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公共权力腐败行为的经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权力腐败,不仅仅是一个政治或伦理问题,也是一个经济问题。“人类的一切活动都蕴含着效用最大化动机,都可以运用经济分析加以研究和说明”。①在经济学看来,如同市场上其它经济行为一样,政府官员也是理性经济人,他们的权力行为选择也受到效用需求偏好和成本一收益权衡的制约。本文试图用经济学的方法,从利益机制的角度对公共权力腐败现象的形成机理进行分析,并提出以利益均衡来遏制当前公共权力腐败蔓延的思路。一、分析的起点:权力委托一代理关系与政府官员经济人特性公共权力本是社会的公共产品,其成本由公众纳税组成的公共…  相似文献   

2.
腐败本意指生物有机体变质,"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汉书·食货志上》,后来逐渐被应用到社会政治领域中,通常把它定义为公职人员利用公共权力谋取私利的行为。在公共生活中我们发现,虽然腐败主要是以政府官员为主体的,但政府官员腐败并不是腐败的全部,  相似文献   

3.
国外反腐理论点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腐败是一个国际性课题,许多国外学者在这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借鉴他们的理论,无疑将对我国的反腐败斗争产生积极的影响。一、关于腐败产生的根源腐败是公权的滥用。国际反腐败问题学者一般认为腐败产生的前提有三:1.垄断权力。如果官员没有足够的垄断权力,腐败不可能发生。权力垄断程度愈高,腐败发生的几率愈高。2.稀缺资源。这里所说资源包括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如果官员掌握的不是稀缺资源,腐败也不易发生。相反,资源愈稀缺,“腐败市场”愈成为卖方市场。3.自主决定权。自主决定权愈大,腐败发生的空间愈大。如果官员有一定的…  相似文献   

4.
腐败的微观机制:成本——收益决策树模型。“腐败是政府官员为了谋求个人私利而滥用公共权力,”产生腐败的动机很多,有经济利益的因素,也有政治因素和道德因素等。从腐败动机的角度考虑,我们可以将腐败分为两类:行政腐败和政治腐败。行政腐败主要指的是公务员为了个人或其亲属谋取经济利益而滥用自由裁量权的行为;而政治腐败指的是高层政府官员从政治斗争的角度考虑,为谋取个人及相关利益集团的利益而进行的个人或集体腐败行为。对公务员从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入手进行成本收益分析,主要解决的是以追求个人经济利益为目的的行政腐败问题。  相似文献   

5.
何谓秘书?根据《秘书国家职业标准》规定:秘书是从事办公室程序性工作、协助领导处理政务及日常事务并为领导决策及其实施提供服务的人员。其工作具有辅助性、从属性和服务性。由此可见,秘书是“职员”,而不是“官员”。腐败指的是滥用公共权力谋取私人利益的行为。现今社会,不是官员、不掌握国家公共权力的秘书,却频繁发生违法腐败行为,并成为了当下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  相似文献   

6.
杨黎源 《学习论坛》2002,(12):17-19
现代政府官员的腐败问题是社会的热点问题。本文从人的本性、传统文化、社会环境三个方面论述了腐败产生的根源 ,认为对人的本能约束的软化是现代政府官员腐败产生的人性根源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政府官员的负面影响是历史根源 ;道德约束的软化和法制的不健全是现代政府官员腐败的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7.
一、关于腐败现象有无阶级性问题(一)腐败现象没有阶级性。持这种观点的同志认为,腐败现象同剥削阶级和剥削思想没有直接联系,它“是人类政权的一大通病和共象,不存在阶级性”。腐败现象不仅存在于剥削阶级社会,而且在社会主义社会亦很难避免。在人类政治生活的历史上,腐败现象确实首先出现于剥削阶级政权。但是腐败行为同剥削阶级政权并没有内在的必然联系,也不是剥削阶级的思想和意识。如果腐败  相似文献   

