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毛泽东一生高扬"自由"、"平等"、"生存"和"发展"的人权旗帜,圆满地解决了近代中国最大的人权难题--国家独立权,为根本改变中国人权状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争取国家独立权,实现民族生存权;争取民主自由,保障平等人权;争取经济和社会文化权利,改善人民生存权和发展权;重视社会底层群体的人权,保证少数民族和妇女享有同等人权;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特殊人群享有基本人权.  相似文献   

2.
社会权主要是由国家积极义务来保障实现的权利。对社会权的保障在于保障个人在经济、社会文化领域过上健康而又有尊严的生活的权利。社会保障权、劳动权和受教育权属于社会权的核心权利。我国宪法从不缺乏对社会权的保障,这是由国家政权的性质和社会主义制度所决定的结果,且随着宪法的完善,我国社会权保障出现了较大的发展,具备了"宪法委托"或"制度保障"的特点。但宪法规范对社会权的供给仍然不能完全适应权利保障的需求。  相似文献   

3.
住房权作为社会权被我国加入的《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所确认,作为自由权则为宪法中的"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所保护。一般认为国家对住房权有尊重、保护、满足和促进的义务,但国家对住房权的积极保障乃是一种影响极为广泛的经济行为,必须受到宪法经济条款相关内容的制约。以协商比例标准为核心、以市场偏向标准为基础来平衡经济宪法的内在冲突是划定住房权国家义务界限的主要标准,其内在机理来源于以权利话语界定人们的利益和促进文明进展的假设。  相似文献   

4.
记者:郑先生,您能否简要地谈谈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国际人权思潮的关系问题? 郑杭生(以下简称郑):当代国际人权思潮,从社会学的视角看,涉及社会与权利的关系问题.看待这个问题的根本观点,是马克思的下述思想:"权利决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所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3卷第305页)这一点从以"权"为中心的人权的内涵的发展--从第一代人权概念到第三代人权概念中,可以明显看到.  相似文献   

5.
工作权是《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所确立的一种重要权利,公约确立了工作权的一般国际标准。中国作为该公约成员国,完善我国立法有助于更好履行公约规定的国际义务,保护人权。  相似文献   

6.
《人权》2005,(6):55-55
《美洲人权公约》由美洲国家组织于 1969年11月22日在哥斯达黎加的圣约瑟通过,故又称《哥斯达黎加圣约瑟公约》。该公约于1969年11月12日生效。它是继《欧洲人权公约》后的第二个区域性政府间国际组织的人权保障公约,也是 1966年12月联大通过《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和《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后达成的第一个区域性政府间国际组织的保护人权的国际公约。《公约》包括序言和82条正文,由国家义务和受保护的权利、保护的方式、一般和过渡条款三部分组成。《公约》所保护的主要是公民和政治权利,规定的权利主要有:法律人格权、生命权、人道待遇权、不受奴役的自由、人身自由权、公正审判权、不受有追溯力法律的约束、获得赔偿权、隐私权、良心和宗教自由、思想和发表意见的自由、答辩权、集会权、结社权、家庭权、姓名权、  相似文献   

7.
(一)建立利益均衡机制,疏通利益表达渠道 1、立法保障。随着我国民主法治进程的加快.目前公民的权利意识觉醒.人权观念深入人心,政府的服务理念不断增强.已经具备将请愿权明确载入《宪法》的条件,因此,建议把请愿权明确纳入《宪法》保护。此外,《集会、游行、示威法》的立法重心应当放在引导和促进上.使公民现实地拥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权利.而不是一味地消极限制公民行使集会、游行、示威的权利,阻塞意愿的表达渠道。  相似文献   

8.
近代中国人权意识的觉醒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天赋人权的冲击,但新文化运动后,自然权利学说在近代中国的影响渐渐减弱,"人性"或"人的尊严"等成为人权的根据。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对人权的理解经历了从消极权利向积极权利的转变。近代中国知识分子还认为保障人权是国家权力正当性的基础,权利与义务具有对等性。儒家传统在经过创造性转化之后,可以为中国文化吸纳现代人权思想提供有利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9.
论住宅权     
楚道文 《前沿》2010,(11):58-62
住宅权作为基本人权,包括住有所居和逐步改善住宅条件的权利,它与居住权、住宅财产权既有联系,也有区别,立法上应该对住宅权的法律性质、内容、行使等方面作出规定。国家承担住宅保障责任时,应侧重于重点人群的基本住宅权利的保障。  相似文献   

