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好生活应该既包括好的个人生活,也包括好的公共生活。发起关于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好生活的讨论,并不是想要为个人生活制定出一个统一的标准或模式,而是为了呼吁人们关注当前社会公共生活的危机。当前公共生活危机的深层根源在于公共事务不透明、公众的知情权得不到保障。它最深刻的影响在于培养出一种政治冷漠、过度迷恋个人生活的自恋人格。  相似文献   

2.
批判知识分子的变迁——兼与陶东风教授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家的边缘意识意味着一种责任和自我担当意识,边缘是一种态度,而非位置,不是"为边缘而边缘"。在现代化转型的时代大背景下,批判主体逐渐由人文知识分子转向社科知识分子,批判的知识资源亦正在经历"文史哲淡隐,社会科学凸显"的结构性变迁。此外,在知识大众化与网络传播时代,人人都可能是批判知识分子,而在这一过程中,通识教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立足于实践,去理解世界和人,确保了生活世界对人的现实性和人对世界的现实性,并实现了生活世界的多功能统一。而哈贝马斯给社会进步开出的药方、公式是交往理性、以语言为媒介的商谈理论,相对于马克思全面现实的生活世界,他的生活世界只能概括为“语言乌托邦”。  相似文献   

4.
生活世界是人的劳动创造的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劳动与人的需要的矛盾运动构成了不同时代人类生活世界的主要矛盾。当今时代人类生活世界的主要矛盾,具体表现为日常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对立以及人类生活意义的迷失,这种矛盾说到底是由商品经济时代劳动和需要的双重异化造成的。伴随知识经济时代人类劳动方式的改变、需要层次的提升,当代人类生活世界的主要矛盾将得以解决。  相似文献   

5.
人类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自我生成之域。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生活世界理论立足于实践活动并改变着世界,从而是关于人解放的理论。从人类生活于其中的价值形态世界、权利形态世界和历史形态世界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理论和观点解读人类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就在总体上确立了生活世界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的重要位置,使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生活世界理论得以展现。该理论是一种具有全局性视野的理论体系,体现了一种总体性思维的方法论意义,具有批判不合理现实的维度,是统一于价值批判、权利批判和历史批判的总体性批判。  相似文献   

6.
7.
王淑霞 《求索》2008,(8):97-99
“生活世界”是哈贝马斯交往理性定义的交往世界。生活世界是现实的交往主体、交往主体的交往活动和交往的“理想话语环境”三者的统一和互动。生活世界需要规范化和有序化,即需要管理,管理贯穿于全部生活世界。和谐管理是生活世界中人际交往的协调模式。根据交往理性,和谐管理既是一种语言使用的规范化,又是一种交往关系的柔性协调。  相似文献   

8.
张炼红 《传承》2012,(1):58-60
唯有充分感知和体贴理解到民众生活世界的常与变,才能切实发挥中国人民久经磨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更从容地扬弃整合古今中外的文化精神与情感资源,并于普通人的日常实践中有所积发、突破与创造,共同召唤并迎来中华文明的再崛起。  相似文献   

9.
胡宜安 《求索》2011,(9):127-129
发展危机的实质就是生活世界危机,反思发展,发展哲学必须以生活世界为视角,立足于人与世界的关系,为发展建立普遍性根基。生活世界是“化外在世界为生活之所”和“将生活普遍化为世界”的内在统一,生活世界本质上是和谐世界,蕴涵着和谐理性。发展哲学通过建立和谐合理性、和谐方法论及多元价值论来完成对发展的新建构。  相似文献   

10.
生活世界是现代西方哲学尤其是现象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哲学概念,西方哲学界在现代性的压制下,反思了以往僵化的思维,整体进入了“生活世界”的理论境遇。马克思则站在实践的基点上以改变世界为生活世界观的目的,阐明了一条与西方“生活世界”理论异质的道路。  相似文献   

