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社会不公并不是处于转型期的社会主义国家独有的现象,西方发达国家同样也面临着不少与社会公正有关的难题。尽管社会主义国家在转型过程中出现的社会不公现象,无论是在实质上还是在形式上,都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但从西方的经验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共产党宣言》抨击了资本主义的社会不公现象,剖析了造成资本主义社会不公的根源,提出了实现社会公平的目标,设计了实现社会公平的路径,含有丰富的关于社会公平的思想。这些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科学把握社会主义社会公平的实质和内涵,积极探索保障社会主义社会公平的有效路径,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公平公正是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教育公平作为社会公平公正的起点,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并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动力和保障。当前,教育资源分配不公、教育发展不均衡和教育机会不公等问题比较突出,对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为此,我们必须强化教育公平理念,深入分析教育不公产生发展的原因,积极探究从根本上化解教育不公问题的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4.
伴随着官员不雅视频和照片、"房字辈"非正常房产、公款奢侈消费等腐败事实连续被网曝,在互联网上出现了部分仇"官"心态的情绪宣泄式围观现象,折射了干群矛盾的加剧。引发宣泄式网络围观官员腐败丑闻现象的直接原因是干群利益矛盾激化,化解这一现象的根本途径是消除干群之间合法性利益不公,即避免官员合法化谋求特殊利益的可能。只有消除了干群之间合法性利益不公,才能彻底消除民众对官员的不满情绪,才能使社会民众把追求公平的主要打击目标从官员群体上慢慢移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才能更加和谐和美丽。  相似文献   

5.
社会公平是通过社会角色的公平合理分配使每一个社会成员得其所得,而中国特色社会治理是一个多元利益主体之间协商持续互动的过程。当今中国社会治理中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社会不公问题:居民收入分配规则不公、教育权利和机会不公、社会保障等权利和规则的不公。我们要通过树立发展成果全民共享理念、构建合理的分配调节机制、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和完善维护人民权益机制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治理的核心诉求——社会公平。  相似文献   

6.
王磊 《团结》2005,(2):22-23
目前,教育不公的现象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是如何从法律上来认识和解决这一问题,还很少有人进行探讨,本人认为从法律的角度来观察这一点可能更有利于解决这一问题。教育不公的现象主要指的是农村和城市,以及重点中学和非重点中学,好班和差班,其实还有很多问题都是涉及到教育不公的问题,诸如,打工者子弟学校和城市居民学校,土博士和洋博士,列入211工程的重点大学和非211工程的大学,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和一般教师,学校重点培养的老师、院系重点培养的教师,在校女研究生的结婚和生育的问题,硕士和博士的社会需求等等。说到底,这…  相似文献   

7.
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收入差距拉大、分配秩序混乱、权力寻租等社会不公现象并非市场化改革的后果,而是市场分割、权力市场化和行政性垄断等反竞争行为催生的结果,是竞争秩序缺失的表现。由于没有建立起正常的市场秩序,机会公平作为竞争的初始条件遭到破坏,社会财富分配不能完全体现绩效原则。仅仅用转移支付和二次分配的办法解决此类问题仅能治标,只有构建适应中国市场转型特点的竞争秩序,才能从根本上治理社会不公。  相似文献   

8.
目前社会存在着不公正增长、不公正代价、不公正通吃、不公正参与、不公正保护、不公正竞争、不公正分配、不公正保障等现象。造成诸多不公正的原因在于维护社会公正的制度保障乏力。要抵制社会不公,必须维护制度主体的博弈地位,保障参与公正;强化制度实施的激励功能,保障竞争公正;强化分配制度的系统建构,保障分配公正;强化制度的监督约束效力,保障监督公正。关键之处在于社会的"再组织化"——让弱势群体具有平等的博弈地位和基本的博弈能力。  相似文献   

9.
当前中国地方政府信任危机包括负面特征信任危机、不当行为信任危机和制度不公信任危机三类。宏观上,政府信任危机与社会信任水平整体下降、政府公共产品供给绩效与公众期望存在较大反差、制度倾斜与不公正现象大量存在等社会背景密切相关。防止和治理地方政府信任危机必须着眼宏观标本兼治,重在治本。  相似文献   

10.
公平的关键是社会权益平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小萌 《理论探讨》2005,3(6):102-103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日益扩大,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要解决收入差距过大问题,关心弱势群体,不是丢掉效率优先,要求公平分配,而应寻找造成问题的根本性原因:社会不公、权益不平等。应加大改革的力度和进度,从源头上治理社会权益不平等,实现社会公平。  相似文献   