10.
《统一论坛》2013,(5):19-24
三、文化建设中的人权保障 保障公民文化权益的充分实现,是中国人权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中国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人民的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公民基本文化权益保障不断取得新进展。中国人民享受文化成果的权利、参与文化活动和文化事务管理的权利、开展文化创造的权利以及文化成果受法律保护的权利,均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首先,获得适当的住房是公民的基本人权.联合国高级专员玛丽&#183;罗宾逊指出,大家的目标是实现人人享有人的一切权利--公民、文化、经济、政治和社会权利,获得基础教育、医疗、住房和就业对于人类自由的重要性不亚于政治和公民权利.因此,当这种权利无法依靠市场的力量得以实现时,政府有必要干预市场,保障公民的基本人权.一些国家把享有住房的权利写入了宪法.例如,西班牙宪法第47章就明确规定:凡西班牙公民都有权获得适当和足够的住房,政府要创造条件、制定规则,保障公民的这一权利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2.
公民扭送权是指法律赋予公民在特定情况下对违法犯罪嫌疑人实施临时扭送行为的权利。在国外,公民扭送权称为公民拘捕权,为各国法律广泛承认,但在权利的行使条件、行使程序方面有一些差异。我国公民扭送权立法规定过于原则,对平衡法益保护和人权保障作用不强。可借鉴国外相关立法的规定,适当扩大我国公民扭送权的行使范围,明确公民扭送权的证明标准、时间性要求以及告知义务。  相似文献   

13.
钮友宁 《人权》2010,(3):40-44
劳动就业是改善民生之本,社会保障是人类共享幸福和谐生活之源。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权利是所有社会成员与生俱来的权利和自由,是国际社会普遍公认和积极遵循的人权核心价值标准,也是我国政府全面保障和实现基本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有效维护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的迫切需要,又是实现公民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权利的基础内容。  相似文献   

14.
居住权概念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丹 《岭南学刊》2011,(3):80-84
居住权概念是当前人权理论体系中表述最为混乱的一种。学者对于居住权的基本概念存在严重的分歧,而这些分歧又进一步影响了居住权的研究和实践。因此对相关概念的比较、分析以澄清混乱是研究的当务之急。居住权是关于公民居住行为权利的总称,属于公民的基本人权之一,其与住房权、适足住房权等概念既有关联又存在显著的区别。居住权包括居所选择权、住宅所有权、住宅不受侵犯的权利和获得住房的权利四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15.
刘磊 《人民论坛》2012,(36):118-119
犯罪嫌疑人属于宪法权利的特定主体,人权的内容范围和保护极具特殊性。但我国立法及其司法实践中对犯罪嫌疑人人权保护不足,出现了刑讯逼供、非法羁押、超期羁押、受限的辩护权、有罪推定、沉默权的缺失等现象。在强大的国家权力面前,即使为了惩罚犯罪,也应当充分保障犯罪嫌疑人的人权,实现司法公正。  相似文献   

16.
社会权是伴随着福利法治国的出现而产生的新型权利形态,不同于传统的基本权利。社会权对既存的基本权利体系和功能的取向上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在内容和权能属性上发展了基本权利体系和功能模式。社会权所体现的基本权利理念已由传统的消极防御属性转变为积极主动的权能属性,其要求国家积极介入社会生活,通过国家的帮助为公民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在终极价值目标上,社会权与传统基本权利是一致的,都旨在为公民创造良好的自我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秩序,实现国家与公民的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17.
许浩 《理论月刊》2012,(3):166-170
高房价下的群租现象在大城市普遍存在,且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为了维护住户利益,各大城市纷纷出台新租赁规定。结合京、沪出台引发争议的租赁规定,从保障住房权的角度分析租赁规定合法性问题,认为其缺乏法律依据,损害了公民的住房权。为了解决大城市租赁引发的社会问题并保障公民的住房权,应当从立法保障、依法行政及司法救济三个层面提出相应对策,以期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8.
侯瑞雪 《理论月刊》2014,(5):106-109
我国新修改的刑事诉讼法将"人权保障"作为立法的基本原则,贯彻了"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基本理念。新刑诉法从程序等几个层面加强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权保障力度,然而新刑诉法在人权保障方面却仍然存在一些困境。新刑诉法仍坚持"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二者并重并将其作为刑诉法的直接目的,这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会走入误区;被害人权利保障成为刑事诉讼人权保障的软肋;秘密侦查合法化带来人权保障的隐忧。因此,要走出刑事诉讼人权保障的误区,必须明晰刑事诉讼不同层次的目的,完善被害人的相关权利并规制公权力的运作。  相似文献   

19.
基本权利的分类问题由来已久。有学者认为有关基本权利的自由权与社会权就是通过基本权利的积极权利和消极权利的性质进行分类,此种说法一度占据了重要的地位。然而,近来此种说法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但是,各种批判意见都忽视了基本权利本身固有的双重属性,即"主观权利与客观法"以及权利保护方法的时代演变性。自由权与社会权恰好是与"主观权利与客观法"互补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20.
妇女人权是妇女作为人所有的和应当享有的权利。法律是人权享有与实现的重要保障,人的应有权利一旦得到国家法律确认,便成为更加具体的、规范化的"法定权利"。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以来的20年间,中国制定、修改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与政策,保障妇女权益、促进性别平等的法律体系基本形成,妇女人权法律保障的内容更加全面,政策框架基本定型,妇女在政治参与、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人身权保障等方面的人权享有状况不断改善。2015后的中国妇女人权与法律发展应当与国家发展同步,以营造有利于性别平等和妇女发展的社会文化环境;国家修改旧法、制定新法时,应充分关注两性的现实差异与妇女的特殊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