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就叙事伦理而论,人民伦理和自由伦理一直相互缠绕共存于谢晋影片之中,从而使得谢晋电影成为充满叙事张力的丰富文本,也致使谢晋电影超越电影本身而具有丰富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2.
杨静 《思想战线》2011,37(2):101-104
现代主义电影不断打破视听语言表达的种种禁忌和法则,确证了这门艺术语言创新的无限可能性。民族国家的现代主义电影实践,致力于探索能够表达其艺术趣味、文化传统和现实经验独特性的纯粹民族化的创新风格。《东邪西毒》是中国电影史上一次真正意义的"纯粹能指"的创新试验,它开拓了曾经被认为是不可能的电影语言表达的另一种可能性,创造出中国传统艺术写意审美效果和中国文化追求无穷意蕴的视听语言表达,用中国传统的叙事智慧改造了现代主义电影陌生化的叙事结构,以一种区别于西方的文化主体的姿态表达了中国文化独立的现代人文主题。  相似文献   

3.
民族传统文化符号既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又是民族文化的重要传播载体。受人口流动、社会变迁和现代文化产品同质化的影响,以人际传播和社区传播为核心的民族文化传播面临新挑战,但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也为民族文化传播提供了新机遇。因此,应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的多元性、互动性、超时空性特征,创新传播路径与策略,激发民族传统文化活力,推动民族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  相似文献   

4.
蒙古族题材电影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四种基本的叙事范式:第一,以意识形态和政治需求为导向的国族化叙事;第二,以美丽边疆和日常生活呈现为导向的景观化叙事;第三,以民族认同和草原文化表达为向导的民族化叙事;第四,以聚焦个体和关注现实为导向的个体化叙事。文章基于叙事方式的发展与变化,厘清蒙古族题材电影的演进规律,探寻内在的动因,思考叙事方式与文化建构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而凸显电影文本对文化建构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她经济”视角下解读小妞电影的女性凝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妞电影是好莱坞创造出来的一种电影类型,被中国的电影产业引进之后发展很快,甚至在短短几年之内改变了中国电影观众的性别比例。与传统电影的男性视角不同,小妞电影提供了大量女性凝视的机会,这也是中国流行文化中的一个较新的现象。本研究从"她经济"的视角来分析,揭示出这种女性的凝视是在"剩女"的语境中基于消费力的基础之上而实现的,小妞电影因而体现着浓厚的消费主义,并且延续了传统的性别主义。但在理解这些电影文本的时候,女性观众是被动地受着文化工业的操控,还是有着强大的自主性,这有待进一步的经验研究。  相似文献   

6.
李鹏飞 《求索》2012,(12):194-196
当代数字技术与新媒体技术为叙事艺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并由此形成了新的超文本叙事形态。传统叙事是由角色、情节、结尾构成的封闭式系统,作品单向地由作者流向读者。而超文本叙事是由作品、作者、读者、媒体构成的开放式系统。在作者层面,作者身兼编程者、管理者、叙述者的多重身份,负责建构系统规则,与读者共同设定话题与语境,在话题与语境中完成情节设定与角色建构,引导读者阅读、阐释或共同完成作品。在阅读层面,读者享受着前所未有的阅读乐趣,传统叙事中的由作者前定的"情节"转向为由读者主导的"进程",读者的行动推动叙事进程,读者的选择最终导致意义的产生,结局成为个人化的呈现。  相似文献   

7.
倪万 《求索》2007,(10):192-193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于当代世界文化艺术,特别是电影艺术的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的本土化问题以及中国后现代电影创作的本土化问题是绝对不可能也不会避免的。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的后现代电影兴起并获得发展,陆续出现了冯小刚的“平民化”电影、王家卫的后现代电影、周星驰的“无厘头”电影、王朔小说改编的调侃电影以及其他的后现代影片。本文通过自我的文化体认、游戏的叙事方式、怀旧的武侠情结三个方面的分析,解读中国后现代电影创作的本土化特征。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典戏剧文本中存在的大量神幻性故事情节具有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叙事功能。主观性功能表现在作者借此缓解情节之"奇"与"真"之间的矛盾,同时表达作者的主观理想愿望;客观性功能则在于为文本营造出一种虚实互见的意境化审美氛围。中国古典戏剧神幻叙事源于传统文化中的灵魂崇拜等观念。对此叙事现象的文本和文化解读,开启了管窥中国古典戏曲民族文化特质与品格的一个特定视角,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感知和体认中国古典戏剧独特的美学风貌和魅力。  相似文献   

