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外交思想,随后又将其写入新党章和新宪法,成为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又在十九大报告中作出了明确概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对于这个当今国际关系学界和实务界都十分关注的外交新理念而言,它提出的背景和意义是什么?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背景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作用和价值何在?它对未来的中国又会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针对这些问题,本刊特邀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义桅就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研讨。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一系列技术突破的实现,人工智能逐渐从概念走向现实、从科技研发走向行业应用,人工智能时代正大步朝我们走来,并开始重塑人类社会。就资本主义社会而言,人工智能时代的资本积累方式、生产方式、对劳动的剥削方式、阶级结构等均会发生重大改变。那么,人工智能的蓬勃发展是大势所趋,还是短暂的概念泡沫?相较于人类社会过去的产业革命、技术革命,人工智能所引发的革命性变化具有哪些特征?在人工智能时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组织形态将发生哪些变化?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我们该如何解读这些新情况与新问题?而人工智能未来又将走向何处?为了加深对这些问题的理解,本刊特约请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林德山教授,对相关问题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3.
4.
自习近平在2013年9月和10月先后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后,一带一路已成为国内外各界高度关注的热点。那么,一带一路提出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它与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有何区别?它对中国外交带来了怎样的机遇和挑战,又是怎样影响着中国的外交格局?它对中国梦乃至世界梦的实现会作出怎样的贡献?为了加深对这些问题的认识,本刊特约请国内首部一带一路专著——《一带一路:机遇与挑战》(人民出版社2015年4月版)的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王义桅教授就一带一路与中国外交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5.
自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法治中国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批示和重要讲话,法治建设被提到了新的战略高度。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为主题。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为什么要如此强调法治建设?应当如何把握法治中国的新内涵?法治中国有着怎样的内在精神与要求?法治中国建设又有着怎样的基本架构和基本路径?当前加快法治中国建设的重中之重是什么?应从哪些方面着力突破?针对这些问题,本刊特约请最高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加快建设法治中国研究课题组首席专家江必新教授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6.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既是一个老话题,又面临着许多新课题。面对社会管理环境发生的深刻变化,如何做好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期的社会管理、社会稳定工作;如何统筹好民生、发展、共享、稳定,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如何抓住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的问题,结合实际、破解难题;如何把依法管理、社会治理的理念贯穿社会管理全过程,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等,是社会管理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十分关注的问题。带着这些问题,本刊特约请中共贵州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公安厅厅长崔亚东同志,以贵州省社会管理创新和社会稳定工作实践为视角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7.
2019年1月1日,是中美建立外交关系40周年纪念日。40年来,中美关系历经风雨,砥砺前行,取得了历史性发展,为两国人民带来了巨大利益,也为世界和平、稳定、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中美关系已经发展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两国关系不仅受世界格局的影响,同时也形塑着世界格局。当前,两国均处于新的结构性调整期,中美关系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着新机遇与新挑战。那么,中美关系经历了怎样的历史变迁?两国关系如何影响着世界格局?怎样看待当前美国这场规模空前的对华战略反思与调整?在中美贸易摩擦急剧升级的背景下,如何看待两国之间的经济关系?中美之争的实质该如何界定?经历了40年曲折发展的中美关系将走向何处?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些问题,本刊特邀中美关系领域知名专家、中美关系史研究会前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美国研究所研究员、三卷本《中美关系史》作者陶文钊,就相关问题进行深入解读。  相似文献   

8.
自1516年托马斯·莫尔发表《乌托邦》这一著作开始,世界社会主义走过了500年的历程。500年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曲折前行,世界社会主义思潮潮起潮落,都记录着怀有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人们孜孜求索的足迹。那么,当今时代社会主义思潮的总体态势如何?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角度,如何看待这一总体态势?对于社会主义思潮的历史流变,该如何评价?又应如何看待当前世界背景下社会主义思潮的最新变化?对各派社会主义思潮,我们该秉持怎样的态度?为加深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在纪念世界社会主义500年之际,本刊特邀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副会长蒲国良就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9.
人类的生存发展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标志着人类社会发展哲学的进步。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将生态文明写进党的行动纲领,2012年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五位一体的高度来论述。如何理解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生态思想具有怎样的当代价值?当前中国面临的生态问题有哪些特点?如何正确看待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的辩证关系?应确立怎样的生态绩效观?为了加深对这些问题的理解,本刊特约请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欧阳志远教授就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0.
2018年5月5日,是卡尔·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纪念日;2018年2月24日,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纪念日。值此缅怀无产阶级伟大导师之际,研讨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应有之义。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如何以全新的视野看待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如何深刻认识列宁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如何充分认识实现社会主义的长期性、曲折性?如何客观评价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发展作出的贡献?针对这些问题,本刊特邀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黄宗良教授、项佐涛副教授进行深入解读。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就是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历史。21世纪以来,中国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面临着新形势和新挑战;尤其是中共十八大之后,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励精图治、奋发进取,带领全国人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局面。随着实践的不断开拓,理论也需要不断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新的形势下,理论创新对实践创新具有重大的先导作用,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理论创新为先导。这为社会主义相关研究提出了新的任务与课题。那么,社会主义研究理论创新的具体背景是怎样的,进行创新的意义何在?在当前形势下我们又如何进行社会主义研究的理论创新?就上述问题,本刊特别邀请《求是》杂志社社长李捷研究员为我们进行深入分析与解读。  相似文献   