11.
温旭 《理论月刊》2020,(11):27-36
当人类进入数字时代,数字化交往原则超越了个体的自身领域,进入社会交往的各个方面,成为指导社会交往的存在方式和运行步调的主要逻辑。数字系统以工具理性入侵并主导数字生活世界的交往理性,导致数字交往主体遭受数字生活世界的殖民化困境,具体为:在数字文化方面,阶级表象的数字齐一化;在数字秩序方面,数字交往主体的数据殖民化;在数字个性方面,数字交往主体的数字异化。为了走出这种困境,就需要构建数字交往理性的技术系统,建立一种以数字交往行为为核心的数字生活世界合理化。  相似文献   

12.
吴宁  许慧 《理论月刊》2015,(3):48-53
哈贝马斯将生活世界作为交往行为的预设文化背景和信念储存库.他认为构成现代社会的系统-生活世界的二元架构已经失衡,经济和行政系统侵入并破坏了生活世界的结构,导致生活世界的殖民化.实现生活世界的合理化要以价值理性取代工具理性、平衡系统与生活世界的关系、提高个人交往资质.他将生活世界放置在交往行为的视域中加以考察,为我们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交往异化现象和解决现代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持,对我国培育生活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青年历史教育苍白是全民历史教育缺位的表现,青年淡漠历史是对历史政治化的抗拒。传统价值观的不断解构、重构影响了学生的价值取向,他们解构有余,对历史等人文价值关怀不足。以"现代"观念重塑历史精神是青年历史教育的至要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为教育的适当超前发展辩护──兼与徐宝林、常宗虎二位先生商榷复旦大学吴新文近年来教育问题成了国人关注的一个焦点,大力发展教育成了大多数人的共同呼声。但也有人对此持不同意见.徐宝林的《对教育发展期望值不能过高》(载本刊1995年第3期)和常宗虎的《教育发...  相似文献   

15.
人与动物的区别,最终表现为实践的自由及其生成的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也就是说,是自由自觉的劳动使人脱离了动物界成为能够审美的人,审美的人越来越离开动物界,成为真正的人——自由全面发展的人。从这个根本点上来看,马克思与恩格斯在人与动物界定问题上的区别不是本质性的。这种区别并不影响实践美学以实践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所作的美学建构及其体系。  相似文献   

16.
吴坚 《今日浙江》2013,(21):23-25
回报桑梓故里情,同归创业正当时。 金秋十月,以“创业创新闯天下、合心合力强浙江”为主题的第二届世界浙商大会住杭州隆前举行,2000余名海内外浙商代表作家乡的阳光下,共谋发展大计。  相似文献   

17.
教育现象学是受西方现象学影响而发展起来的教育研究新取向,教学现象学强调教育不可脱离人的情感意向、他人意识等因素,从而强调在反思生活体验的基础上通过本质直观把握现象的本质,教育现象学一定程度上为当前过度强调教育的技术化、工具化提供理论上的反思支撑。  相似文献   

18.
哈贝马斯阐述了生活世界的结构、再生产以及理性化等问题。生活世界由文化、社会和个性构成;生活世界的再生产就是文化的更新、社会的整合和个人的社会化;生活世界的理性化是指生活世界的内部分化,这种分化并不是指生活世界的三种因素各自的增减,而是指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各自的界线变得越来越清晰。  相似文献   

19.
《公安研究》2010,(1):78-78
汪怀君在《长白学刊》2009年第4期撰文认为,生活世界是人通过实践活动与创造活动所生成的主体间世界。它作为一种文化传统与背景资源为交往行为提供价值与意义的根据来源,因此,文化价值性是其首要的特征。生活世界因交互主体的建构呈现出交互主体性。  相似文献   

20.
《台声》2011,(5):3-3
这是一句套话。但记忆里没能搜出是套谁的,套的内容是什么。不过,毕竟,经过了生活,实践证明了,已经事实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