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全国科技体制改革试点城市沈阳,打破科技与金融之间的壁垒,疏通科技信贷流向科技开发领域的渠道,用“大金融”助推大科技,用大科技振兴大工业,加速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 明智的“倾斜” 沈阳拥有“六路科技大军”40万人,科技实力仅次于北京、上海。10年来每年平均有上千项科技成果问世。但由于缺乏技术开发资金,有一半成果不能转化为生产力。 在治理整顿中,沈阳市把“依靠科技、振兴沈  相似文献   

2.
李历 《瞭望》1992,(47)
14年前,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精辟地阐述了“科技是生产力”的观点,道出了科技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性,同时也为中国科技大军指明面向国民经济建设的方向。近十多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在组织科技力量,以更大的规模、更快的速度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源源不断的科技成果,正在转化成现实生产力。十四大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化创造了条件,为科技面向生产和科学技术进步开辟了更广阔的道路。为确保科技与经济、社会的协调,人们在呼唤有关法规尽快出台。  相似文献   

3.
从某种意义上说,资金就是生产力,科技离开金融就不能完成向生产力的转化,企业离开金融就会因“贫血”而死亡。目前国际金融界向中国大量渗透,迫使中国银行界加速金融体制的改革。银行界如不去研究当前面临的金融形势,就有可能面临破产的险境。随着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的转化,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银行信贷的方式,银行界改革需要有慧眼的金融家。我国已有的资金渠道,如财政拨款、贷款、企业自筹等等,由于受体制和机制的制约,能够投入到科技成果转化,特别是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中的资金十分有限,由于缺乏可靠的融资渠道,大批技术水平高、市场前景好的项目,就不能迅速地实现商品化、产业化,科技资源浪费非常严重。目前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足2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在这种背景下,今年5月15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此法已于1996年10月1日正式实施。该法明确指出:“国家金融机构应当在信贷方面支持科技成果转化,逐步增加用于科技成果转化的贷款”。表明信贷在支持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作用。当今中国要实现科技兴国跨世纪的战略,金融部门将起到主力军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这是我国经济发展中一项重要的战略方针。搞好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是实现这一战略方针,使科学技术成果变成现实生产力的关键环节,因而,动员和组织科技界和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将科技成果大面积、大范围地进入广大农村、工厂,进入传统产业之中,切实把科技优势和产业优势结合起来,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最有效途径,也是科技工作在经济建设主战场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5.
傍晚,站在金沙江畔南山坡上举目眺望攀枝花这座太阳城,火红的攀枝花虽渐渐在暮色中隐去,而满山满坡的万家灯火和高炉冲腾的熊熊火光以及二期工地上闪烁的弧光,又把钢城打扮得比白昼更壮美、更辉煌。 此时此刻,我耳边不禁响起攀钢总经理、全国优秀企业家赵忠玉的由衷之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攀钢体会最深。因为攀钢是靠科技起家和发展的,没有科技就没有攀钢的今天。今后攀钢的腾飞仍然要依靠科技进步。”十多年,他们取得了近千项科技成果,获得各种科技发明奖上百项,其中2项还获美国专利。据统计,攀钢改革十年,依靠技术进步创造的效益达4.5亿元。更确切地说,依靠科技,攀钢走出了一条中国开发利  相似文献   

6.
从1985年中共中央决定实施科技体制改革,至今已经整整20年。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但是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科技体制存在着严重的弊病:不利于科学技术面向经济建设,不利于科学技术迅速转化为生产能力,束缚了科技人员的智慧和创造才能的发挥。从这个意义上说,20年科技体制改革正是一场解放第一生产力的广泛而深刻的革命。通过开发类院所企业化转制、公益性院所分类改革、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高校“211工程”的实施等,形成了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星火计划”、“火炬计划”、“973计划”、“863计划”、科教兴国战略、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措施的出台,使科技人员的创造才能有了广阔的施展天地,长期被束缚、被压抑的第一生产力得到了充分的释放。当此20年之际,本刊采访了原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同志、原科技部部长朱丽兰同志、现任科技部部长徐冠华同志。三位科技体制改革的组织者,以亲身经历纵论20年的重大变革。  相似文献   

7.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早在一百多年以前,马克思就明确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邓小平同志在纵观世界经济与科技发展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后科技发展进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1992年初,他在视察南方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我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邓小平同志提出的这一科学论断,是对当代蓬勃发展的科学技术特征的高度概括,是对现代科学技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所起的第一位变革作用的深刻揭示,…  相似文献   

