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他做他所做的事,然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自然境界。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他可以  相似文献   

2.
孔力 《侨园》2012,(12):56-58
今年102岁的罗明榜老人,是河南省"将军县"新县唯一健在的百岁老红军。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经历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的第一架飞机——"列宁号"的诞生过程,他带领战士解救过红四方面军的首长,他曾在战斗中"牺牲",他参加了两过雪山三过草地的万里长征,他随西路军喋血西征路。他先后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他5次受重伤,九死一生。1951年,他因病离休,如今在河南新县安享晚年。  相似文献   

3.
他生于法国,父亲是一个裁缝,家里很穷。但他却疯狂地喜欢上了舞蹈,他想成为一名舞蹈家。他家里的条件,根本没有钱供他上舞蹈学校学习,所以父母就不让他学习舞蹈,想让他学一门将来可以  相似文献   

4.
马珮 《民主》2005,(5):38-39
父亲生于1885年,1970年正值他支持过的“五四”运动51周年的日子里去世的,他去世的时候我们都没有在他身边,不是在外地工作就是在“五七”干校,待通知我们回来时他已经走了,没有能够见到他最后一面,看到的是他的遗体。他虽说享年85岁,但他实际只工作到73岁,因为1958年后他就病休了。73岁中  相似文献   

5.
埃内斯托·切·格瓦拉(1928.6-1967.10)牺牲40多年来,虽死犹生,每当他的生辰、忌日,古巴、拉美地区、世界各国都会掀起悼念、缅怀格瓦拉的热潮.他头戴贝雷帽、身穿T恤衫、双眼深邃凝视远方的伟大形象的照片、画像、塑像到处可见;歌颂他的唱片、宣传他英勇事迹的论著、描述他传奇式人生经历的各种版本的传记成为畅销品.他是当今世界最靓丽的明珠.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评价他是"真正的英雄"、"真正的共产主义战士".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说他是"我们的榜样"、"他没有死,他跟我们在一起,他在我们身心里".是的,格瓦拉没有死,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人格魅力,精神世界,反倒愈加高大.  相似文献   

6.
邓伟志 《民主》2015,(3):50
<正>长期以来,我们喜欢用"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来形容歌声给人留下的感觉。而波兰音乐家肖邦的琴声,快两百年了,还在世界各地回荡。何以如此?是因为他琴外有音。他琴外的第一音是他的老师爱尔斯涅向他发出的,要求他的琴声做到"为了人民,通过人民"。这就促使肖邦乐于参加农民的丰收节,一听到农民的演唱他就会兴奋得着迷。肖邦琴外的第二音是他的朋友、波兰诗人维特维茨基在信中对他说的,要他记住:  相似文献   

7.
修春 《侨园》2012,(11):56
古今中外的文学史上,都有一些"自讨苦吃"的作家,他们这些反常的行为背后却蕴藏着其良苦的用心,很值得我们现代人深思。法国作家莫泊桑一生在短篇小说上很有建树,被称为"短篇小说之王"。一次,他在构思一部作品时,有一个细节要细腻地描写人被踢以后的感觉,可他没有这方面的切身体验,怎么也写不出来,于是他决定感受一下。他来到街上,东张西望打量过往行人,希望有什么人能踢他一下。他思来想去,认为找乞丐最合适。就在这时,有个衣裳褴褛的要饭人朝他走来。他眼睛一亮,快步迎上去,把自己的意图说了出来。乞丐听说要他踢人,十分惊讶,说什么也不肯。莫泊桑见他踌躇,以为他舍不得花力气,就慷慨地说:"我  相似文献   

8.
他有强烈的自学成才的目标追求,他有强烈的自主创新的目标追求,他有强烈的自我超越的目标追求。他就是矿工出身的首席技师韩振富。  相似文献   

9.
杜晶 《侨园》2013,(7):35-35
<正>他在念高中时是班级里的"万人烦",老师上课他顶嘴,同学们上自习他捣蛋,他曾无数次被"找家长",无数次被叫去教导处……他就是被惯坏了的"纨绔子弟",这是当时大多数同学对康于科霏的印象。可如今,他却判若两人,不再是当初那个调皮不懂事的"死康于"了,独自一个人在韩国留学的他,不禁让老师同学们刮目相看。2011年10月4日,康于科霏独自一人经中介去了他向往已久的韩国。他在人生地不熟、语言又不是很通的情况下租了一间房安定下来。不久,康于就加入了隶属于韩国高  相似文献   

10.
话说那次狐狸凭着谎言巧脱虎口,在百兽面前大大威风了一把,羊啊,兔啊,甚至小狼都对他崇拜万分,碰见他就送秋波,想套他的话,但这狐狸是何等精明,他牢  相似文献   

11.
徐敏 《民主》2005,(4):38-40
我父亲一生,归纳起来,做了两方面工作:一是出版工作,一是统战工作。他为新文化出版工作,做了二十多年;为党的统战工作和“民进”工作,做了近三十年。他对工作极端负责,对同志极端热忱。韬奋先生说:“他忠于《生活》而生活(忠于《生活》周刊、忠于生活书店)。”赵朴老说:“他忠于人民大众生活,为忠于民族的生存而拼搏,……艰难险阻、百折于回,锻炼了他的斗志和胆略,……他是卓越的新文化出版家,他是民主的鼓手,时代的木铎,……”他认  相似文献   

