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工作服务是少年司法社会支持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其在实现少年司法各项功能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帮助少年司法人员科学、规范地适用法律;实现涉嫌犯罪的未成年人有效教育矫正;化解因犯罪而失衡的社会关系等。社会工作者在以上少年司法功能实现过程中,主要角色是直接服务者、资源链接者和政策倡导者等。社会工作者主要的服务内容包括三大类八小类,三大类服务分别是预防类、维权类和矫正类,以上服务的开展,为我国少年司法科学化、规范化、人性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
刘冰雍  冉冰洁 《法制博览》2023,(24):112-114
法院的“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是司法体制改革中的关键之举,以司法人员分类管理为切入点,有助于推动法官逐步实现职业化发展。目前我国各级法院的人员分类管理处于攻坚阶段,划分为法官、审判辅助人员、司法行政人员三类,在管理上存在着政策笼统、操作多元、司法系统内外部门联动性差、司法内部成员心理落差大、审判辅助人员力量不足、考核标准不一等诸多问题。本文旨在通过研究和论述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制度的相关内容,以探索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使得司法体制与审判工作机制不断完善,遂初步提出了一些构想,希望对司法改革有所启示:第一,建立科学、明确的人员分类考评机制;第二,进一步明确法院人员的职责权限;第三,完善分类人员的职业保障机制;第四,做好非职务序列法官的人员分流工作。深入研究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制度,可以实现法院精细化管理,在现实的司法环境下为实现法官专业化、职业化提供重要途径,推进司法体制改革,进而提升法院的公信力,进一步树立法院良好的形象。  相似文献   

3.
青少年犯罪问题一直以来都广受社会各界的关注,对其进行有效治理以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是司法系统和社会工作系统共同的责任。通过对我国少年司法社会工作发展过程中制度层面的建设和实务层面的拓展进行梳理,发现当前我国社会工作参与到青少年犯罪问题治理的实践呈现出"以制度为中心"的特征,造成了服务提供的碎片化,并进一步阻碍了青少年犯罪问题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实现多元主体的合作共治,充分发挥社会工作在青少年犯罪问题治理过程中的专业作用,要求构建"以罪错青少年为中心"的一体化的少年司法社会工作服务体系。同时,需要注重少年司法配套工作体系的完善、少年司法社会工作服务能力的提升以及少年司法"两条龙"合作机制的建立。  相似文献   

4.
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体现了人民对司法的要求,从检察实践研究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对于推动检察权高质量行使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从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和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出发,对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检察实践开展研究,主要运用了实证研究方法,从四个部分对宽严相济政策的检察实践开展了论证,分别是问题的提出、羁押问题存在的原因、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存在的实施问题和政策实施的完善建议。宽严相济司法政策的核心在于把握“宽严度”,检察机关作为政策实施者,应提高政治站位,加强政策把握,深刻把握政策含义,强调监督与指导相结合,动态调整相关机制,准确把握政策“宽严度”。  相似文献   

5.
李乔 《法制博览》2015,(1):82+81
司法民主化是我国依法治国的重要构成和实现国家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在深化司法改革的进程中,进一步加强了对司法的民主化建设。但由于对司法民主化的误解,出现了长期将司法民主化与司法大众化等同的理论误区,并将司法民主化与司法职业化对立起来,引发了法学界和司法界对于司法民主化与司法职业化的激烈争论,这种认识上的偏差将会对中国的司法改革产生严重误导,所以我们有必要将与司法民主化有关的理论与争议问题厘清,进一步深入理解我国在司法民主化进程中所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6.
社会工作介入少年司法制度之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少年司法制度的改革与完善离不开专业社会力量的参与和介入,而社会工作专业尤其是司法社会工作的快速发展为其介入少年司法制度提供了可能。然而在司法实践中人们对社会工作专业介入少年司法过程的必要性尚未形成清晰的认识。对此问题的讨论,必须从宏观上关注三个问题:一、少年司法的指导理念;二、少年司法的法律依据;三、少年司法制度构建的社会条件。然后再观察社会工作的专业属性是否与之契合并是否能够服务于中国少年司法制度的完善。同时社会工作介入少年司法的具体领域也需要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围绕性被害为研究重点,我们建议从法律和公民社会二个层面建立广泛的司法机制来拓展被害人司法的含义,并制定健全的评价与对比方法。被害与司法模式包括以下三个要素:司法机制,被害情境以及被害人司法需求。司法领域需要新的方式对司法回应进行阐述和对比。我们应以传统和创新司法机制的概念取代报应和恢复性司法,并在赔偿、补偿、恢复等关键术语上达成共识。此外,应将性被害问题置于更广阔的情境或参照域中,通过关注性被害的不同情境,可以建立更系统、可靠的被害与司法实证基础。最后,在司法领域需要比"满意"或"治疗效果"等更清晰的标准来衡量被害人的司法体验。引入被害人司法需求(或利益)的概念可为评估和对比传统与创新司法机制以及理解被害人的司法预期提供新的前景与视角。  相似文献   

8.
对青少年犯罪实施从宽处理,是我国一项重要刑事司法制度。它对于青少年罪犯的改造、青少年罪犯的回归社会以及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要意义。在司法实践中贯彻宽严相济司法政策,必须改变重刑观念,完善刑事和解制度,在侦查、检察、审判、羁押阶段建立相应的从宽机制,以利于对青少年罪犯的权益保护,提高青少年犯罪人的改造效果。  相似文献   

9.
正义是司法的灵魂。恢复性司法在处理少年犯罪实践中的尝试,为我国应对严峻的少年犯罪开辟了新的思路,但对恢复性司法存在的误读,也引起了人们对恢复性少年刑事司法正当性的质疑。恢复性司法与传统报应性司法对正义有着不同的理解,但恢复性少年刑事司法所体现的兼顾多方利益的实体正义与多方参与的程序正义,对落实“双保护”原则及构建和谐社会所具有的独特作用,让我们相信构建具有中罔特色的恢复性少年刑事司法制度之必要。  相似文献   

10.
我国少年司法制度非刑罚处置的前瞻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少年司法的非刑罚化,符合世界的潮流,也与我国有关的方针和政策相吻合。非刑罚化由于其人道化、社会化、轻缓化的特点,理应在少年司法工作中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