8.
吴太胜 《理论探索》2005,2(5):97-98
面对世界新技术革命浪潮,邓小平在阐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基础上,总结建国几十年来我国科技和生产力发展的实践经验,高瞻远瞩,果断提出:中国必须跟踪世界高科技发展步伐;造就世界一流的科技专家队伍;必须在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为我国科技现代化建设确立了宏伟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9.
面对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面对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剧烈变化。高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推动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推动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为切入点,以推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为着力点,以培养“四有”人才为落脚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贴近高校中心工作,以解放思想、推动科技进步和成果转化作为工作切入点。江总书记指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用先进科技改进和提高国民经济,努力实现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跨越,这是我们党代表中国先…  相似文献   

10.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 已为实践证明、被普遍认同 的道理。但是,目前在我国还存在着一些阻碍这个“第一生产力”发展的因素,在世界科技和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如何充分发挥科技生产力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应有的作用,如何给“第一生产力”以更多的动力,成为世纪之交中国科学家关注的焦点。 在刚刚结束的2000年上海科技论坛上,来自中国内地和台湾、香港地区的46位科学家密切关注的一个主题就是,如何才能提高中国科学技术的原创力。学者们提出,必须跳出学科看科技、跳出科技看科技,充分认识科技进步对于实现可持…  相似文献   

11.
今年以来,重奖有贡献的科技人员在全国各地形成了声势,表明人们对科技人员和科技成果的重视程度增加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但我们又不难发现,相当一部分科技人员研制出成果,以及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的技术,都不是在原来的部门和单位内实现的。为什么科技人员的潜能在本企业内不能充分发挥出来?究其根本,还是一个如何调动企业科技人员积极性的问题。仅从企业领导者的角度来说,我认为,要稳定企业科技人员队伍,调动起科技人员积极性,应当正确地对待和处理以下三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大气候”与小环境的关系。党的十三大以来,党中央把发展科学技术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在民众之中强化了科技意识,树立了科学精神,形成了强大的潜在的物质力量,一个科技兴国的热潮正在蓬勃兴起。但是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  相似文献   

12.
科学院、高等院校、国防科委、中央各部委、各省市自治区的科技队伍,素称“五大方面军”。高等院校这支方面军,仅教育部直属院校的科技力量,就大体和科学院相当,每年都要出大批可应用于经济建设、有推广应用价值的科研成果(去年出科技成果七百七十多项)。这些成果如何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呢? 由高等院校与生产部门建立的“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无疑是解决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同志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一旦应用于生产将会产生巨大的能量,极大地促进经济的发展。江泽民同志说:“振兴经济首先要振兴科技,只有坚定地推进科技进步,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主动。”而人才做为科学技术的载体,是振兴科技的关键。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搞好基础性研究,都必须充分发挥现有科技人才的聪明才智。能否充分发挥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已经成为我们事业成败的关键之一。所以,我们必须树立  相似文献   

14.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科学技术在各领域发挥的作用已明显凸现。面对科技的日新月异,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深入了解技术创新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使思想政治工作在坚持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获取新的思想内容,实现思想教育的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15.
早在1975年,小平同志就指出:“科学技术叫生产力。”《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34页)十三年之后,他又说:马克思讲“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74页)最近,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召开;提出了“九五”计划与2010年发展规划的基本设想,要求把粗放性的经济增长模式转变为集约性的增长模式,并且摆到一个显要的战略位置上加以强调,其中就凸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恩怨,用江泽民同志的话来说,这也叫“科技兴国”。联系到我们企业,能不能跟上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  相似文献   

16.
张殿军 《求知》2000,(1):9-11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市场化、产业化,是科教兴国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科技与经济结合,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有难去求神” 最近几十年,科学技术发展的几个重大特点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一是科技成果高速增长。据专家估计,近30年的科技发现与发明超过了人类以往二千年的总和,仅在空间技术领域中就产生了12000种新产品新工艺,二是科技发明的孕育期越来越短,迅速走向应用,变为新产品;三是新技术新产品的生命周期在缩短,电子技术的更新最为明显;四是工业机器设备的更新周期大大缩短;五是产品的复杂程度在迅速提高。  相似文献   

18.
做好科技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的结合,实现科技工作与经济工作的结合,是深圳抢占制高点,增创新优势的重要课题,也是我们贯彻邓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重大举措。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深圳逐步建立起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为依托的技术开发新体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总结这方面的经验,可以启发我们的思路,更加坚定的走出一条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新路。“接口”在哪里长期以来,科技与经济“两张皮”一直是我国经济发…  相似文献   

19.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我们的方针是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现实生活中,想“依靠”科技的众多企业抱怨没有“面向”自己的技术成果可依可靠;想“面向”的诸多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埋怨自己辛辛苦苦搞出来的成果没有“面向”的对象。“依靠”、“面向”两不满意,究竟谁之过?不妨读读下列两则故事。  相似文献   

20.
试论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思想李英姿邓小平的科技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的科技思想是他长期革命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关于科技的性质、社会功能、科技发展等的系统论述。邓小平同志理论上的一个伟大命题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他在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