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于律师办案,人们注意到的主要是律师在法庭过程中的辩术。辩术的源泉来自于律师对案件的思维.其中主要包括律师对案件的总体印象、对法律关系的看法、代理词中语言技巧上发挥等。然而,这一切邵基于对证据的识别和利用。一、影响正确识别证据的原因。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是办案的原则。能否正确识别证据是律师首先遇到的问题,影响正确识别证据的原因很多,其中有不可忽视的两个因素:一是审判制度本身存在的问题,在目前司法实践中,由于审判制度的改革只在全国个别地区展开,对于辩论式的诉讼方式和作用还未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律师的调查取证与对证据的审查,是律师进行刑事辩护的基础,没有证据支持或者证据不实或违法的辩护,就如水中浮萍经不起任何风浪一样,是经不起法庭辩论的检验的_但是、《律师法》与新《刑诉法》的实施,给律师的调查取证与对证据的审查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拟对这两个问题提一点粗浅的看法,求教于大家。一、律师如何调查取证律师自接受被告人委托后.就应根据案件的事实调查收集有利于被告人的证据。但是在两法实施后,律师如果还是按照老一套的做法,将会遇到许多困难。如有的单位或入怀疑律师参与做伪证,对律师横加指责,甚至陷之以…  相似文献   

3.
一、律师收集证据的法律规定刑事诉讼法是国家的基本法之一,我国刑事诉讼法对侦查、检察、审判人员收集证据的权利做了明确的规定,而律师是否有权收集证据和如何收集证据,却并未作出明确规定.只是在1980年通过的《律师暂行条例》中才明确赋予了律师收集证据的权利,条例规定:“律师参加诉讼活动,有权……向有关单位、个人调查”,这是明确提出律师有权收集证据的最初法律规定.另外,1981年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和司法部《关于律师参加诉讼的几个具体规定的联合通知》和1986年《关于律师参加诉  相似文献   

4.
廖晨莺 《法制与社会》2012,(25):133-134
新刑事诉讼法对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作出了比较详细而明确的规定。那么,在实践中,公诉人应当如何在庭审中开展证据的合法性证明,在面对律师等辩护人的质疑时,应当采取何种对策,是每一个公诉人应当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规定了对非法证据的处理办法。什么是非法证据,出现非法证据后如何发现,非法证据不慎钻入审判程序后如何应对,是在审查起诉环节应当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导致错案发生的不仅仅是非法证据,同时也有瑕疵证据、虚假证据、主要证据矛盾未予排除及证据不足等原因,在审查逮捕这个重要诉讼环节及时审查排除证据中存在的问题,正确把握证明标准,才能更有效地杜绝错案。  相似文献   

7.
律师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五十八条和第六十一条规定,接受当事人的委托,担任民事当事入的诉讼代理人,深入调查取证,维护当事人的合法诉讼主张,是律师确保办案质量,力求优质法律服务的基本功和重要手段,其内涵和方法极为丰富、笔者回顾自身十二年律师实务实践,浅析点滴经验于下。一、律师调查收集证据的必要性1.维护当事人合法诉讼主张所需。在民事诉讼活动中,书证、物证、视听资料、证人证言、当事人的陈述、鉴定结论、勘验笔录等六类证据,是人民法院认定事实的依据。当事人对自己的诉讼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以证实自己的诉讼…  相似文献   

8.
律师在参加刑事诉讼活动中,常常收集到与案件有关的证据材料。如何对待律师收集的刑事证据材料,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着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律师收集的  相似文献   

9.
在刑事诉讼中事实是处理案件的根据,而证明案件事实的则是证据。证据问题是整个诉讼活动围绕的中心,是正确处理案件的基础。律师作为刑事被告人的辩护人在忠实于事实和法律的基础上参加诉讼,提出有利于被告人的材料意见,而这一任务完成的关键之一在于律师对证据应用的好坏。本文拟就律师在诉讼活动中的证据应用及相关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一、律师应用证据的特点辩护是从控诉中派生出来的对抗性职能,它是从对被告人的有利方面提出证明被告人无罪、罪轻或者从轻、减轻或免除刑事责任的材料和意见,维护被告人的合法权益,协助法院作出正…  相似文献   

10.
我国刑事证据开示制度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列平 《法治研究》2008,(12):66-68
随着中国刑事诉讼改革的逐步推进,以及《律师法》对律师阅卷权的修订等相关法律制度的改进.建立中国的刑事证据开示制度已经提上议事日程,有必要借鉴国外的经验和结合本国的实际.构建我国的刑事诉讼证据开示制度。  相似文献   

11.
贪污是当今社会的一大公害,是腐败现象的主要表现之一。贪污案是现阶段反腐倡廉,严厉打击经济领域里的犯罪分子比较突出的案子。律师如何在贪污案中很好地维护被告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国家法律的正确实施,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我近几年承办了几件贪污案,取得7较好的辩护效果。我认为在贪污案辩护过程中要十分注重证据的运用。一、必须深入吃透案情,认真调查收集有利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证据律师受理贪污辩护案件后,必须深入吃透案情,认真调查收集有利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证据。调查收集证据,首先应从认真阅卷入手,通过阅卷…  相似文献   

