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人物介绍】苏万石,钦州市钦北区青塘镇那路村村民,中共党员。原是钦北区"十三五"期间建档立卡贫困户,全家七口人,年迈的父母体弱多病,三个子女都在校读书。靠种植两亩水稻、养两头猪,农闲时外出打零工维持全家的生活,日子清苦。通过发展种养、酿酒等产业,家庭纯收入超过10万元,成功脱贫。【脱贫感言】好日子,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关怀,更离不开个人的"折腾"和奋斗。  相似文献   

2.
正【人物介绍】农东林,天等县天等镇洪岭村瑞屯人,2009年为救治罹患重病的父亲,负债20万元,成为低保户。面对负债累累的困境,农东林不等不靠,用自己的双手与命运抗争,以28只羊和1头牛起步,发展成规模化的养殖场,成为远近闻名的脱贫榜样。【脱贫感言】只要坚定信心,不怕日晒风吹雨淋,就能走出困境。【脱贫故事】略显黝黑、棱角分明的面孔,让人一看到农东林,就觉得他是一个韧劲十足的汉子。事实确实如此。2009年,农东林夫妻俩还在广东打工,他父亲被查出肝脏血管  相似文献   

3.
正【人物介绍】柳州市柳南区太阳村镇桐村长洞屯村民刘强,从小身患小儿麻痹症,属于四级残疾。他要赡养92岁的老父亲,抚育两个不到13岁的学龄孩子,照顾患有精神残疾的妻子,以不利索的手脚为全家人遮风挡雨。脱贫前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仅622元,如今年人均纯收入超过8000元。【脱贫感言】不仅仅要脱贫,扩大养殖后我相信一定能够富起来!  相似文献   

4.
正【人物介绍】张发有,男,42岁,贵港市平南县大鹏镇蒙都村都阆二屯人。父亲中风一直卧病不起,母亲年岁较高需要赡养,还有年幼的小孩需要抚养,各种医药费与日常开销让贫穷的家庭不堪重负。他勤劳、肯干,通过发展生猪养殖、酿酒等产业,增加家庭收入,达到"八有一超"目标,已于2016年12月脱贫摘帽。【脱贫感言】努力干活就有希望!有奔头!  相似文献   

5.
正【人物介绍】潘时远,北海市合浦县党江镇南域村村民,家中六口人,二老已年过古稀,且父亲患有慢性病;长子打零工补贴家用,小儿子还在上小学;妻子在家务农并长期照顾两位老人。早年潘时远外出打工,左腿受伤留下后遗症,回家创业失败,生活陷入迷惘。目前,他通过养殖南美白对虾获利6万元,并安了新家,盖起三层洋房。【脱贫感言】要早脱贫、真脱贫,就必须自力更生,勤劳致富,实现自我造血功能,不能时刻等着政府、政策的帮扶。  相似文献   

6.
正【人物介绍】卢华,防城港市上思县在妙镇平良村青瑞屯村民,之前家庭经济收入主要靠种甘蔗,常常入不敷出,平时都是欠债度日。通过甘蔗规模种植脱贫,生活得到改善,对前景很有信心。【脱贫感言】一个人只要勤劳,日子就会越来越好,就像甘蔗一样,节节都是甜的。【脱贫故事】3月26日,防城港市上思县在妙镇平良村青瑞屯村民卢华和妻子蔡月秀到屋后的山坡去砍甘蔗,他要趁清明前天气好把甘蔗砍了。这些年,家里靠规模种植甘蔗  相似文献   

7.
正【人物介绍】苏琼明,贺州市八步区灵峰镇灵峰村村民,曾经两次脑中风,身残志坚的他凭着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走村串户收废品,以一己之力供养儿子还有侄子侄女两个遗孤,并盖起了楼房,还清了外债,甩掉了贫困户的帽子。【脱贫感言】只有对生活充满激情和辛勤付出,希望的大门才会向你打开。苏琼明做梦也没想到,自己一年也有了一万多元的纯收入,曾经一贫如洗的他竟然也能脱贫了。4月3日下午,记者来到苏琼明家,他刚【脱贫故事】  相似文献   

8.
正【人物介绍】莫小碑,桂林市资源县瓜里乡大田村村民,养殖竹狸富起来后,通过成立合作社,辐射带动800多户贫困户发展竹狸养殖,帮助他们顺利脱贫走上致富路。【脱贫感言】一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是真的富,只要大家相互帮扶,迎难而上,就没有过不去的坎。【脱贫故事】莫仔又要"搞事"了!4月3日,去湖南"溜达"了一圈的莫仔回到桂林市资源县瓜里乡大田村了,他此去的目的是为了考察湖南农业休闲观光旅游产业的发展情况,他饲养竹鼠已有10年了,如今想往这方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正【人物介绍】赖运升,南宁市邕宁区那楼镇中山村那志坡村民,身患三级残疾,有三个小孩。养蚕之前,赖运升是个买进卖出的小商贩,因经营不善,负债累累。2014年,他通过种桑养蚕实现脱贫,脱贫后出资打造蚕农实训基地,向村民传授养蚕技术。【脱贫感言】幸福不会从天上掉下来,要靠自己去打拼。【脱贫故事】"以前喂一次蚕要一个半小时,现在半小时就能搞定了。活越干越轻松,收入越来越高,日子越过越有盼头。"3月29日,在新建的蚕农实训基地,已是基地管理人  相似文献   

