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总统选举是美国政党政治的重要主题。近年来,美国民主、共和两党分歧巨大、斗争激烈。政党极化成为美国政治的重要现象,民意互为对立,鸿沟日益扩大。两党实力相对均衡、选情胶着的"摇摆州"集中体现了这一特点,威斯康星州就是一个典型代表。该州的共和党近年来通过严格的选民身份法和瓦解有组织的工会等一系列选举制度改革,削弱了民主党的选民基础和实力,巩固并扩大了自身在选举中的相对优势,民主党基本盘萎缩,共和党所获选票比例相对上升,最终在"胜者全得"的制度下,2016年特朗普在该州胜出。从摇摆州两党选民的力量对比,可以分析选民群体结构的变化及其原因,进而透视美国政党极化和争斗的政治逻辑。  相似文献   

2.
美国共和与民主两党之间以及美国政党高层和各自中下层选民之间出现了纵横两条鸿沟,构成了美国政党政治的"十字撕裂",并导致美国党派"极化"和民粹主义愈演愈烈。特朗普执政以来,共和党的核心政策主张、价值观念和政治文化正在发生变化,转型趋势明显。民主党还没有提出解决党内凝聚力不足问题的根本方案,候选人拜登在大选中可能会倾向于采取保守的中间路线,以吸引中间选民的支持。2020年美国大选形势仍有不确定性。不管是特朗普获得连任,还是拜登如愿当选,美国政党政治的"十字撕裂"将会继续影响美国政治的中长期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美国两党间的政治极化已成为当代美国政治的一个显著特征,其中又以国会中的政党极化表现得最为突出。从结构性视角来看,导致国会中政党极化的主要原因是:首先,越来越多意识形态激进的议员进入国会,同时部分议员发生了"适应性调整",不断向意识形态光谱的两端移动。其次,国会自身的制度变革尤其是议事规则和程序上的变化,客观上对政党极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再次,国会中的多数党领袖主导着立法议程,他们不断强化政党纪律,致使国会中"政党投票"愈加频繁。最后,国会中政党领袖自身的不断极化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特朗普时代,"否决政治"将成为美国政治生活的常态并持续下去,其未来发展趋势及影响值得我们关注。  相似文献   

4.
目前美国政党政治的特点及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美国两党的政治斗争 ,实质上是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两大政治理念的斗争。自 2 0世纪 80年代初里根上台并发动“保守主义革命”以来 ,美国政党政治进入新的重组周期 ,民主党向“新民主党”演变 ,自由主义趋于衰落 ;共和党重新上台后采取比里根更右的政策 ,保守主义更加得势。今年美国大选深受伊拉克战争影响 ,将又是一场势均力敌的较量。大选结果将决定美国未来政治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何晓跃 《国际展望》2014,(1):103-120
政治极化在当今美国政治中有持续增强趋势并深刻影响着美国的选举政治、国会运作和公共政策制定,同时对美国政治极化的研究亦存在颇多争议。美国的政治极化可分为政治精英和公众两个层面,两者的逻辑关联点是美国选举体制赖以存在的政治地理的区块划分,在总统大选中表现为以州为基本单位的选举人团体制,在国会选举中表现为以选区为基本单位的议席竞争体制。以此为基础,政党和公众作为双向施动者共同构建了美国政治极化的三个基础性生成机制和两个反向生成机制。虽然美国人口结构变化与限制政治献金的立法进展可能使美国政治生态在未来发生回调,但经济不平等的加剧、公共媒介技术进步带来的信息可选择性、社会运动的冲击、共和党安全选区的增加等因素使得美国政治极化在短期内难以消除。美国政治极化的持续,要求中国在处理中美关系时应考虑美国国内政治特点,加强与美国民间的交流,并对新保守主义势力的回归做好充分心理准备。  相似文献   

6.
《当代世界》2018,(中)
特朗普上台两年来奉行日趋保守的内外政策,美国共和党自身也开始走向"超保守化"。保守派不仅已成为共和党最大派系,而且保守派人士大量进入国家行政、司法和立法机构并不断发挥重要影响,促使美国内外政策全面"右转"。2018年中期选举后,民主党重新夺回了众议院的控制权,而共和党则扩大了其在参议院的席位优势。民主党虽然可以利用众议院掌握的立法权和拨款权对共和党的施政设置种种障碍,但不会对共和党的"超保守化"产生实质性影响,相反可能会进一步促进共和党的"超保守化"趋势。  相似文献   

7.
民主党在控制国会40年之久才沦为“腐败政党”,而共和党控制国会两院仅10年出头,便闹出如此大案,不但令许多“纯洁”右翼人士摇头不已,更揭示了共和党掌权的重要法宝。  相似文献   

8.
周琪  王欢 《当代世界》2011,(4):24-27
当前,美国国内政治和社会中正在出现明显的"极化"现象,这一现象引起了美国各方面的关注。一个典型的例证是,由奥巴马总统倡导的、民主党国会议员全力推动的医疗改革法2010年3月在国会通过时,  相似文献   

9.
2020年美国总统选举使得美国社会本已存在的多重分裂暴露无遗并且进一步加剧,民主党共和党执政理念、选民身份认同、不同利益集团意识形态的差异日趋扩大.贫富差距拉大、种族严重对立、身份认同危机、特朗普推波助澜是导致当前美国社会分裂的主要因素.拜登执政后表达了弥合分裂的强烈意愿,美国国内也存在着支持"再联合"的政治和社会力量,但从目前拜登政府所推行的政策来看,意识形态分歧和政治极化仍然存在难以跨越的关卡,拜登弥合社会分裂的前景并不乐观.  相似文献   

