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提"民生",党的十八大进一步奏响改善"民生"的时代最强音,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质的集中体现和根本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深入人心即实现其大众化的根本途径和重要载体。"民生"是马克思主义最直接最现实最深切的理论关注和实践关注,如何真正彻底解决民生问题,实现"人的复归"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思想的特质所在,更是马克思主义获得无产阶级认同、信仰的要义所在。总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民生视角是马克思主义题中应有之义,这既为历史所证明,亦为现实所需要。  相似文献   

2.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新时代我党坚持人民主体性地位的重要体现。它使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模式由传统单向度传递向双向互动转变,也催生了意识形态在价值、理念和符号层面的结构性分化。只有在更加突出"人民性"这一本质特征的基础之上,才能增强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才能深刻领悟意识形态演变和发展的规律,进而才能使新时代的主流意识形态调整成为一种主动、审慎而又可控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公安文化,是公安传统文化、现实文化和公安行业文化相交融的产物。要构建优秀的公安文化,就必须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公安文化建设的实践。做到:1 正确处理历史与现实的辩证关系;2 正确处理宏观与微观的辩证关系;3 正确处理民警个体与公安队伍群体的辩证关系;4 正确处理硬件与软件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4.
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包含"现代化"、"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等核心概念,这些概念揭示了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践进程所内蕴的发展本质和特殊主义本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对于现实治理实践的作用逻辑可从如下三个方面来把握:从价值论视角来看,它为现实的治理实践提供了充足的动力、助推了治理活动的价值实现;从实践论视角来看,它表现出改善现实治理效果的热切意愿,具有强烈的实践导向性;从认识论视角来看,它体现了实践与认识之间的辩证关系,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逻辑的确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切实加强实践创新、树立正确的思维方式、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功能。  相似文献   

5.
网络的发展对我国的经济、政治、军事、科技、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网络传播的开放性和多元化使网络空间多种思潮和"主义"相互激荡,主流意识形态面临被边缘化的危险。这要求我们实现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理论在网络空间的拓展研究,把握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增强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的防御能力。意识形态话语权一般由话语主体、话语内容、话语载体、话语效果等四要素构成。网络空间中意识形态话语权生成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执政的权威性、理论的真理性、价值取向的人本性、表达形式的有效性、多元思潮的借鉴性,等等。加强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从推进主体维度看,党要牢牢掌握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领导权;从夯实基础维度看,要夯实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根基,确保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现实性与科学性;从方法与策略维度看,要创新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表达方式与传播方式。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江苏、新疆、广西三省(区)的调查信息显示,当前我国社会文化的"多"呈现以下特点:影响当今中国社会的文化观念或文化结构多样多元;文化的主流形态多样多元;文化感受与文化评价在在悖论中呈现为多元多样;文化认同与文化选择的影响因子的多元多样;文化多元多变中的稳定因素结构多元."一"的特点表现为:中国社会伦理型文化的性征没有根本改变;"前示型文化"或"前示型社会"的特质没有根本改变;"五四"以来主流文化的三大基本结构没有根本改变;马克思主义在文化心理和文化意识中地位尤其是文化主导地位"变"了,但意识形态的作用得到一定肯定;传统文化仍得到高度认同;文化时尚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但并不是深刻和持久的因素.  相似文献   

7.
在建设和谐社会和辛亥革命100周年的双重际遇下,我们重新探究孙中山民生史观得以形成的三个维度:理论渊源、理论自觉和哲学基础,认真考量它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接合,从而祛除历史的遮蔽和"否定"的迂回;这从源头上梳理的三个方面,有利于破除对民生史观进行定性研究的错觉和标签化的处理,具有特别的理论建设性和现实关照性双重意蕴。  相似文献   

8.
意识形态描绘与论证社会成员的共同愿景,建构与影响社会成员的政治认同感,影响着政治体系的正常运行。在当今文化多元化格局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能为当代中国政治提供合法性支持、情感型归属与主体性确证,是当代中国政治认同的本原性基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在多元文化冲突、西方文化入侵和文化话语权疲软下的三维危机呈现,是当代中国政治认同弱化的现实诱因。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基,焕发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活力,创新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传播,是推进当代中国政治认同的重要进路。  相似文献   

9.
网络政治文化是网络政治行为产生的内在动力和价值支撑,网络政治行为往往直接映射到现实的政治实践中,并对政治认同产生深刻影响。政治认同是政治认同主体对政治体系进行政治认知和政治行为支持的过程,是个人、社会、国家在主导政治文化的引导下相互合作、协调发展的一种政治实践活动,是政治合法性的基础。网络政治文化的多元化、碎片性、不稳定性等特性对政治认同主体、客体产生了分化、挑战与解构。网络政治文化视阈下政治认同的建构主要从培育理性的政治认同主体、构建适应型政治认同客体以及规范自治型网络媒介三个维度协同推进。  相似文献   