12.
孙凡 《中国律师》2015,(3):67-68
律师帮助被告人"排除非法证据"维护其合法权益的辩护行为,在实践中难以奏效。一般律师都放弃这种辩护,只寄希望于办案人自我否定的证据辩护方式,即使提出了"排除非法证据"申请也只是尊重被告人的意愿而已。如何充分利用法律赋予的辩护权利,在"排除非法证据"方面尽到刑辩律师的职责,仍然是个有探讨价值的问题。一、法定"排除非法证据"程序并未要求被告人及其辩护人承担举证责任(一)我国法律规定,刑事案件的举证责任在公诉机关。  相似文献   

13.
(一) 在外国证据学说上,有一种证据分类方法是将证据分为“原始证据和传闻证据”。所谓原始证据,是指与待证事实具有原始关系的证据,由判决法院直接调查所得。这种证据的证明力强,足以独立证明犯罪事实。与之相对应者,即为传闻证据,是指由间接传闻而来的证据。这种证据不足独立证明待证事实,故其证明力较差。传闻证据有广狭二义。  相似文献   

14.
刑事诉讼中被追诉人及其家属证据知悉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证据知悉权是被追诉人及其家属知情权的核心内容。我国刑事诉讼中阅卷制度的权利主体是辩护律师,学界对辩护律师阅卷权问题给予了较多研究,而对被追诉人及其家属证据知悉权问题则关注不够。核心问题有三个:一是无律师帮助的被追诉人证据知悉权的实现问题。二是有律师帮助的被追诉人的证据知悉权问题,即辩护律师能否将阅卷取得的证据材料披露给被追诉人。三是被追诉人家属的证据知悉权问题,即律师能否将阅卷、会见和调查取证所获得的证据材料向被追诉人家属披露。这三个问题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具有争议性,实有从法理上予以探讨的必要。应当在证据知悉权与相关权益进行权衡的基础上,制定解决问题的若干规则。  相似文献   

15.
我从1992年10月任专职律师以来,积极开展刑辩业另。截至1996年6月底,累计办理刑辩案95件,其中辩护意见被法院采纳或部分采纳的,占案件总数的82.1%。辩护效果总的来看是较好的,在办案实践中也有不少体会。本文就证据审查,谈点想法,求教于大家。一、证据审查是刑辩的基础律师担任辩护人参与刑事诉讼,其责任是根据事实和法律,提出证明被告人无罪、罪轻或者减轻、免除刑事责任的材料和意见,以维护被告人的合法权益。律师办理刑辩案件,能够提出有价值的辩护观点固然重要;而辩护观点的成立与否,则离不开证据材料的支持。辩护观点,…  相似文献   

16.
律师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可能接触的证据包括侦查机关已经收集的证据和侦查机关未收集而仍由当事人掌握的证据。在现有法律框架下和司法现状中,律师是不可能毁灭这些证据的。辩护人毁灭证据罪,是某些人基于对律师的不信任而臆想出来的罪名。  相似文献   

17.
面对视听资料这样的实物证据,发现问题后如何说服审查起诉人员、审判人员采纳观点,极其考验律师思维的宽度,同时考验律师利用其他工具性资源辅助办案的能力是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说服办案人如同律师一样反复去看、去听视听资料中的细节。  相似文献   

18.
我国民事审判方式的改革使举证原则已由法院职权主义逐步向当事人主义转变,从各地法院审理民事案件的情况来看,基本上都是由当事人或其所委托的律师自行收集证据,这必然导致律师代理业务中调查取证的工作量大为增加,如果举证不能或举证不充分,则可能导致败诉的结果,由此就对律师取证的效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见,如何提高律师取证的效力,或者说,如何完善保全证据的法律途径,已经是摆在律师界、公证界的一个共同课题。从司法实践来看,在律师取证中引入公证机制,倡导办理保全证据公证,是提高律师取证效力从而确保在诉讼活动中更…  相似文献   

19.
我国民事审判方式的改革使举证原则已由法院职权主义逐步向当事人主义转变,从各地法院审理民事案件的情况来看,基本上都是由当事人或其所委托的律师自行收集证据,这必然导致律师代理业务中调查取证的工作量大为增加,如果举证不能或举证不充分,则可能导致败诉的结果,由此就对律师取证的效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见,如何提高律师取证的效力,或者说,如何完善保全证据的法律途径,已经是摆在律师界、公证界的一个共同课题。  相似文献   

20.
在司法实践中,对案件事实的确认,必须依赖于确实、充分的证据。但证据充分或证据充分性的含义究竟是什么,以及如何把握判定证据充分性的思考方法,则是我国证据理论和司法实践中一个认识不一、众说纷纭的问题。本文试从逻辑学的视角提供一种看法。关于证据的“充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