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中国人不怕大灾大难,怕的是忘乎所以。面对洪灾、朝鲜战争,中国人都能团结起来对抗。但是,中国人就怕忘乎所以。比如说国防现代化是必要的,但是否美国人有什么,我们就要有什么?苏联垮掉的原因之一就是与美国搞军备竞赛。如果中国被美国拖进一场军备竞赛,那结果是什么?  相似文献   

2.
方园 《侨园》2003,(1):35
百年来,中国人到美国多是为了“淘金”,许多人辛苦挣钱舍不得花,或寄给中国亲人,或回国发展。虽然现在中国已开始富裕,但按平均收入和物价水平来说,在美国挣钱到中国花更为合算。然而奇怪的是,现在去美国的许多中国人,却是带来大把钞票花到美国。在美国西海岸最大的航空港洛杉矾机场,往返中关间的飞机最为繁忙。一批接一批的旅游团到美后,不担心别的,担心吃不好、玩不好,怕手里有钱买不到合适的东西。他们出手大方,令美国人另眼相看。  相似文献   

3.
文郁 《瞭望》1999,(25)
草怕严霜霜怕日──人活世上,也总有一种东西要怕的,旧时,小孩子哭闹,母骇之曰:麻胡子来了!这麻胡子是小孩子怕的;祥林嫂怕死了之后到阎王爷那里着小鬼锯成两半分给两个丈天,所以战战兢兢到土地庙捐门槛;孙悟空连天宫都敢闹,却怕唐僧念紧箍咒;孔夫子那么大学问,不信“怪、力、乱、神”,也说君子有三怕:伯天命,怕大人,怕圣人之言不过,我们国人中的一部分更推崇的,好像是“什么都不怕”那位把人只偶尔流露出“忧天”情绪,就被自古及今的人们一以贯之地嘲笑了两千多年。如果把“什么都不怕”理解为是不怕困难的“大无畏精神…  相似文献   

4.
去过欧美日等国家的中国人回国后,经常反馈回来一个信息:在外国,在公共场合里,我们中国人讲话的声音特别大而刺耳,这种现象与在西方经常表现出非常安静的公共场合,形成了很显明的对照. 这就引出一个问题,特别需要解答:为什么偏偏是我们中国人在公共场合里讲话的声音大得刺耳呢?是我们中国人的耳朵功能不全吗?显然不是.我们并不要那么大的声音才听得清.但不知道为什么,大家都喜欢这样大的声音.习惯后面,其实是有原因的.但是,这个原因究竟是什么,长期以来却是百思不得其解.直到有一天,我读完了美国大教育家杜威先生的《我们怎样思维》才恍然大悟.  相似文献   

5.
岩萍 《侨园》2012,(1):31-32
近日,美国移民局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投资移民美国的移民中,中国人占了3/4,共有2969名中国公民申请了投资移民的EB-5签证,其中934人获批。通过在美国投资的方式获取美国公民权的中国公民越来越多。其实不仅是在美国,中国的移民潮,在全世界都是一浪高过一浪。投资移民成主流有数据显示,2010年,近6.8万在中国出生的人成为了美国的合法永久  相似文献   

6.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走进菜市场,人们突然开始踌躇起来:吃牛肉,怕有疯牛病;吃蔬菜,怕农药残留超标;吃猪肉,怕瘦肉精怕注水;在饮食结构中占有很大比重的鸡鸭等禽制品,一夜之间又被禽流感闹得风声鹤唳,令人闻之色变。据说近日来水产品销量大增,但水产品也有激素和污染……我们究竟该吃些什么呢,吃什么才真正放心呢?一时还真有些无所适从。  相似文献   

7.
陆璐 《侨园》2004,(3):12-13
海外发生什么突发涉及海外中国人的事件,中国政府就会提醒当地的中国人,一旦危害生命或财产安全,请及时与中国驻当地使馆联系,以便得到中国使领馆的救助。这说明中国的领事保护正在不断加强。我驻外使领馆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领事保护工作,深深地得到了海外中国人的拥护,海外的中国人已不再是“海外孤儿”。  相似文献   

8.
<正>应该怎么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只能以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为背景才能去回答。中国人的心灵世界中究竟有什么?这只能以西方文明为参照系才能去回答。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是谁?这只能以人类历史发展的前途命运为指向才能去回答。这是一个大得吓人的题目,够学者们研究几百年的。但是,有一点今天就可以点明:中国人的突出优势在于无与伦比的学习能力。中国人乐于、也善于学习其他民族文明中  相似文献   

9.
孙钧 《侨园》2002,(6):20-21
前一段时间我与老伴去美国看望了分别多年的儿子,亲眼看到他在美国学习、生活、工作的状况,认识了美国人民的生活,可以说是实现了我们心中多年的夙愿。但是,在去美国之前,我们的心情也是很矛盾的,既怕由于远渡重洋过于劳累,体力不支,又怕在美饮食不适,难以愉快地生活,当然,也怕增加孩子的经济负担和分散他的精力。在美国我和老伴愉快地生活了几个月,为了记忆不忘,于是我将在美国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美国人的纳税意识在美国,人们所交纳的税种是比较多的,比如,你的工资收入无论多少,都要交税,即使是领取失业保险,也要按税率交纳一定的所得税。假若你年薪为5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1919年7月14日在《湘江评论》创刊宣言中写道:世界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什么力量最强?民众联合力量最强。什么不要怕?天不要怕,鬼不要怕,死人不要怕,军阀不要怕,资本家不要怕。(《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卷,第42页)毛泽东19...  相似文献   

