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民主社会主义是一种改良的资本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有着本质区别。中国如果选择民主社会主义,必然导致否定四项基本原则,全盘西化,走向资本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有原则上的区别,中国只能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决不能选择民主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2.
徐崇温 《理论视野》2010,(5):9-14,19
本文考察了国际金融危机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冲击,当代资本主义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时表现出来的特征,以及危机后资本主义的走向。在此基础上指出,在推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由低潮谷底走向振兴的发展前景中,我们的责任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让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认识到社会主义确实比资本主义好。  相似文献   

3.
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21世纪社会主义丛书"问世了."21世纪社会主义丛书"是由靳辉明、周新城、顾海良三位教授主编的国家"九五"重点图书.它包括六本书:《社会主义历史、理论与现实》、《世纪中国》、《苏联东欧国家的演变及其历史教训》、《越南、古巴社会主义现状与前景》、《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及其历史走向》、《当代国外社会主义流派》.这是一套系统研究社会主义历史、现状并展望未来的理论专著.丛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总体上对20世纪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进行回顾和总结,研究和分析了社会主义在各个时期的历史进程,尤其是社会主义在理论上的发展和创新;全方位地研究和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各种矛盾及其历史演化,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历史走向;论述了中国、越南、古巴等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革新)开放的历程,预测了21世纪的前景;冷峻地分析了苏联东欧国家演变的历史过程,总结了其历史教训;系统地研究和阐发了当代国外颇具影响的社会主义流派,分析了其中的积极因素.  相似文献   

4.
孟学华 《学理论》2009,(10):137-138
从鸦片战争经洋务运动到甲午战争;从甲午战争经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从辛亥革命到新文化运动。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中国人开始把学习的目光转向俄国,开始抛弃西方资本主义,向往和接受社会主义,最终找到了一条走向独立富强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5.
当代世界客观存在的"两种图景"和"两种裂变",即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的相对繁荣和全球资本主义的困境、世界社会主义面临重大挫折以及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在全球化加速进程中迎接挑战的改革和开创的新局面;世界资本主义内部出现的深刻的价值裂痕、世界社会主义内部两种理论与运动的分道扬镳。"两种图景"和"两种裂变"所揭示的不是西方自由主义者所认定的历史终结,而是世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博弈历史尤其是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的崭新一页,是对面向21世纪的社会主义在全球化加速进程中的使命提出了新的要求。"两种图景"和"两种裂变"展示了当代资本主义的强势地位和社会主义环境的深刻巨变,也展示了资本主义世界历史体系的长期性、矛盾性和社会主义发展历程的曲折性、光明性。  相似文献   

6.
从历史大尺度着眼,马克思共产主义理论是在对资本主义剖析基础上的预见式社会主义,苏联、前期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是经济政治文化落后条件下的模式化社会主义,中国改革、苏联东欧剧变从正反两面证实:全球现代化过程中的原则型社会主义是当代社会主义的唯一方向和前途。预见式社会主义、模式化社会主义、原则型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三种历史形态。  相似文献   

7.
刘越 《学理论》2023,(1):75-80
二战后尤其是冷战结束以来,新自由主义思潮引发了生产集中趋势的退化,使得全球生产网络和金融化相统一的孪生关系逐渐演化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枚“硬币”的“一体两面”。二者的对立统一,已成为全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主要矛盾。这一矛盾的上升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充分利用商品、货币和资本形式的必然结果,而二者相统一的实现是以全球范围内技术变革、劳动组织变迁以及从全球到地方的社会空间范围内生产网络吸纳小生产方式为路径的。进一步地,这一现实矛盾的运动引发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危机和蜕变,给出了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主导的社会形态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可能。  相似文献   

8.
中国社会主义改革是对时代条件发生重大变化的回应.从宏观上看:新型科技革命对两种社会制度关系的调整酿就了改革背景,中国社会主义者需重新判断超越资本主义的条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对社会主义既定路线的修正形成改革路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需重新选择经济体制;当代资本主义矛盾对人类生态环境的挑战推演出改革趋势,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将重新审定发展模式.随着改革深入至文化层面,社会主义实践将从中国特色转变为一般共识,马克思主义理论将从原创形态转变为现代形态.  相似文献   