9.
少数民族电影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在塑造国家形象方面作用明显。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我国少数民族电影艺术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具体表现为文化自觉意识的觉醒、顺应社会变革趋势以及转向纪实美学风格等,这一系列变化也反映出新时期社会变革下国家形象的多面性特征。从叙事、主题、审美三个维度来解读新时期少数民族电影所展现的国家形象,从而探索全球化背景下如何优化少数民族电影创作以提高民族文化传播能力及国家形象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10.
以新媒体为载体的网络文化给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不小的影响,构建新媒体环境下的校园文化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新媒体具有海量性、共享性、虚拟性和动态性等特点。当前阶段构建校园文化面临多元文化冲击、学生沉湎于网络、"信息沟-知识沟"出现、学校道德教育功能弱化等问题。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应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通过加强软硬件建设、信息素养教育、内容创新和引导学生参与等途径积极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1.
当今,每个人都生活在网络环境中,滋养了以网络谣言为代表的一系列"新谣言"的产生。与传统谣言相比,"新谣言"具有危害大、传播广、易滋生等特性,为当今新媒体时代下的网络舆情环境带来了巨大威胁。该文以"四新"为主旨,即从新谣言、新媒体、新功能、新思路四个方面进行阐述,透视新谣言产生的本质原因及具有的特征,分析新媒体作为载体为新谣言的演变带来的新影响,以唯物主义辩证法思想剖析新谣言所具有的新功能,进而提出应对新谣言的一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电影不只是意识形态生产机器,也是欲望生产机器。作为当代最有影响力的感官文化生产方式,电影通过视听刺激来引发观众生物意义上的感官反应。这种被米莲姆·汉森称为“生物学硬接线”的感官反应可以打破语言和文化的障碍,使以欲望询唤为核心的感官刺激模式电影得以具有全球普适性,同时使叙事异化为欲望生产的工具。中国叙事传统强调叙事与伦理传统的密切关联性,强调对感官欲望满足的抑制、净化和升华,为电影叙事超越畸形的欲望询唤模式提供了可能。当代中国电影需要借助中国叙事传统对抗这种欲望生产的叙事逻辑和机制,克服叙事的异化,将个体询唤为道德主体而非欲望主体,回归电影的中国性。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种影响深远而广泛的传播媒介和艺术门类,电影的发展在相当程度上揭示了女性在现实社会中所遭受的性别歧视与粗暴对待。本文通过对一系列女性题材电影的综合分析,试图解析在与"男性"电影文本相对立的女性叙事中,曾被主流电影模式普遍"英雄化"、"神圣化"的动作设计与暴力场面是如何完成性别与内涵上的深刻转换的,并探讨此种叙事方式的文化意义与负面效果。  相似文献   

14.
赵新  李焕芹 《前沿》2014,(9):133-134
新媒体时代下数字技术不断发展,催生了众多的新媒体形式,传统的意识形态被颠覆。在新媒体的强烈冲击下,传统民族文化如何传承、怎样传播,都是我们要思考的现实问题。本文对近年来的热点网络事件进行剖析,简要阐述新媒体背景下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探讨如何以新媒体为载体来传承民族文化精髓。  相似文献   

15.
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新媒体因其自身的特性对民族文化的传播扩散带来了诸多影响,包括传媒渠道增加、传媒主体增加、传媒范围扩大等,在此影响基础上,新媒体语境下的民族文化传播形成了正负两方面的扩散效应。扬长避短、因势利导是新媒体管理的基本原则,新媒体语境下民族文化扩散效应的应对也要遵循此原则来进行。  相似文献   

16.
张烁  虞振威 《理论月刊》2007,(2):125-128
《历代刑法志》是研究重要古代法律的重要文本,其叙事传递出古人对法律规则控制的基本想法。本文通过对刑法志的叙事特征等方面的细致解剖,认为这种法律叙事史是专制性语境的产物。对它的研究应该成为传统法律文化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7.
东亚反性侵电影是一种电影类型,以韩国电影《熔炉》为典范,形成了倾向于受害者的伦理立场、善恶分明的人物、悲剧性结局、煽情风格等成规,将现实主义美学与类型叙事结合在一起。《嘉年华》沿用又创新了反性侵电影的叙事成规。东亚反性侵电影结合本土现实议题、挑战或部分沿用传统性别观念,将反性侵议题与民主化等问题相结合,使电影成为文化公共性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90年代的日常生活叙事思潮是社会思潮从终极理想世界向世俗社会下移和文化话语权转移的审美反映。它具有个人化的写作立场和对日常生活叙事空间进一步恢复的题材取向特征。在文本上,它具有自传性、卑琐性和客观化特征。  相似文献   

19.
吴俪蓉 《传承》2009,(8):104-105
在信息全球化及全球化语境的背景之下,电影的多重特性决定了它在具有民族性的同时,也必须具有世界性。作为电影界热点人物的张艺谋将"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完美结合开拓了一条国产电影走向国际化的成功之路,他的电影成了中国电影的品牌。  相似文献   

20.
新媒体是思想文化交融和意识形态冲突的全新场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性和价值性在新媒体虚拟时空中并未被遮蔽,相反却突显了建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要关注新媒体境遇下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掌握传播规律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理机制,整合传统媒介和新媒体资源,强化话语监控和制度规范,营造积极健康而又合理有序的虚拟话语空间,巩固新媒体境遇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