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龚名财 《世纪行》2013,(4):27-27
做事是成功的基础和必备环节,成功是做事能力的价值体现。把事情做好、做成功、做到极致,这就要具备做事的能力,特别是需要具备做事的基本能力。做事能力强,成功的机会就多,社会的认可度就高,人的价值体现也就越充分。因此,本人认为做事中必须具备"五种"基本能力。一是思事能力。"思"是经过思维活动产生的认识成果,是系统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总结和分  相似文献   

2.
新教材的一大突出亮点就是"活动设计"栏目的增加,充分地体现了新课改把教学内容活动化的理念。如何认识、处理和使用这些活动设计,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以实现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是我们教学中必须面对的问题。结合我的教学实践,以《政治生活》为例,谈一谈我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一、对教材中"活动设计"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正> 如何使科学技术的发展,既是必要的又是可行的,既是有效的又是乐意的,而且在实际运作上便于观测、控制、预测、决策、跟踪、反馈、调控、操作,使其“看得见、摸得着、把握得住”,这就是科技进步态势的观控问题。一切科技进步,终究要人化和物化。人在提高和扩大自身人化价值的同时,要相应提高和扩大自身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化价值。人,把科学技术连同文化艺术、生产生活资料人化在人身上,同时把科学技术连同文化艺术、生产生活资料物化在物上面。从科学技术的角度看,人们将物质、能量、信息进行人化和物化,映射出人的活动、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全部意义:谋求人的遗传基因和创造基因在时间上无限延续、在空问上无限扩展,并且内在地使主观与客观、目的与手段、认识与实践、有限与无限统一起来,形成既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的人化自然概念包含着生态意蕴,这是从其内在逻辑中得出的结论。它首先表现在人化自然概念的客观性上,这是在其提出之初首先被赋予的特征;其次表现在人化自然概念的双向性上,人化自然是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之间双向互动的过程;再次体现于人化自然概念的实践性上,实践是人与自然统一的基础,是主体向度和客体向度的内在统一,包含着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矛盾解决的内在动力;最后体现于人化自然概念的理论走向上,作为"真正的、人类学的自然界",人化自然概念扬弃了私有制下自然界的纯粹有用性,而呈现出自然界本质的丰富性,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多样性,从而为我们绘制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图景。这些内容共同孕育着马克思人化自然概念的生态意蕴,使其能够在生态危机的大背景下彰显出时代感和现实感。  相似文献   

5.
"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一种新的国际发展观,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世界问题提出的"中国方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议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基础源于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理论的层层揭示,其中"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共同体"思想,深刻地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意义。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在个体和共同体之间保持张力;需要破除抽象力量的支配。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拜物教批判内含着事物化与物化两个向度。一方面在"事物化"的层面看,价值概念构成了人对"事物"依赖性社会中"个人受抽象统治"的建构原则;另一方面从"物化"的意义上讲,价值往往被"非批判实证主义化"、"实体化"、"先验化"、"非实践化",从而使得仅具"历史正当性"的资产阶级价值获得"永恒信念"的外衣。如今,在社会现实中进行价值再造,不可能以"灵知主义"、"救赎"等观念来补救。我们需摆脱"观念批判"的套路转而植入政治经济学批判,方能真正理解"高位阶"的价值概念,同时必须在"人类感性活动"中辩证处理"低位阶"与"高位阶"的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7.
林文  杨海霞 《传承》2008,(10):42-43
随着中国经济迅猛地发展,面对外国文化的渗透与入侵,如何提高国家的软实力成为我们必须要面对的一个新问题。我国领导人适时地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命题,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提升"软实力"的一种体现。  相似文献   

8.
<正>军事文化心理研究是促进先进军事文化"军人化"的基础性研究。文化的本质在于"人化"和"化人"。就军事环境而言,"人化"的意义在于,军队这一特殊的武装集团在发展过程中,根据自身需要和目的形成的具有特定价值的军事文化。"化人"则是处于军事文化中的军人或军人团体据此形成的内在、稳定的对军事文化的解释,以及以此为基础表现出的心理行为模式,即军事文化的"军人化"过  相似文献   

9.
人的本质和如何体现与实现以人为本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人为本 ,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人的本质 ,不是抽象的“符号化”的人 ,而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存在的人 ,但也不是“物化”、“商品化”的人 ,而是具有文化内涵的“文化人”。要体现和实现以人为本 ,必须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即消费需要为出发点 ,以不断推进消费升级 ,提高消费质量为支撑点 ,以先进文化的引导为升华点 ,以人的全面发展为落脚点。  相似文献   