12.
纳兰秋 《各界》2010,(10):53-55
他很丑,可是他很有才。 他很狂,可是他很有才。 他十试不第,可是他很有才。 他是唐朝最后一位大才子,大诗人。他是一个铁骨铮铮的男人,他从来不掩饰自己说真话的欲望,他的直言犯谏只有同时代的魏征可以与之媲美。  相似文献   

13.
李秋生 《民主》2004,(10):43-43
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近年来成为举国关注的新闻人物。“心比较狠,手段比较铁”,这是他的自画像,也是人们对他的直观印象。狠到何种程度?他的母校中央财大请他讲课,没想到他讲课一回去便组织人马审计母校。因为学校的问题“不幸”被他知道了。铁到什么份上?请看一份审计清单:原国  相似文献   

14.
徐有光 《团结》2002,(5):47-48
在民革河南省第十届一次全委会上,毛增华当选为主任委员。在其履任新职之际,笔者对他进行了专访。 毛增华是河南省著名的电力专家。他在电力系统的声望,不是因为他写过几本专著和数十篇优秀论文,而是长达40余年的电力建设实践。有人对他评价道:“他不是个理论家,而是个实干家;也许他称不上学者,但他却是位智者。”  相似文献   

15.
何诚斌 《侨园》2012,(3):51
二伯和大陆亲人通信时,他说旅居外国而不敢说在台湾,直到1988年,他才把他家台北的地址告诉了我们.从此,他逢年过节就汇钱过来,大伯多少,我父亲多少,姑姑们多少,一一交待清楚.后来这边的侄子们部参加了工作,他就不再寄钱了.而侄子们无不盼望他多寄些钱,甚至写信诉苦,房子太小,结婚没钱.可二伯回信却一字不提经济援助.  相似文献   

16.
孙燕 《民主》2005,(4):42-43
云南省宣威市人民法院法官胡光佳2002年自建的房屋2003年遭遇拆迁,因评估价格及拆迁程序等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他将宣威市政府告上法庭。单位领导多次找他谈话,政府有关领导也与他协商,要他撤诉,他没有听话。起初判令胡光佳胜诉,之后便是官司“拉锯战”,又有开发公司和其他行政机关介入,胡的“麻烦接踵而来”,最大的“麻烦”是他这一年的考核被定为“不称职”。对他的复核决定认为:“胡作为一名国家机关工作者,应该有较强的  相似文献   

17.
娄岩 《侨园》2016,(4):48-49
正〈五绝偶成〉喧闹离窗远,书香伴榻前。婆娑灯下影,相告又经年。在美的日子里,洁父深感度日如年。首先他不习惯整天围着小孩子转,其次是看不到那些和自己年龄相仿的旧同事们,这些都让他倍感孤独;而缺乏交流,走到哪里都像个废人不得要领,加上语言问题等,都成为他积攒寂寞的理由。总之这形同人偶的生活,他真的一天都不想继续下去。其实他还有个说不出口的原因,就是他越来越看不惯康在他面前总以主人自居的样子。洁父想家了,他和老伴商量过,  相似文献   

18.
《侨园》2016,(9)
正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叫吴明。他是鞍山某重点高中的应届毕业生。高考成绩发布后,他考了400多分,但他高兴不起来。因为命运多舛,在他上初中时他的母亲被给他补课的老师杀害了,这位补课老师是他妈妈的同事,他看上了吴明妈妈,因为她虽然40多岁了,可风韵犹存,年轻漂亮,他向她求婚,被吴明妈妈拒绝,他后来竟然残忍的  相似文献   

19.
周军 《侨园》2014,(11):18-20
在台湾名导侯孝贤眼中,他是"咬住历史不松口的大牛头犬";在熟悉他的大陆学者眼中,他是"文化界的福尔摩斯";而他也这样描述自己:"为了掌握历史细节,我的写作过程就像特务一样,只是目的、动机有所不同。"他,就是台湾知名作家蓝博洲。在台湾,很多人熟悉和喜欢蓝博洲,或许,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侯孝贤导演对他的推崇。他是侯导眼中的"先驱"。早年,他发表在《人间》杂志的《美好的世纪——寻找战士郭琇琮大夫的足迹》和《幌马车之歌》赢得了侯导的这一美誉。  相似文献   

20.
崔鹤同 《侨园》2013,(5):43-43
<正>季羡林曾在德国留学10年,但他"土性难改",不沾染一点洋味。在北大校园里,季羡林经常穿一身洗得发白的卡其布中山装,一双圆口布鞋配着颜色朴素的裤子,出门时提一个50年代生产的人造革旧书包,头戴线织浅褐色瓜皮样小帽。他像一个工友,说话平常,总是面带笑容;他像一个老农,声音低沉,平易近人。他的家谁都可以推门而入,同他谈话,如沐春风,绝不会感到紧张局促。初次和季羡林接触的人,从他身着的中山装,往往会得出他又像一个农民的印象。季羡林也曾多次说过,他是一个农民的儿子,是一个"土包子"。一次,北大一个新生误认为他是老校工,让他代为照看行李,一看就是两个多小时。三天后的开学典礼上,这位学子吃惊地认出台上的副校长、大名鼎鼎的季羡林教授,就是那天帮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