见援藏干部代表,向参加对口支援西藏工作的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和广大援藏干部表示诚挚问候. 俞正声强调,对口支援西藏工作足党中央从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出发作出的重要战略决策,是新时期党的西藏工作方针的丰富和发展,是我国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生动实践。20年来,承担对口支援任务的有关省市、中央部门和中央企业,从人力、物力、技术等方面全面开展对口支援西藏工作,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支持了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维护了国家统一和西藏社会稳定,加强了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实践证明,对口援藏工作的重大决策是完全正确的,符合我国国情、西藏区情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