10.
民主党和共和党的初选是美国选举过程的重要环节。它兴起于进步主义时期,以公开化和民主化为主要目标,但在20世纪70年代改革之后才居于主导地位。目前,美国两党形成了激进的直接初选模式。它以将决定候选人归属的政党核心权力下放给选民为主要特征,贯彻抑制政党的理念。它是分权型、理念型、中间型政党的主要制度基础,使两党内部治理民主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它也影响了美国政党政治,使政党内部事务公开化、政党结构更为开放、政党机器作用下降,使选举聚集了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11.
选举联盟是指一个政党的选民集合,其选民基础和意识形态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相对不变。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和2018年美国中期选举表明,美国共和党逐步从"里根联盟"向"特朗普联盟"转变,其选民基础和意识形态都发生了明显重组。这实际上是保守选民应对美国社会变迁的自然反应,也是特朗普采用"加倍下注"策略深入动员保守白人和吸引白人蓝领的结果。但"特朗普联盟"内部存在矛盾和缺陷,根本原因在于保守白人选民的比例在下降,而特朗普又很难将选举联盟扩展到该群体之外。"特朗普联盟"或许能帮助共和党再次赢得大选,但难以构成一种稳定持久的多数联盟。  相似文献   

12.
2008年12月上旬,应美国东西方研究所和美国对外政策理事会邀请,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张志军一行访问了美国。访问期间,张志军副部长分别会见了美闰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民主党全国委员会主席迪安等民主党领导人和前国务卿伊格尔伯格、共和党全国委员会共同主席乔·安·戴维森等共和党领导人,前众议院议长金里奇、前国防部长拉姆斯非尔德等共和党前政要,  相似文献   

13.
11月7日,美国举行中期选举.民主党时隔12年重新夺回国会控制权,结束了2001年布什执政以来共和党同时控制行政、立法机构的局面(民主党曾短暂控制参议院).民主党获胜主要得益于选民对伊拉克战争、布什总统及共和党控制的国会的广泛不满,民心思变.  相似文献   

14.
随着2020年美国总统大选周期拉开帷幕,民主党内部的政治生态发生了显著变化,特别是以桑德斯和沃伦为代表的进步派迅速崛起,逐步打破建制派掌控民主党公共话语权和议程设置权的态势,导致民主党内的路线之争愈演愈烈。两派的相互角力不断消耗民主党与特朗普相抗衡的政治底气和资本,并以一种自下而上的方式逐渐将该党推向"左"转或分裂。民主党如此分化的局面是美国经济不平等、选民政治观念极化、"特朗普现象"以及"桑德斯主义"等主客观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从长远来看,民主党路线之争不仅将重塑该党未来的权力结构和发展方向,还将对美国国内政治生态的转型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二战后,美国保守主义成功地从分散的知识分子活动发展为共和党的政治实践。民主党最初是以向极左方向发展来回应这种挑战,结果造成了自我分裂。20世纪80年代以后,新民主党人努力用新的公共哲学来改造民主党,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它在与保守主义争夺话语权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努力。  相似文献   

16.
执政党维新     
所谓的"党",在中国,早已有之。古人说:"君子不党。"在中国传统社会,党并不是一个良性的字眼。而现代政党政治的诞生,其实还不到200年--19世纪30年代的美国,以民主党和国民共和党的成立为标志,人类社会产生了现代意义上的政党政治。据不完全统计,当今世界有各类政党5000多个。多者几千万名成员,少的数百名成员;有的长期执政,有的轮流坐庄;有的组织严密,有的形神俱散、不可否认,执政才是政党从事政治活动的最高形式。大多数政党都把谋求和维持执政地位,使党的意  相似文献   

17.
姜琳 《当代世界》2008,(11):47-48
每四年召开一次的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是美国总统大选中的重头戏。在各自的大会上,两党分别推出本党的总统候选人,通过竞选纲领;党内精英和积极分子全面介绍候选人并阐述本党政策主张,候选人接受提名演说则使大会达到高潮。前不久,笔者应美方邀请全程观摩了2008年民主党和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亲历大会热烈场面,切身感受美国选战,实为观察美国选举政治的一次好机会。  相似文献   

18.
刘辉 《当代世界》2013,(12):56-59
政党政治是代表不同利益集团的政党为获得、保持、夺取权力,通过公开定期选举赢得执政地位,组织政府进行施政活动的总和。[1]作为制衡性政治制度[2]的运作工具,美国民主党自诞生之日起,有22位[3]民主党人赢得了总统竞选胜利,在国内政治生活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学界对于民主党能够长期活跃于美国政坛的原因众说纷纭。本文仅结合美国政党执政的社会历史背景,从民主党预选制度作用及民主党意识形态内涵演变对于政党执政影响两方面加以分析,以期寻找规律性的答案。  相似文献   

19.
日本民主党执政后,日本政治权力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自民党和民主党朝野换位。民主党与社民党、国民新党联合组阁,取代了由自民党和公明党组成的联合政府,出现以两大保守政党为主体的政权更迭,但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两大政党轮替。大选总体上强化了日本政坛总体保守化的格局,但与冷战后自民党内鹰派保守势力得势不同,这次是具有自由派倾向的民主党温和保守势力占据上风。日本政治思潮出现"脱右倾化"趋势,这对日本改善同亚洲邻国的关系有利。鸠山首相对内主张建立"友爱社会",在外交方面也要发扬"友爱"精神,在巩固日美关系的同时,加强同亚洲关系,推行"美亚并重"的政策。  相似文献   

20.
美国这次众院全额改选中,民主党只要在保住现有201席的基础上再争取到17个席位,就能实现众院易主;而在参院33个改选席位中,共和党只要坚守现有阵地,即便丢掉5个席位,也还是能够保持多数。最难预测的是36个州的州长改选——固然有10个共和党州长的席位受到来自民主党的重大挑战,但民主党现任州长受到挑战的也大有人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