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益诉求机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需求,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机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瓶颈。创新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机制,要拓展诉求渠道,建立和完善人民利益表达机制;要扩大基层民主,建立健全公共政策的民意参与机制;要疏通渠道,建立和完善人民利益诉求引导机制;要组织起来,建立健全群众组织维护弱势群体利益机制;要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和完善弱势群体利益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2.
我国弱势群体利益诉求机制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弱势群体的生存样态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睛雨表,保护与救济社会弱势群体是实现社会公正和法律实质正义的基本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拓展弱势群体利益诉求途径,建立弱势利益机制是保护救济弱势群体一个重要的途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需求.在分析我国现存的弱势群体利益诉求机制的基础上,探讨建立我国弱劳群体利益诉求机制,就是要疏通利益弱势群体渠道,建立和完善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表达机制;将弱势群体组织化,建立健全群众组织维护弱势群体利益群体代表机制;要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和完善弱势群体利益诉求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3.
城市更新中拆迁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及表达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求实》2013,(5)
城市更新过程贯穿着拆迁双方的利益关系。被拆迁者作为相对弱势的一方,其利益表达和诉求广泛存在。个体认知、群体互动、政府理念都会对他们的利益产生直接的影响,同时也决定着利益诉求的方法和渠道。在利益诉求方面,正式手段和非正式手段相互交织。要疏通利益表达渠道,除了健全相关法律之外,还需要有坚实的社会基础,以社区为载体的中间组织整合与管理是协调利益各方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4.
创新弱势群体利益诉求机制预防和化解群体性事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是我国社会群体性事件的频发期。社会弱势群体没有畅通的利益诉求渠道是群体性事件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我国社会弱势群体利益表达渠道还存在不少的问题;我们应当在法治的条件下,创新弱势群体在现有的体制内利益诉求的体制机制,使多样化社会中的合理利益诉求通过法律渠道、制度途径表达出来,并尽可能得到实现。  相似文献   

5.
唐钧 《学习月刊》2009,(5):22-23
当时间老人拽着我们这个国家从灾难重重的鼠年向被寄予无穷期待的牛年跨越之际,一个新闻事件使中国社会翻起一波接一波的涟漪,这个新闻事件就是“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  相似文献   

6.
解放思想与利益诉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益是思想解放的原动力,只有把握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把握思想解放的方向和根本标准.利益是具体的,不断变化的,解放思想必须根据人民群众利益诉求的新变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各级领导干部只有树立"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能自觉自愿地解放思想,在实践中增强继续解放思想的自觉性和能动性.  相似文献   

7.
强化立法的公平正义性,提高决策的法治化程度,严格公正执法和司法,建立健全社会利益矛盾法律调处机制,是社会利益矛盾依法化解的基本诉求.  相似文献   

8.
强化立法的公平正义性,提高决策的法治化程度,严格公正执法和司法,建立健全社会利益矛盾法律调处机制,是社会利益矛盾依法化解的基本诉求。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矛盾纷繁复杂,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大量研究表明,在诸多矛盾冲突事件背后,是利益表达制度化渠道的不通畅,导致已有的利益诉求表达制度被“闲置”,而民众合理地利益诉求却无处表达.利益诉求表达是宪法赋予我国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在法治的核心原则之下,如何畅通群众的利益表达,如何保障他们的利益救济,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李晓伏 《新长征》2013,(1):60-61
<正>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这"三个公平"展示了社会公平正义的蓝图,而实现这一蓝图的途径之一就是保证人民平等参与。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农村改革极大地提高了  相似文献   

11.
我国弱势群体在公共政策制定中利益表达存在困境,包括利益表达意识和能力较弱;体制内利益表达渠道不畅;利益表达组织化程度较低;政府回应效率低下等。治理这种困境需要在四个方面下工夫:一是增强弱势群体利益表达意识和能力;二是加强弱势群体利益表达渠道建设;三是加强弱势群体利益表达组织建设,完善弱势群体政策制定参与的法律保障制度;四是强化政府回应机制。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六大报告总结十三年来的实践,提出了十条宝贵经验,其中有一条是:“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这是当前企业改制过程中必须坚持的基本方针。  相似文献   

