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初冬时节,我们来到位于河西区气象南里的老劳模李克勤家,走进温馨宽敞的客厅,午后的阳光洒满小屋,年过古稀的老人依然精神矍铄、神采奕奕。我们的话题自然而轻松地展开,仿佛一见如故的朋友。当我们拿出1962年第5期《支部生活》,将刊有她的封面图片和专题图片递给她看时,老人热泪盈眶地说:“没想到,没想到,没想到党刊还记着我啊!”看到已经发黄的刊物,老人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相似文献   

2.
1988年4月24日,在北京新街口的一座大院,我们敲开了一栋楼的4号门。一位高个子老人迎面走来,他正是我们要访问的原国家农垦部顾问、全国政协常委、我党早期革命活动家高文华同志。老人满脸笑容,将我们让进客厅,又亲自拿来一包香烟,每人递上一支。当他戴上眼镜,看完了介绍信后会心地笑了。饱经风霜的高老,已经精神欠佳。但当他得知我们来自湖南益阳时,便满怀乡情地说:  相似文献   

3.
为筹备建党70周年纪念活动,我专程来到白马湖畔的常德师专宿舍,拜访曾参加过井冈山革命斗争的杜修经同志。在他家客厅,见到了这位年届84岁的革命老人。我说明来意后,他满脸带笑,热情递上烟茶,和我亲切地交谈起来。他高兴地说:“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很不错,刚开过的  相似文献   

4.
2008年岁尾的一天,我按照约定,准时叩响了著名诗人、词作家石祥位于首都西郊北京军区干休所的家门。身材魁梧、精神矍铄的老人热情地把我让进客厅,伴着沁人心脾的茶香,我们的,交谈也开始了……  相似文献   

5.
张兵 《党史纵横》2009,(4):46-47
粤海销烟扬我成,但悲港岛易英徽。国耻家仇今尽雪,只缘华夏已腾飞。 坐在凌青大使的客厅里,读着他在香港回归时书写的铿锵诗句,我向凌青问起了大使生涯中最难忘的事情,这勾起了他出任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时一段难忘的回忆。  相似文献   

6.
“我没有什么惊天动3也的事情值得议的,我的一生是很平凡、平淡的。如果你们非要我诙。点什么的话,我就谈谈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对我的几次批评。巴!”身板硬朗、动作干练的83岁的史怀堂老人,在他寓所朴素的客厅里,得知记者的来意后,用洪亮的声音对我们说。没有一声、客套,更没有半句废话。我们立刻被面前这位可敬的老人豪放豁达的性格和直截了当、开宗明义的谈话所感染。老人大声叫来在另一间屋里的小保姆,让她给我们端来水果,沏好茶,尔后便开始动情地讲述起那并不久远的故事……“这样做,更容易把我们和人民群众隔开……”在伟大…  相似文献   

7.
1980年8月15日上午10点,北京解放军总医院领导和保健办公室负责同志找我谈话,决定派我到邓小平同志身边做专职医疗保健工作,并说次日就把我送过去。听到组织的这个决定,我又惊又喜,同时又感到责任重大,深恐力不从心。领导看透了我的心思,鼓励我说:“放开胆量,试试看。” 我给小平同志担任保健医生时,他已是76岁的老人了。让我惊奇的是,尽管他年事已高,又历经坎坷,但仍红光满面.精力充沛,身体非常健康。 小平同志从不吃补品,唯一算作“补品”的.是每天吃几丸大粒维生素。我在他身边工作3年,竟从没见他患过感冒…  相似文献   

8.
面前的陈老竟然是这样普通的一个人,身着一身蓝色半旧中山装,戴一顶普通的蓝色解放帽,乍看起来像一位农民。然而,这的的确确就是陈志远——1936年入党的一二九老战士、贺龙麾下的一名爱“将”、著名电力技术专家、原电力工业部电力科学研究院院长兼党组书记、山西闻喜籍革命老人。当我们坐在水电部宿舍陈志远那虽然狭小普通却明亮舒适的客厅里,望着老人花白的头发、和蔼可亲的笑容,听他思路清晰、言词幽默地叙述他那富有传奇色彩的经历时,我们油然生出一种崇敬的钦佩。是啊,许多曾为革命作出巨大贡献的世纪老人,不就像陈老这样普通…  相似文献   

9.
走过地下通道,登上充满阳光的楼层,终于找到了事先约定的房舍,我轻轻按响了门铃。开门者是一位中年妇女。这楼舍虽然矮小,但室内布置十分雅致、得体。小小会客室里,一盆盆仙人掌、君子兰等花草长得生机盎然;客厅东墙上悬挂着一幅已故著名国画大师齐白石绘赠弟子胡洁青的《虾戏图》;客厅西壁则是胡老的一幅大照片和一张她自画的国画,但却没有见到老舍先生的照片,也许这是老人怕见了伤感吧!正打量、猜想中,中年妇女叫醒了午睡的胡老。她老人家匆匆抹了~把脸.走了过来,慈祥和蔼地和我亲切握手,问我姓名。她不用人搀扶,动作又那…  相似文献   

10.
1980年8月15日上午10点,北京解放军总医院领导和保健办公室负责同志找我谈话,决定派我到邓小平同志身边做专职医疗保健工作。听到组织的这个决定,我又惊又喜,同时又感到责任重大,深恐力不从心。领导看透了我的心思,鼓励我说:“放开胆量,试试看。”我给邓小平同志当保健医生时,他已是76岁的老人了。让我惊奇的是,尽管他年事已高,又历经坎坷,但仍红光满面、精力充沛,身体非常健康。小平同志从不吃补品,惟一算作“补品”的,是每天吃几丸大粒维生素。我在他身边工作3年,竟从没见他患过感冒,也很少见他吃药。记得最清楚的“病”…  相似文献   

