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济正义问题是关系社会经济发展的价值意蕴的深层次问题,是从伦理学的角度对经济制度安排,经济活动的道德正当性评价。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和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经济正义问题引起我国理论界高度重视,并在九十年代兴起一个评价现代市场经济正义理论的热潮。本文将从经济正义研究的学术背景,经济正义研究的现状,以及经济正义研究的不足予以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2.
经济正义是对经济生活世界中人们的经济行为、经济交往关系以及社会经济制度是否具有道德正义性的价值评价和哲学反思。在中国漫长的传统社会及其经济发展过程中,生成了丰富的经济正义思想,集中体现在:"富民"、"教民"的生产正义思想,"义以制利"、"诚实无欺"的交换正义思想,"礼以定分"、"贫富均平"的分配正义思想,"黜奢节用"的消费正义思想。  相似文献   

3.
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正义问题正在变的日益重要,电视、杂志、互联网、学术界等激烈的讨论无不涉及正义问题。中国社会的正义问题正在影响着经济、政治、社会目标的选择和实现。作为分配公共资源,规范社会成员行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制度,其本身和其运行都应该体现正义的要求。只有根据人们持有的正义原则建立和运行的制度,才能得到人们的认同;只有人们发自内心的认同制度,才能得到拥护、顺利实施、达到制度建立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法律正义的主要成因在于法需要有正义的进入 ,需要以正义作为一种基本的价值目标 ,以导引法和法治在其基本路向上达致比较理想的境况 ,使社会主体从法律秩序中获取正当利益。而法一经以正义为基本价值目标 ,其本身转化为法律正义 ,法的规格和精神品格便也因之而升华。正义是检视或评判法之良恶优劣的无以阙失的标准。正义之中包含大量具有普遍真理意义的规范。在法中摒弃或作贱正义 ,便会使法沦为恶法或劣法。正义观念是促进法的进步性变革的经常性力量。正义也是法之阙失的一个重要弥补力量。法律正义注重以富有理性的方式实现其价值 ,重建置富有理性的社会制度特别是社会资源配置制度 ,注重在权利义务分配机制、经济机会、社会生存和发展条件方面确立、维护并保障实行正义的制度。这是正义的主题 ,也是实现法律正义的主题。法治如若漠视以社会正义或分配正义为其精神中枢 ,就易于甚至必然会蜕变为精巧的 ,层次更高的专制暴政。实现法律正义价值 ,也需要注重形成和实施合乎理性的补偿制度和处罚制度。法律正义的实现 ,在中国与法治国家建设有着无可阻碍的关联 ,这种关联首先渊源于法和正义的天然联系。现代法治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正义之治 ,就是以充分体现正义的良法美制所实行的治理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以经济领域改革为先导的全面社会转型。现代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所包含的不同内容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观念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民众正义观念是民众评价社会正义时遵循的价值标准,会影响到公共政策的设计与执行。在内容上,民众正义观念包括正义观念主体、正义主体、正义客体、正义原则及其适用等多个分析维度。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领域的转型对民众正义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推动其从传统向现代转型,使其呈现出传统因素与现代因素并存、弱重叠性等基本样态。  相似文献   

6.
<正>义是法的先导,法是正义的形式;正义是法的衡量尺度,司法正义是正义的题中之义;正义是法律正义之价值来源,法律正义是正义之表现形式。因此,强调社会正义的实现仍然有赖于司法正义,真正法治的构建依然维系于司法正义。  相似文献   

7.
正义是社会文明发展的标准,也是价值衡量的标准.在现代法治社会,法律被视为是人类的正义观念.正义以法律的形式表现.法律正义以司法正义为终点,所以,社会正义的实现有赖于司法正义的保障,司法正义为社会提供向善的价值导向,守住社会道德的底线,司法正义能够坚定公众的法律信仰,有助于社会理性的回归  相似文献   

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当代化的理论成果,继承、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正义理论与正义精神。正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诉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存在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正义主题和制度与美德两大载体,也内在地包含着民族国家正义和国际正义。  相似文献   