10.
叶晓兰 《湖湘论坛》2017,(3):168-172
"潇湘八景图"所呈现的文化符号是传统儒家文化与道家出世思想结合后对自然进行"人化"的产物,其文化精神具体化到画作中需要借助一种图式来表达。这种图式选择原型意象、比德意象、文学意象来建构,具有典型化、隐喻化、简约化、诗意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论“人的自然化”不是马克思的命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国哲学家A﹒施密特虚构了所谓马克思"人的自然化"命题,意在制造马克思与恩格斯之间的对立。依据这一虚假命题,施密特主张马克思有不同于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从而否定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本文在分析了马克思相关论述的基础上指出:"人的自然化"作为"自然的人化"的反命题是不成立的,马克思没有与恩格斯不同的自然辩证法,在自然观上,马克思与恩格斯是完全一致的。  相似文献   

12.
"潇湘八景图"所呈现的文化符号是传统儒家文化与道家出世思想结合后对自然进行"人化"的产物,其文化精神具体化到画作中需要借助一种图式来表达。这种图式选择原型意象、比德意象、文学意象来建构,具有典型化、隐喻化、简约化、诗意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牟成文 《人民论坛》2012,(30):20-21
官本位本身的演变、发展轨迹就是人被"官化"和官被"人化"的过程。统治集团利用官本位使民众等级化、社会格式化以及社稷条块化作为一种世界观,官本位是传统观念中的基本价值取向官本位作为一种世界观,是我国传统观念中的一种基本价值取向,主要体现在其对我国农耕时代的士、农、工、商等行业所进行的价值规范上。我国农耕时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决定了社会  相似文献   

14.
王柏文  于文 《前沿》2011,(21):59-62
环境危机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危机,其背后更深层次隐含的是人与人关系的矛盾。要彻底解决环境问题,就要对人性进行反思,实现人与人的和谐,促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具有一切生命体所共有的特征———物化生命,但也具有非人外其他生命体不具有的专属于人的特征———人化生命。实践的本质,便是使人与实践的对象进行本质交换,它使人化生命大放异彩,通过人与人,人与非人存在进行本质交换,实现本质上的和谐,最终解决环境危机。  相似文献   

15.
去年以来,省、市、区相继召开政协工作会议,充分体现了党委政府对政协工作的重视与支持。面对新形势对政协工作的新要求,常州市天宁区政协提出要通过建设人品好、人格好、人缘好的"三好"政协干部队伍,倾力打造能力、活力、魅力"三力"政协,在新起点上全力开创政协工作新局面。一、以"三力"定位"三好"把能力政协作为"三好"队伍的不懈追求。建设"三好"政协干部队伍,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就在于提升服务中心工作的能力。这种能力体现在充分发挥政协人才  相似文献   

16.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是践行马克思主义的必然要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群众观和新闻观。同时,"走转改"活动也是新闻战线应对挑战的现实需要,是有效解决问题的关键途径。辽宁党刊集团在"走转改"活动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通过把"走转改"与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职能相结合,与创新新闻宣传成果相结合,与服务基层党组织、读者相结合,与加强队伍建设相结合,与建立"走转改"长效机制相结合,进一步提高了党刊的传播力、公信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7.
"两型社会"建设是关乎中国永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而不仅仅是社会管理模式的创新或是经济发展转型。这个战略不只需要理念创新,更需要政策支撑。中国当前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问题扑面而来,并引发各类社会矛盾。面对如此严峻形势,秉承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必须理顺人、社会、自然之间的关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生态财税政策为抓手,凸显绿色低碳元素,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8.
中央某机关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对干部提出要求:"名利上要有满足感,能力上要有危机感。"这一要求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加强修养、做好工作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大千世界,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满足感和危机感,也就是"知足"与"知不足"的问题。在哪些方面  相似文献   

19.
卢俊林 《传承》2011,(27):52-53
2010年国庆前后,网络红人"小月月"横空出世,给网民带来了一场国庆"狂欢盛宴"。那么,"小月月"热的背后是什么?面对热,我们必须进行冷静的思考,以求找到规律性的东西。通过从"小月月"事件体现网民何种心理,"小月月"事件是否意味着网络社会"审丑"时代的到来,面对下一个"小月月"网民何去何从等三个方面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20.
课堂教学存在"意外",即由于主观或客观的原因,总会让教师在课堂中面对许多出乎人意料之外的事件。从表面看,"课堂意外事件"破坏了教学的延续性,但从学生成长的角度看,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生活事件",都是生命成长的组成部分。教师必须把这些"意外"的处理放在与落实学科目标相同的高度上来,力图在两者之间达到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