11.
新犁     
刘相安教授是个勤奋人。40多年来,他怀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满腔热情,孜孜以求地口授笔耕在哲学这块园地,取得了重大的教学科研成果。近闻得了一场重病,想去探望,又怕去探望,因为泪水极易给患者加重不应有的负担…… 今年春节期间的一个晚上,月亮不见,星星很密,显出浓稠,将幽蓝的夜空坠低了许多。我到刘老师家拜年,只见楼前有一位老人在散步,从背影看去像是刘老。我快步上前打招呼,他见是我,稍一迟疑,认出我来。于是,我随他后面走进楼去。 在没有摆设的朴实无华的卧室兼客厅坐下,面对着这  相似文献   

12.
朋友大刚邀我一起上山去看望一位忘年交——一名已离休的老党员。大刚是本市优秀青年私营企业家,不到35岁就已攒下千万身家。大刚告诉我,在商海里行走的这些年,自己能避开一个又一个漩涡与险浪,与山上这位老人多年来的引导有关。老人是他的堂叔,大刚一直视其为良师,每每心中浮躁郁积或焦虑迷茫时,总要上山走走,在与堂叔的聊天中,心里的...  相似文献   

13.
大舅的琴声     
正阳光明媚的早晨,在七师天北新区中心公园,一个古式的小凉亭里,一位年近八十的老人,独自一个人,坐在条凳上,闻着公园花草的清香,听那附近小溪潺潺的水声和蛙声。胸前背着手风琴,一遍遍重复,拉着练习曲。这位老人,身材中等,姓曾名庆俊,饱经风霜的脸上,爬满了不规则的皱纹,长着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他的头发,已经有些花白。他就是我的大舅。走进大舅家时,映入眼帘的是客厅的一部美丽的"手风琴",好像一块  相似文献   

14.
鸟语花香的江南六月.一群苍发如雪的老人沿着河岸缓缓走着。他们是福建省南平地区党委邀请来参加赤石暴动50周年纪念活动,来自各地的新四军老战士。他们来到了一个叫做虎山庙的地方,50年前,国民党反动派曾在这里设立刑场,集中屠杀了70多位革命志士。人们默默地肃立着。人群中有一位面目清癌,身材瘦弱的老人显得格外激动。他是谁?他就是来自上海的五十多年前被国民党持务集体枪杀的唯一的幸存者──秦峰。春节过后,一个春光明媚,风和日丽的上午,我叩开了秦峰在曲杨新村的家门进行拜访。跨进客厅,一幅横匾跃入眼帘,上书“大难不死…  相似文献   

15.
苍生大医     
徐朝 《奋斗》2011,(5):25-27
初春的时节,跟随中共黑龙江省委于维汉宣传报道组,我们沿着这位逝去老人的足迹,想要进一步了解他的生平,却总在我以为已经了解时,发现还有那么多的面貌我不知道。  相似文献   

16.
苗体君 《党史博采》2011,(11):44-48
张国焘字恺荫,又名特立,他的俄文名字叫阿莫索夫。1979年12月3日清晨5时,82岁的张国焘客死在了加拿大多伦多郊区的一家老人病院里,关于张国焘的死因也有两种说法,一是病死的,因为张国焘79岁就突然中风,右半身瘫痪;二是冻死的,因为张国焘住的老人病院条件较差,夜间被子掉在地上又无法喊人拣起来,他自己又无法拾起来就被冻死了。  相似文献   

17.
难忘的背影     
一天下午,一个老人步履蹒跚地来到社区。坐下休息好一会儿后,老人才慢慢讲出他的来意。老人带着精神有问题的女儿生活,他的两个儿子一个外出打工,一个对他不管不顾。老人一直靠低保生活,却把领取低保的存折丢失了,实在没办法了,这才来向我们求助。我爽快地答应帮忙。我赶到银行去办理,却被告知手续不全。我把所有手续补齐后再次来到银行,对方却又说必须要由本人或直系亲属来办。第二天,我和村主  相似文献   

18.
《支部生活》创刊60周年之际,记者走访了当年的老劳模卢珊。在卢老朴素的住宅里,最引人注目的是客厅四周挂满了老人与毛主席和其他领导人的合影。老人刚刚过完八十大寿,童颜鹤发,声若洪钟。卢老激动地指着一张照片说:“这是1999年全国老劳模在北京聚会时的合影,那是邢燕子、侯隽,那是上海的黄宝妹、大寨的郭凤莲。”  相似文献   

19.
一位老大娘从吉林省长春回甘肃省平凉, 坐上了刘君安值乘的车。不经意间,催生了一段佳话。见老人一人带了好几件行李,行动不便, 西安客运段广州车队第二包乘组列车员刘君安三步并作两步,接过行李帮忙安置好。一路上, 他跑前跑后给老人送水买饭,乘客都以为他和老人是亲戚。想到老人一个人可能闷得慌,忙完工作他就凑到老人跟前聊天。当得知老人担心在西安转车不便时, 他安慰老人说:"这事包在我身上,您一百个放心好了。"到西安后, 他用自已的钱为老人买好了车票,发现发车时  相似文献   

20.
我的邻居     
我的邻居●任忠山人到暮年,总想以康乐幸福终了,这是人之常情。然而,我要说的这位老人,虽无康泰的躯体,却不想在风烛残年享清福。他的行为曾使我感到内疚、不安,更使我的心灵得到净化。他是我的邻居,一位离休15年、沉疴缠身的老人,他原在县直机关党委任副书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