12.
<正>世界秩序之争的背景与缘起今年是世界人民取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战后70年来,世界发生了哪些主要变化,这些变化的焦点是什么?●1945年以来的70年期间,世界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民族民主运动"("非殖民化")、"冷战"、欧洲一体化、苏联解体、经济全球化、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中国"崛起"。这些大事件极为深刻地影响了国际(世界)秩序的演化。1联合国成立70周年,世界秩序是焦点之焦点  相似文献   

13.
作为历史文化大国,中国发展文化软实力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与快速发展的经济相比,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建设任重而道远。中国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大国,就必须具有一个强大且富有亲和力的文化存在,承担一个世界大国的全球文化责任,为国际社会提供具有引导力的文化形态,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吸引力、影响力和贡献力。在新时期,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表现形式是什么?如何看待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挑战?如何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国际竞争力?为加深对这些问题的认识,本刊记者特约请中央编译局马克思主义研究部主任季正矩研究员及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德定博士就新时期中国文化软实力提升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4.
政党政治一直是西方国家政治体系的重要构件之一。冷战结束后,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西方社会正在经历一个不断变化的历史过程与阶段。2016年至今,世界各地发生的众多举世瞩目的政治事件进一步反映出西方国家以政党为组织核心和运作载体的政治形态已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西方国家的政党政治究竟发生了哪些重要变化?形成这些变化的原因何在?政党政治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对各国自身以及国际社会又意味着什么?它将在未来朝怎样的方向发展?针对这些问题,本刊特邀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原副部长于洪君研究员就此进行深入对话和讨论。  相似文献   

15.
当前,欧美主权债务危机进一步蔓延和深化,美欧日等西方国家集体陷入困境。作为本轮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美式自由资本主义受到严重质疑,而长期被西方引以为豪的欧洲发展模式也风光不再。相对于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颓势,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充满活力,竞争力不断上升,发展模式受到重视。全球经济力量不断向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转移。国际力量对比东升西降的加速发展,将会给国际秩序带来怎样的变化?在国际战略重心持续东移的背景下,美国采取了怎样的战略?美国所谓的重返亚太战略将给中美关系带来怎样的影响?周边国家对于中国发展的种种担忧又会使中国处于怎样的境地?面对以美国为首的各大主要力量在亚太地区的竞相谋篇布局,中国应该作出怎样的有智慧的应对?为加深对这些问题的认识,本刊记者特约请复旦大学教授、辽宁大学特聘教授、辽宁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名誉院长倪世雄就全球秩序下的中美关系进行了深入解析。  相似文献   

16.
二十国集团(G20)第十一次峰会将于2016年9月4—5日在中国杭州召开,主题是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G20峰会被称为全球最具决策力的首脑级峰会,在全球经济合作与治理领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G20峰会在中国的首次举行能否推动其自身的进一步发展?它将给中国带来哪些机遇与挑战?它未来的发展前景又将如何?围绕这一系列问题,本刊特邀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中国对外战略研究中心主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金灿荣进行了深入对话。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对国内外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发展经验的新总结,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新认识和发展观的新升华,对我国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和发展着力点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对于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重大意义。如何认识理念创新与社会主义之间的内在联系?五大发展理念的内涵是什么?它们之间有怎样的逻辑关系?如何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并用以引领社会主义建设新常态?针对这些问题,本刊特邀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央编译局副局长季正矩研究员进行了深入解读。  相似文献   

18.
2011年9月,美国未来学家杰里米·里夫金(Jeremy Rifkin)出版《第三次工业革命》一书,系统提出所谓第三次工业革命概念,随后美欧学界对这一话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当前第三次工业革命已在美欧形成思潮并广泛展开,其发展进程及所取得的成果正在并将继续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乃至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重大影响。同样,这次工业革命不可避免地也会给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带来深刻的变化。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该如何认识、评价时下风行美欧等西方国家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面对扑面而来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社会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怎样的机遇与挑战?中国该如何应对?为加深对这些问题的认识,本刊特约请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院院长李君如教授就相关问题进行深入解读。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35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理论创新作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列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作为新时期深化改革的执政理念和治国方略。那么,应如何界定治理的涵义?从政治学理论来看,统治、管理与治理有何区别?在当代中国的语境下,从"管理"到"治理"的改变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当前中国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路径有哪些?中国在全球治理中应发挥怎样的作用?为了加深对这些问题的理解,本刊特约请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和中国农村研究院徐勇教授就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20.
2020年是列宁诞辰150周年。列宁是伟大的无产阶级导师,列宁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是真正科学的世界观,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进步人类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最强大的思想武器。那么,列宁主义如何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苏联模式与列宁主义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列宁的帝国主义论一国胜利论和民族解放运动理论具有什么样的历史地位与历史意义?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改革和建设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怎样的联系?为更好地理解这些问题,本刊特邀请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黄宗良教授、项佐涛副教授就相关问题进行深入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