11.
教育不公追问政策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二十多年的教育资源扩张,教育不公导致社会不公已成为当前引起人民群众不满的重要 话题。专家认为,我国目前已经进入教育政策的调整期。 城市里的择校热,地区间的高考 移民,农村学校入不敷出,示范学校 设施豪华……在我国广大城乡之间, 争夺优质教育资源的博弈随处可见, 学生和家长在其中扮演的只是无辜和 无奈的角色。而造成这一切的根源只 有一个:教育不公。值得关注的是, 教育不公导致新的社会不公,成为建 设和谐社会的隐患。  相似文献   

12.
司法公正,是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然而司法实践中由于司法不公正现象的大量存在,与我们要达到的“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相悖,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司法不公正产生的原因及铲除司法不公正的相应对策等加以研究。一、司法不公正的危害性公正是司法的核心,公正是审判工作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公正是国家实现法治的内在必然要求。只有实行法治才能保持社会的安宁与稳定,才能使人们的行为规则而有序,也才能使公民的自由得到最大限度的实现和满足。当法律规则受到普遍的遵守,违反这些规则将导致惩罚、行为无效以及国家给予…  相似文献   

13.
金高品 《团结》2006,(4):43-44
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的不公是目前中国最大的社会问题之一。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一方面投入严重不足,城乡教育差距巨大;另一方面,有限教育经费的使用,片面向城市、重点学校集中,出现盲目攀比的不良倾向,造成巨大的学校差距。这一制度是导致炽烈择校热、高昂择校费的主要原因,从而造成了严重的教育不公,凝固、扩大了社会业已存在的阶层差距,带来了极大的社会负面影响。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强调政府的责任。政府是提供教育公共产品、实现教育公平的“第一责任人”。在当下构建服务型政府已成为我国公共行政改革和政府机构改革重要取向的…  相似文献   

14.
现阶段我国收入分配的公平性判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行收入分配制度适应了当前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的要求,其公平性不容置疑.当前我国微观和宏观领域的收入分配事实总体上是公平合理的,但却存在着平均主义、非法非正常暴富、收入差距过大等三大不公现象.我们应该针对这些现象存在的原因,积极探讨各种具体对策来加以克服,以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公平分配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目前中国社会贫富差距加大、基尼系数升高,收入分配改革已经成为广泛关注的焦点。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屡经推迟,具体实施细节难以出台。学界关于收入分配改革存在着"误区",国外收入分配有一些改革实践举措,我国收入分配改革根本在于解决因制度原因和权利限制造成的收入不均、机会不公现象,因此,应重构顶层配套制度,建立优化收入分配的长效机制,发挥财税政策在国家整体改革中的重要作用,选择合适的财税工具,破解体制内的收入分配难题。  相似文献   

16.
信息分化与公民网络政治参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信息技术的进步和信息资源的大量积聚使我国逐步跨入了信息化时代,但是受环境和条件的限制,出现了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在不同社会成员之间配置上的分化,导致了人们实际社会地位和社会权利上的差异,加剧了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社会不公的程度.信息分化现象作为网络社会中的一种社会分化,必然导致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7.
贾冰 《党政论坛》2010,(9):29-30
近年来中国网络舆情空前活跃。人们通过网站、论坛、博客、QQ、MSN等空间积极参与对政治时局、政府管理、社会民生等热点问题的讨论,利用网络虚拟性、隐蔽性、扩散性、渗透性和互动性等特点,畅所欲言,对贪污腐败、道德沦丧、社会不公等现象群起而攻之。网上群体性事件随之出现并迅速增加,其对现实社会的影响力甚至超过了电视、广播、报刊等传统媒体,引起政府部门的重视。  相似文献   

18.
城市化推进过程中出现了大量征用土地的现象,许多失地农民因得不到合理的货币补偿和妥善的就业安置而成为新的贫困群体,加剧社会不公并阻碍地区经济发展。针对低保救助和就业扶助在解决辽宁省失地农民生活困难时存在的相关问题,完善辽宁省失地农民社会救助,主要应从构建全方位的生活保障制度和实行一体化的就业保障制度这两大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9.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中国社会民众的住房痛苦却日益严重,这体现出对住房公平性的呼唤。住房公积金制度是中国城镇居民住房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目前中国很多城市的住房公积金制度在覆盖面、存贷关系、缴存额度上存在明显的社会不公。试图在公平视角下对这一现象做出分析,并尝试提出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王芳  毛渲 《理论导刊》2021,(3):91-97
从表面看,环境正义问题表现为环境弱势群体权益与风险的失衡,是特殊群体特殊诉求的呈现。但究其根本,在特殊主体的背后却存在普遍的社会正义诉求。普遍性与特殊性在经济发展的平衡性与环境分配不公、权力结构的层级性与环境制度不公、表达渠道的通畅性与环境参与不公、信息资源的对称性与环境认知不公、身份地位的平等性与环境承认不公等之间形成了多维张力。环境正义的实现,需要在张力的平衡中寻找多元进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