8.
从近年来落马的官员来看,“家族腐败”现象已经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有的官员当权,妻儿帮助受贿,形成亲属窝案,最终一家人全部受到法律严惩。然而,与家庭共同受贿相比,当前一些腐败官员往往采取“老子当权子女捞钱”的方式将黑钱洗白。这种通过权力“变现”的敛财方式比用权力直接“兑现”的敛财方式,其犯罪行为更容易掩人耳目,社会影响也更为恶劣。“权力变现”现象面面观现在,贪官大多数不是直接搞一手办事、一手收钱的权钱交易,也不是直接为子女经商提供资金支持,而多数是利用职权授意需要“报恩”的个人或单位,“照顾”子女的公司或者直接…  相似文献   

9.
腐败,不仅是一种政治现象、社会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腐败文化”是腐败现象赖以孳生、存在和蔓延的土壤。一段时间以来,由于“腐败文化”的孳生和蔓延,使反腐败斗争面临着“腐败文化”的严峻挑战。“腐败文化”的主要表现一曰“容忍腐败”。一些人认为,腐败是市场经济中司空见惯的现象,既然实行市场经济,就要容忍腐败的存在;有的人甚至说,计划经济是一部生了锈的机器,要让它运转起来需要润滑剂,腐败就是这种润滑剂,所以不要大惊小怪。有一种现象:有的领导干部敢贪会捞,而且敢通过违纪(至少是违规)的手段,占有更多的社会资源,从而使本地…  相似文献   

10.
《支部生活》2006,(1):22-23
为了遏制“期权腐败”,浙江省委最近出台《浙江省贯彻实施(关于党政领导干部辞职从事经营活动有关问题的意见)的若干规定》,明确提出,领导干部辞职“下海”后,3年内不得到原管辖范围内经商。有关人士认为,官员辞职“下海”,不仅容易造成企业不公平竞争,而且极易诱发“期权腐败”。一些官员在位时通过职权给予企业“方便”,但并不谋求即时回报,而是等到离职后再享受回报。  相似文献   

11.
权力腐败从本质上讲,就是“公权私用”。有效防止权力腐败的关键在于:规范与完善制度机制,合理分置公共职权,严格规范公职行为,限制私权扩张,防止公权流失,真正地还权于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保持其先进性,真正实践“三个代表”,不仅要靠坚定的理想信念武装全体党员,更要靠科学的制度机制保障公权效率。纵观我们防止腐败的实践,导致公权腐败的制度性因素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权力分置上的“集权制”。集权制所带来的是对公共权力的背叛和对民主法治的破坏。在现实的中国,官员所拥有的公共权力越来越被少数人…  相似文献   

12.
何谓“氛围”?《辞海》说:“笼罩着某个特定场合的特殊气氛或情调。”它是群体成员一定生活方式的凝聚,是一定文化风俗习惯的积淀,是群体成员对群体心理的认同,是社会流行的一种普遍风气,是群体成员必须共同遵守的规范及惯例。在腐败泛滥的社会里,也存在着一种“氛围”,那就是“腐败氛围”,即“腐败文化”。掌握权力的官员一走进这个“氛围”,只要稍不注意,就会不知不觉、潜移默化地腐败起来。善于写忏悔书的原广东省揭阳市委常委兼普宁市委书记丁伟斌这样说:“是我自己走着,干部队伍中一些人把我推着,亲人们把我护着,社会上亲近的人把我哄着,使我朝这腐化堕落之路一直走着,而且越走越快,越走越远,最终滑入了不可挽救的万丈深渊!”谁在“推”?谁在“护”?谁在“哄”?腐败官员能清清楚楚地感受到这个“谁”究竟是“谁”,明明白  相似文献   

13.
“非典型腐败”,就是看起来不像是腐败、或不被认为是腐败的腐败。读起来拗口.可现实生活中确有这样一些官员。面对来势强劲的廉政风暴,他们变换招数。其“应对”手段也日渐多样化。有的官员在职时不伸手,但处处留“人情”,离职后四处伸手索回报,美其名曰“换手抠背”;  相似文献   