10.
正【人物介绍】阮承积是百色靖西市地州镇古文村村委原副主任。1996年,他率先在村里试种烤烟,之后不断增加种植面积,2013年收入逾20万元,成为百色市烤烟种植标兵。2014年,镇里作出烟桑并进的产业调整,阮承积冲锋在前,建起养蚕基地,年收入近10万元。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全村种桑养蚕的群众逐渐多了起来,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2017年12月6日,阮承积在扶贫返程路上发生交通事故不幸殉职。同年12月,中共靖西市委追认阮承积为优秀共产党员。【脱贫感言】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实实在在,对得起父老乡亲,对得住良心。  相似文献   

11.
正【人物介绍】刘入源,今年35岁,玉林市博白县江宁镇长江村茅坡屯人,广西桂源农牧有限公司负责人。1999年的一场意外,让他失去了整个右手手掌。2009年,他开始养羊,经过失败、摸索,创建了广西桂源农牧有限公司。公司现有标准化羊舍12栋共3840平方米,草场数十亩,拥有努比亚羊1800多只,分散喂养在农户家的羊达3000多只,年创收达150多万元。2018年,他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到北京参加全国两会。【脱贫感言】我一个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是富!  相似文献   

12.
正【案情】童某2015年7月买了一部小轿车,并为该车买了一份车辆损失险,保险期是2015年7月23日至2016年7月22日。2016年春节期间,童某的朋友罗某有事要向其借车,童某知道罗某没有驾照,但罗某说他会开车,于是就借给了他。罗某行驶到319国道时,为了超越前方车辆而发生了碰撞,造成对方人车都受到损伤的后果。经交警认定,罗某无证驾驶又违法超车应当负全部责任。保险公司因此垫付了64000元。事  相似文献   

13.
数字     
正1000万2016年,我国要完成1000万以上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任务,其中易地搬迁脱贫200万人以上。中央财政扶贫资金增长43.4%。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160亿元协调推进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2016年,要实现大病保险全覆盖,政府加大投入,让更多大病患者减轻负担。中央财政安排城乡医疗救助补助资金160亿元,增长9.6%。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财政补助由每人每年380元提高到420元。改革医保支付方式,加快推进基本医保全国联网和异  相似文献   

14.
正【人物介绍】韦英和覃美竹,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板岭乡永乐村学校屯一对残疾人夫妻。十几年来,夫妻俩身残志坚,不等不靠,矢志于生猪养殖业,克服身体的不便,熬过亏损负债的艰难,将养猪场规模发展壮大,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脱贫感言】尽我最大努力,把想做的事情(养猪)做好。也希望村里的人一起做(养猪),争取大家过得好一点。  相似文献   

15.
正【人物介绍】廖现年,来宾市象州县马坪镇古路村委洞村人,一家五口人,田地少,收入低,一对子女还在上学,母亲长期患病,生活艰难;通过贷款种植草莓,2017年收入达6万多元,不仅顺利脱贫还成功当选古路村党总支副书记。【脱贫感言】希望大家对自己充满信心,只要大家舍得做,肯付出,我们一定能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脱贫致富,生活越过越好!  相似文献   

16.
谭元斌 《半月谈》2020,(1):36-37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劳务输出重镇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在2016年底东西部扶贫协作中与杭州“牵手”后,做实就业扶贫工作,不断将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极大地增加了贫困群众的就业获得感,支撑起千万个家庭的小康梦。  相似文献   

17.
正【重要发现】2016年中国公众文化自信指数平均值为75.63,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以积极理性的态度热爱、认同自身文化。传统文化精神、时代创新精神是支撑中国公众文化自信的两大支柱,公众对建党立国精神的认知与认同有待进一步加强。受访者体现出较强的民族文化包容性,但国际文化发展意识仍有待提升。对中国历史、综合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政治制度的认同,与文化自信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调查时间】2016年9月—2016年11月【问卷发放】  相似文献   

18.
新书信息     
《小康》2018,(6)
正《原则》作者:【美】瑞·达利欧定价:98.00元中信出版社这是一个鲜活的个人故事,达利欧以饱满的情绪回顾了他如何在1975年开创桥水、桥水内部的冲突,以及他职业生涯早年的奋斗。《我在秘密生长》作者:【哥】艾玛·雷耶斯定价:45.00元南海出版公司这本书属于那种不容错过的、质朴而又与众不同的杰作。无可置疑,艾玛·雷耶斯是加西亚·马尔克斯之后最本真的拉美声音。  相似文献   

19.
正【调研背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对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更大功夫,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了解扶贫脱贫战略思想在广西东兰的实践情况,总结东兰"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的探索与实践,2017年8月底,人民  相似文献   

20.
正【案情】2016年8月7日,陈某在一水电站的水渠里发现一只已淹死的野生动物,即挂电话叫其丈夫曾某华过来一起打捞。同村村民曾某勇得知后表示要购买,便随曾某华驾车前往,三人一同将淹死的野生动物运往曾某勇家,以5400元出售给曾某勇。曾某勇把该野生动物分割后,出售给村民食用,获得5500元收入。经鉴定,淹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