11.
一名负有领导责任的共产党员干部,手里掌握着一定的权力,从一品大员到七品芝麻官,有什么害怕的事没有? 有!有“三怕”:“一怕党,二怕群众,三怕民主党派”。这话不是我说的,它出自当代中  相似文献   

12.
乔及 《侨园》2003,(4):10-12
“日本怕福清,台湾怕平潭,美国怕长乐”,怕什么?怕他们偷渡。偷渡活动屡打屡出,禁而不止。而福建无疑是偷渡活动的重灾区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同志说过:“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然而,不知从何时起,在一贯认真的共产党中,偏偏出了一些不那么“认真”的人。譬如,他们有了错误,不是实事求是地查找原因,深刻自省,而是左遮右拦,百般文饰。象前一阵子,有过“初级阶段是个筐,什么都往里边装”的说法。而最近,有些人又把“思想政治工作”拿了出来:群众对党风、官风不正意见大,原  相似文献   

14.
正"勤""灵""快""富"的中国人非洲人对中国人的印象可以概括为四个字:"勤""灵""快"和"富"。勤劳,是非洲人对中国人最基本的印象。确实,到非洲打拼的中国人,没几个懒的,为了赚钱,中国人什么苦都能吃。这在中国人看起来最简单不过的事情,对非洲人来说就是弄不懂。他们对中国人苦行僧式的工作态度实在无法理解,不知道中国人的快乐在哪里。只要是周末和节假日,当地人休息雷打不动,黑人商店关门了,白人商店关门了,印巴人的商店  相似文献   

15.
看题目不免使人诧异,厕所哪还值得宣传?从来没听说美国的公厕比中国漂亮,还要从公厕论双文明,岂不离谱?一个人头等大事是“吃喝”,求温饱,求生存。那么,“拉撒”就成了人的末等大事了。中国人对吃是很“讲究”的,对“拉撒”却很“将就”;而美国人对“进口”很“将就”,对  相似文献   

16.
风险投资在发达国家已经成为一种成熟的投资方式。曾经有人画过这样一幅漫画 ,在美国硅谷大街两旁的树上 ,到处都蹲着风险投资家 ,只要有谁喊一声 :“我有项目 !”就会立刻有人从树上跳下来给他投资。虽然只是一幅漫画 ,但它却十分生动地描绘了美国风险投资业的发达。有人甚至断言 ,硅谷的成功 ,离不开美国社会发达的风险投资业。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风险投资在美国获得成功 ,自然也会引起我们中国人的兴趣 ,我们要了解什么是风险投资 ,风险投资在中国能否获得成功。所谓风险投资 ,指的是资金投向潜在着较大的失败危险 ,一般投向高新技术开…  相似文献   

17.
顽症     
方成 《民主》1998,(11)
病种太多了。有的病是世界性的,像癌症那样,谁患了也不容易治好。也有的病不同,有的人不大怕,有的人怕。据说西方许多人怕感冒,不容易治,还会有性命之危。可中国人是不大怕的,当常见病,能很快治好,很少治不好的。又说非洲人不怕肝炎,连许多运动员是肝炎患者,照常运动,他们不在乎。可中国人很怕,患了赶紧送进医院,治不好还可能转肝癌。这都是听说的。我国还有些说是病,也像,也不像;说不像,可也像。讲排场,恐怕外国也  相似文献   

18.
沉舟侧畔 《各界》2014,(7):61-63
陈霸先这个人特别.说他特别,因为做皇帝的江南人不多见,著名者更不多,一个孙权,另一个就是陈霸先.南北朝时代及之前,江南人不是中国人.当然,此中国非彼中国,也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而指中原,指华夏.不是中国人,那是什么人?蛮人,野兽.“中原冠带呼江东之人皆为貉子,若狐貉类云.” 吴、越、溪、俚泛称南蛮.  相似文献   

19.
如意 《侨园》2014,(4):35-35
记得3年前我去美国打工时,曾在美国呆了4年的小叔告诉我:美国虽然是一个很开放的国家,但美国人有很多忌讳,你到了美国一定要留心美国人的那些“毛病”,以免无端招惹是非.听了小叔的话当时我心想,美国人有什么了不起,臭毛病还不少呢.但后来的事实证明小叔的提醒还是非常对的.  相似文献   

20.
来稿摘登     
思想贫穷也不是社会主义华北油田采油一厂牛宝贵:什么是思想贫穷?就是遇事少有自己的思想。贫穷到极至时,由少有思想到没有思想。而一个没有思想的人,很难想象他会有什么作为,更不会有什么创新之举。一个人如此,一个团队,一个企业,一个民族,又何尝不是这样。思想贫穷的表现形式之一是思想僵化。思想一僵化,条条框框就多起来了,随风倒的现象就多起来了,不从实际出发的本本主义也就严重起来了。思想贫穷的原因,一是思想懒惰,不愿思,不愿想,遇事不愿问个“为什么”,心甘情愿做别人的思想附庸;二是怕风险,不敢闯别人没有闯过的思想“禁区”,不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