9.
一、政治学与科学社会主义是对象和性质都不相同的两门科学政治学与科学社会主义这两门科学同现实生活联系很密切。科学社会主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的指导思想,是指引全世界走向社会主义的科学。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是研究改变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科学。但政治学与科学社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这对建立在工业文明基础之上的冤家,历经百余年的冲突与对抗,至今仍胜负未分。就最终结局而言,仍然会像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宣布的那样,“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但就现实而言,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仍将长时间在同一个空间内并存。为了长时期地与资本主义竞争并最终代替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就必须进行革命性的改革,而这种改革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一、改革开放不仅是中国人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主义体制创新的客观要求。中国为什么要进行改革?早在改革之前的197…  相似文献   

11.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优越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学习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相互关系的论述廖中洲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划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界限,认清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优逆性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和什么是资本主义界限的问题,早已为马克...  相似文献   

12.
我们应该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放在当今的国际大背景下来认识,不断提高学习邓小平同志这一理论并用以指导自己思想和工作的自觉性。我们搞的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如果离开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就会走向济本主义。中国如果走向资本主义是个什么结局呢?不但发展不起来,富强不起来,而且连国家和民族的独立也保不住,势必变成帝国主义的附庸,变成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附庸,没有什么独立自主权。这一点,小平同志早就讲清楚了。有些人老是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们搞市场经济好啊,…  相似文献   

13.
党中央一再指出:改革、开放、搞活,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路线的两个基本点之一。这就是说,我们的改革是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的。要把我们的改革胜利地推向前进,必须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观点和僵化的观点。从资产阶级自由化的观点来看改革,认为要搞改革就得抛弃社会主义,搞“全盘西化”,这是我们坚决反对的。用僵化的观点来看改革,怀疑改革是搞资本主义,这也是完全错误的。我们的改革究竟是社会主义性质的,还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回答是肯定的,改革是社会主义性质的,而不是资本主义性质  相似文献   

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这条道路的特征是: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在总结传统社会主义包括苏联社会主义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其探索过程是一个不断认识与资本主义关系问题的过程,其最终目标是走向共产主义.  相似文献   

15.
张惟英 《团结》2002,(3):46-47
1959年,社会民主党内曾发生过一场著名的讨论。中心议题是“社会主义是不是由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过去社会民主党人曾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矛盾运动的规律将导致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但是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悲剧,尤其是希特勒法西斯的统治后,他们认为历史规律是靠不住的,希特勒在一夜之间就摧毁了社会民主党以前取得的所有民主成就;同样,资本主义的崩溃也是不能指望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社会的崩溃并没有使任何一个问题得到社会主义意义上的解决。  相似文献   

16.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严书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究竟是什么关系,可以说是众说纷坛。国外有些舆论认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最接近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共产党的政权加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等等。更有甚者认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7.
关于暴力革命与和平过渡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可能以传统意义上的暴力革命的形式进入社会主义;和平过渡是马克思主义暴力革命规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8.
宣讲这个专题,应着重讲清下面几个问题: 一、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在旧中国,许多仁人志士搞“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等,还有的向西方学习以挽救中国,但都没有使中国走向光明,也没有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这是历史的事实。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建设30多年的历史经验证明,中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作为自己的道路是完全正确的。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没有改变这一趋势,只是加速了这一趋势;苏联的解体、东欧的剧变不可能否定这一趋势,它只是表明了一种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曲折性;信息社会的来临也决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的永世长存,相反,它为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准备了更为坚实的技术基础,不仅如此,信息社会走向更高级的智能社会的发展趋势,印证着共产主义必然实现的真理性.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人类历史发展整体分析的视野中,在对资本主义生产生活方式内蕴风险进行深刻批判和反思的基础上,奠定了他们历史观的基本框架。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核心要义,科学评判自身所处历史方位并进行正确的战略规划,是革命胜利后各社会主义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在资本主义全球扩张所塑造的风险时代,应对和化解自身发展风险的根本出路。中国的改革,正是在恢复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前提下,在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的风险进行重新评估的基础上,作出的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不断深化改革,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不断探索、不断发展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