14.
腐败引发的行政成本及其控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行政成本与腐败有密切关系,腐败引发的行政成本包括政治成本、机会成本、家庭和社会生态成本。腐败引发行政成本的机理包含:政府行政权力行使中缺乏有效制约导致行政成本的非正常化,经济转型诱发行政“寻租”导致行政成本的非常化,政府内部利益化与利益分化导致行政成本的非正常化,政府和公共机构制度化的腐败导致行政成本的非正常化。从遏制腐败入手控制和降低行政成本,必须从政府组织的层面着手,规范各级政府官员的行政行为,从根本上界定公共管理职能,精兵简政,强化预算,依法行政,建立仿企业的高效政府。  相似文献   

15.
权力腐败,自国家产生以来就存在于人类历史发展中,它不仅给广大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祸害,而且也成为历代国家政权衰亡的催化剂。目前,愈演愈烈的权力腐败,已严重困扰着社会政治生活的正常运行。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反对腐败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怎样取得这场政治斗争的胜利,怎样从根本上遏制权力腐败?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试图从源头上对遏制权力腐败的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一、深化改革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是遏制权力腐败的根本途径 党的十五大报告强调,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围绕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个…  相似文献   

16.
文摘集萃     
《党建》2005,(9)
◆谨慎使用“弱势群体”这个概念刘建军在2005年7月25日《学习时报》上撰文指出,“弱势群体”这一概念不仅带来了政治情感上的混乱,也导致了政治判断上的混乱,它放大了现代社会中的差别效应。从政治学和公共管理的角度来看,弱势群体这一概念是不成立的。弱势群体背后隐藏的不是  相似文献   

17.
“仇富”是当今中国一种较普遍的社会心理,一味指责“仇富”是畸形心理显然于事无补。只有从产权制度、改革设计上逐渐消除分配不公和不合法致富行为,这才是疏通“仇富”心理的正途。华远集团总裁任志强说:“社会并不仇恨用个人的辛勤劳动而致富的富,但仇恨用不法手段而致富的富”。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李实提出,富人财富的信息透明化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消解“仇富现象”,它所起的作用犹如政府官员收入和财产公开化可以使得人们更加容易区分“廉政官员”和“腐败官员”。对于这一点,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毛寿龙明言:“中国当前所谓的仇富其实并非真的仇富,而是仇不公”,这是经济体制转轨的必然产物。其深层原因是产权制度的缺陷造成了恶性循环。——编者  相似文献   

18.
一 腐败是掌权者出于私利而滥用权力造成的权力越轨。这种人格化的权力越轨行为固然涉及到道德问题,发展到一定程度也会涉及到法律问题,但其实质是政治问题。这与普通社会成员越出道德和法律的界限谋取私利的越轨行为不同,那是一种纯粹的个人行为。比如一个窃贼偷东西,这不能说是政治问题,因不涉及权力的运用。而一个掌权者利用社会公共权力侵吞占取国家或公民的财产,因事关公共权力的非公正运用,当然属于政治问题。 因此,尽管权力腐败大量地是以经济违法的形式表现出来,却不应仅从经济上分析,还必须从政治上分析其实质、认清其  相似文献   

19.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不坚决惩治腐败,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会受到严重损害,党的执政地位就有丧失的危险,党就有可能走向自我毁灭”,并强调指出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那么,当前在我们党和国家机关中的腐败现象有哪些主要特点?其产生的社会根源是什么?怎样才能从源头上预防和遏制腐败呢?目前,我国正处于政治、经济重大变革时期,制度的“双轨”特征使腐败也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在我国改革前的“国家社会主义”模式里,官员腐败主要形式是挪用或盗窃国家财物、渎职、贪污等以追求个…  相似文献   

20.
腐败问题是现代政府治理的重要命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反腐败工作上通过“抓虎拍蝇”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是,国内现有对反腐案例和经验回顾的文献中,多从非组态的文化视角、经济视角、政治视角研究腐败的成因、机制和路径等,较为缺乏以多重并发条件为基础的腐败路径阐释。因此,基于QCA定性比较分析的多集合组态和在中等案例数的分析优势,本研究通过对经典案例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解决“什么样的官员容易腐败”的理论“画像”,为预警腐败展示新的组态机制路径。结果表明:(1)权力制约不足仍然是官员腐败的重要诱因;(2)官商关系“失控”且权力制约度弱的时候腐败发生的可能性较高;(3)官员的晋升预期低时,官商关系和决策权的共同作用下容易发生腐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