13.
弱势群体是指在物质生活条件、生存竞争能力、政治权利和社会声望以及发展机会等方面处于弱势(不利)地位的社会群体。农村弱势群体指的就是农民群体。农民是我国最大的社会群体,也是最大的弱势群体。邓小平同志说过,中国社会是不是安定,中国经济能不能发展,首先要看农村能不能发展,农民生活是不是好起来。  相似文献   

14.
由于司法制度的不完善,目前弱势群体在司法活动中往往处于相当不利的境地。有效的弱势群体司法保护机制既是国家保障人权、完善法治、实现司法公正的要求,也是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保证。因此,应完善弱势群体保护的司法制度建设。通过完善对弱势群体的司法救济,一方面可以解决弱势群体在生活中所遇到的法律纠纷,真正实现权利的平等保护,维护社会正义与和谐;另一方面,可以提高人民的权利意识,增强人民对法律的信仰。  相似文献   

15.
弱势群体权益保障的立法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弱势群体是当前我国社会生活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如何加强对其权益的保障已经成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不容忽视的问题.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而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因此,要从根本上保护弱势群体的权利,只能通过法律来构建.弱势群体权利的法律保护机制的完善,将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发挥基础性的作用.这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也是法律的正义本质.  相似文献   

16.
积极疏通农民的利益诉求渠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发生在农村的矛盾冲突和群体性事件告诉我们,畅通农民的利益诉求渠道,把他们的声音及时反映到党委政府,使问题得以及时控制并妥善解决,是事关农村发展稳定的重要问题,也是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应该高度关注的问题。对此,作者在河北省进行了调查。一、农民利益诉求表达情况及存在的问题1.正常、合法的诉求方式仍是表达的主渠道,但非理性、非法的表达方式开始增多。在现阶段,农民利益诉求表达绝大多数是通过信访、运用法律等正常渠道。据对500名农民的调查,在反映涉及自身利益等问题时,98%的农民首先选择“依法信访”、“找政府”或“上…  相似文献   

17.
新生代农民工的制度保障诉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建荣 《学习论坛》2008,24(7):67-70
随着社会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发展,农民工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1.5亿农民工长期奋斗在城市建设的前线,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渴望以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在城市创造自己的辉煌人生,不仅为城市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而且获得城市的认同.但是,目前的制度环境给他们带来的不是理想的实现,而是心灵的伤痛.探究当前新生代农民工生活的制度环境,找出困扰新生代农民工发展的制度因素,探索为新生代农民工权益提供制度保障的路径,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实现社会公正,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之一。当前我国弱势群体利益表达机制存在利益表达主体缺乏利益表达意识,利益表达渠道不健全,利益表达方式不合理等诸多缺陷,弱势群体的利益不能实现很好的表达。构建和完善弱势群体利益表达机制,增强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意识,形成合理化的弱势利益表达渠道和理性化的利益表达方式,有利于实现社会公正、社会稳定,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9.
和谐社会与弱势群体利益表达机制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要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这意味着中国社会发展将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使经济建设与社会协调同步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含义无疑是相当广泛的,但在中国目前情况下,和谐社会的最基本含义是形成一种大体均衡的利益格局.在社会变革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和协调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特别是建立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最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20.
<正>关于"弱势群体"的界定,目前比较普遍的看法是由于某些障碍及缺乏经济、政治和社会机会,而在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的群体。按其意蕴可以将弱势群体分为生理性的弱势群体和社会性的弱势群体。前者包括年幼、年老、残疾等人群;后者是由于社会利益结构分化、社会权力分配不公平、社会结构不协调、政策失衡等社会原因导致的,包括下岗、失业等人群。弱势群体处于社会的最底层,在遭遇种种利益不公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