9.
孟子宣扬自己的正义观,以图重塑人们的正义感,以救天下之危乱。他拒邪说、辟杨墨、正人心,在继承孔子仁学思想的基础之上,仁义并举,凸现“义”范畴的内在的道德价值以及外在的政治价值,同时提出相应的正义原则。孟子的正义思想是我们今天可以借鉴的宝贵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0.
孟子宣扬自己的正义观,以图重塑人们的正义感,以救天下之危乱。他拒邪说、辟杨墨、正人心,在继承孔子仁学思想的基础之上,仁义并举,凸现"义"范畴的内在的道德价值以及外在的政治价值,同时提出相应的正义原则。孟子的正义思想是我们今天可以借鉴的宝贵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1.
教育所进行的实践对于被教育者的一生都有着重大的影响。教师在教育如何进行中是最基础、最重要的因素,因此,他们的道德承诺,将会极大地影响学生的生活。如果我们想在我们的社会和我们的学校践行社会正义,就必须要考虑什么是实现教师教育中社会正义的手段,如何教育教师促进而不是妨碍社会正义。文章从正义与社会正义的含义入手,提出了社会正义在学校及教师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简要分析了教师教育与社会正义的理论关系,并对教师教育中践行社会正义的重要性从三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正处在深刻的社会转型和制度变迁进程中,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日益凸显。制度正义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核心和根本保障,也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着力点和内在本质要求。影响我国和谐社会制度正义构建的主要因素有:传统文化中功利主义义利观的消极影响;不同社会群体正义观念上存在差异和分歧;现实社会生活中自由与利益的冲突;政府在制度设计和安排上的失误;法从应然到实然的流产;市场泛化和政府职能的错位、缺位等。  相似文献   

13.
论经济法的正义价值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义一直被视为人类社会的崇高理想和美德,法一直被视为维护和促进正义的艺术或工具。经济法作为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正义的实现和维护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不可替代的作用。从经济法的产生背景、具体内容看,都体现出了对正义价值的追求,而在与民法的正义价值观的比较中,可以更清楚地看到经济法追求实质正义、分配正义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一个追求和实现正义理想和正义事业的科学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正义理论与正义精神。正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诉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存在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正义主题和制度与美德两大载体,同时,也内在地包含着民族国家正义和国际正义。  相似文献   

15.
遵行程序正义,是维护并验证实体正义的必要条件;违背程序正义,必然动摇和瓦解整个社会的法治体系,走向实体正义的反面;违背程序正义的实质是执法犯法,树立法律至上权威,铲除执法犯法特权,是在社会治理中走向健康和谐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6.
依据思考正义和解决正义的途径之别,正义一般分为理念正义(思辨正义)和实践正义。马克思之前的正义观囿于人的德性、理性思辨来建构社会正义观,故被划归为理念正义。马克思在批判考察了之前的正义理论之后,转向了实践正义观的诉求与探索。马克思正义观在实现了三个阶段的实践转向后,将其“地基”落在了社会生产资料的所有制之上。马克思紧紧围绕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层层展开对自由主义正义观的深入批判,并最终提出了未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所有制构想,即社会所有制。马克思正义观的终极目标是在“自由人的联合体”中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人”的正义。  相似文献   

17.
公平正义是一个社会体制分配各种资源时的根本原则,社会纷争和生产力破坏的缘由大多出于社会不公。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在发展之中,经济增长是促进国民收入提高的重要手段,但仅有增长是不够的,还需要认真研究并解决分配正义的问题。这就需要认真地对待公民的权利,包括消极和积极的权利,解决言论、结社自由和民主参政的问题;坚持程序正义,克服各种特权现象,让公民们在就业、参政、进入市场等方面拥有平等的机会,克服各种人为的歧视;同时进一步落实实质正义,满足公民的各项福利权利,通过再分配机制,避免过大的社会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18.
程序正义问题是近年来法学界关注的焦点。作为实现社会正义重要程序之一的民事诉讼 ,不仅需要程序正义 ,更需要程序正义得到保障。我国民事诉讼中存在轻程序正义的现象 ,程序正义意识薄弱 ,必须对现行的民事诉讼制度进行改革 ,如确保法院和法官的独立、辩论主义的确立和法官释明权的赋予、直接言词原则的确立和司法公开原则的完善。  相似文献   

19.
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为实现社会正义,中国共产党从指导思想上反思效益主义模式,正确处理务实与务虚的关系。改善民生和扩大民主一直是中共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奋斗目标,是实现社会正义的两翼,缺一不可,相得益彰。民生不能替代民主,中国不仅要实现更具包容性的经济增长,也要建设更具包容性的政治体系来积极响应经济基础的变化。罗尔斯的正义理论能为我们实现社会正义提供有益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20.
刑事侦查的正义价值分为实质正义和程序正义两种,以往我们在刑事侦查中过分追求实质正义而忽略了程序正义。适用于所有现代文明社会的最低限度的刑事侦查的程序正义要求是:程序的参与性、侦查者的中立性、人道、个人隐私、同意、程序法治、程序的及时终结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