10.
新媒体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正遭遇到主流意识形态整合和认同的双重危局。新媒体以其速度快、交互性、超文本的多媒体协同传播形式可能成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载体动力,也会带来主流意识形态的遮蔽,解构执政党主流意识形态合法性的根基。从理念和实践层面加快顶层设计,善待新媒体,善管新媒体,优化新媒体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路径、内容和载体,提升媒体治理能力,探求新媒体语境下中国共产党实现文化领导权的应对策略,以此夯实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的思想舆论根基,进而实现文化领导权。  相似文献   

11.
意识形态作为抽象的理论体系,必须通过感性传播才便于广大民众理解和认同。视觉文化日益成为当前文化传播形态发展的主导动因,主流意识形态借助形式多样的感性形象展开,既能充分满足人们的视觉需要而易于被理解接受,又能积极调动人们的感受体验而产生情感共鸣,还能有效融入感性日常生活而得到广泛认同。从凭借感性形象、调动感性体验和融入感性生活三个角度,揭示出主流意识形态何以实现感性传播的内在机理,有利于推进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的落地生根和广泛认同。  相似文献   

12.
改善民生需要通过将其法制化,社会保障法肩负着与民之生活关系密切的保障任务。亟须探求“民生”在人类发展中的地位、民生与社会保障法的法哲学基础、民生与社会保障法的辩证关系等问题,分析既受民生引领和制约,又对民生具有独特价值的社会保障法。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准则与内核呈现,对意识形态安全发挥着重要功能,它彰显了主流意识形态自身的理解力和实践价值、增强了执政党的执政合法性共识、承担着统领多元文化和抵御不良思潮的重任。完善主流意识形态价值的话语表达,处理好一元与多元的关系,增强主体价值认同,抵御各种不良思潮的冲击,是当前意识形态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在强化公众认同的实践路径上,要注重对理论的深刻阐释和加大宣传力度,为此,应注重传统文化精髓与马克思主义的耦合和创新,占领和巩固意识形态的主阵地,关注公众利益诉求,用生活话语讲好中国故事、牢牢把握意识形态舆论话语权。  相似文献   

14.
"微时代"信息传播呈现主体的大众化与平等性、信息的碎片化与简明性、参与的共享性与及时性的新特点,这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工作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在面对诸多挑战的情况下,主流意识形态的构建要依托"微"平台,推动理论创新与现实结合;利用"微"平台,抵御西方意识形态的侵蚀;借助"微"平台,改进意识形态的宣传方式。  相似文献   

15.
"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作为教育理念和政策提出后,近些来年在实践中存在四个方面的误区:即把社会实践教学理解成为一种不要理论灌输的教学;一种可以脱离文化孤军独进的政治思想教学;一种急功近利的教学;一种无约束的自由教育。因此,要在这几个方面实现根本性的转变:确定实践与理论在教学上的辩证关系,保持稳定的文化框架和清晰的文化路向,摆脱急功近利思想,以保证"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的合理性、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利益机制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和基础,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在动力.以改善民生为利益机制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关注民生需求,努力解决群众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巩固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认同的物质基础;必须把改善民生的实际行动同宣传马克思主义有机结合,才能促使民众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价值认同.  相似文献   

17.
利益机制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和基础,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在动力。以改善民生为利益机制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关注民生需求,努力解决群众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巩固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认同的物质基础;必须把改善民生的实际行动同宣传马克思主义有机结合,才能促使民众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价值认同。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新的社会阶层群体在为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作出重要贡献的同时,其经济活动自主化、价值观念多元化与政治参与复杂化特征,也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带来了一些挑战。当前坚持以人为本、兼容并包与分层分类的实践原则,不断加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队伍建设,优化话语宣传手段与健全话语保障机制,是增进新的社会阶层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认同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19.
中国民众认不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要看涉及千家万户的民生问题是否能够得到切实保障和改善。一个明显的事实是,为了有效地推动民生事业的健康发展,有必要严格界定民生的基本内容。民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民生包括了所有的同民生直接或间接有关的事情。广义上的民生概念几乎可以延伸到经济、社会、政治、文化以及生活等任一领域,  相似文献   

20.
作为抽象的理论体系,意识形态必须通过感性传播才便于广大民众理解和认同。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主流意识形态的感性传播,不断创新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方式和传播手段,极大增强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但与时代发展需要和社会民众需求相比,当前主流意识形态在传播内容、话语和方式上还存在滞后不适、悬置在上和传统单调等现实困境,亟待由传统过于政治化、抽象化、刻板化的理性传播进一步转化为生活化、通俗化、生动化的感性传播,从而进一步提高传播效度和增进社会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