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 毫秒
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基本特征的社会。人的全面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现实条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本质上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马克思有关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和实现条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和谐社会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社会的和谐关键是实现人与自身的和谐。  相似文献   

3.
齐敏 《工会论坛》2007,13(1):38-39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新时期我国社会发展模式的构建目标,它是对马克思“自由人联合体”的进一步发展。在当代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弱势群体问题,他们的存在不仅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推动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力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关注弱势群体。  相似文献   

4.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取向,也是我党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致力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推进的动态过程,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目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二者互为前提。  相似文献   

5.
人的全面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互为目的和手段、互为前提和基础、互相依赖和促进。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应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精神,促导各尽其能;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保证各得其所;不断拓展和整合各种社会关系,实现人际和谐。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人民为本位、以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社会形态,从本质上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和最高尺度.社会的和谐发展,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前提条件,人的全面发展,又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注入内在活力与发展动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历史进程中.  相似文献   

7.
推进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战略,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认真做好优生优育工作,千方百计提高出生人口素质;要加强义务教育工作,促进基础教育健康稳定持续发展;要加强中等、高职教育工作,培养高素质技术应用人才;要注重本科教育工作,提高教学质量;要树立终身学习,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要倡导学习型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8.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包含丰富内涵的目标体系。建设和谐社会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当前,我国社会由于迅速而深刻的变革而导致各种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日益彰显,需要积极寻求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9.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的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内容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基本要求是统筹兼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科学发展观的目标要求是根本一致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人的发展协调推进、目标全面实现的过程,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才能增强统筹经济社会和人全面发展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相似文献   

10.
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内涵。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互为前提和基础,二者是一个相辅相成、互动共进的统一过程。实现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和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借鉴、继承和发展前人和谐社会思想基础上进行的,我们越是客观、全面、科学地掌握前人的思想成果,就越是可能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取得成功,越是能够全面、稳固而可靠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社会失灵”作为考查“社会和谐”的比照对象,不仅可以考查中外思想家对“和谐”与“和谐社会”的论述,总结前人对和谐社会构成要素的探索,而且还能评估历史上的和谐思想资源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王长江 《理论前沿》2006,(22):12-14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不但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我们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原则、思路、任务和要求,是今后很长一个时期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纲领性文件,而且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和实践课题,为我们的研究和探索提供了极其广阔的空间。目前,这个重大问题刚刚破题,许多理论问题还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就是对于“和谐”这个概念的理解,也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例如,一种普遍的说法是,我们社会“三十年前比现在要和谐”。还有一种观点,则把“和谐”与中国传统封建文化中的“和”相提并论,认为强调“和谐”就是回归中…  相似文献   

1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体是人,关键在人,在于人对世界全面、完整、和谐的科学把握。人对世界的把握方式多种多样,但必不可少地需要有艺术的即审美方式的把握。这就产生了艺术的审美接受问题。艺术的接受可分为审美接受和非审美接受,审美接受又分为一般读者的欣赏性接受与批评家的批评接受。审美接受在建设和谐社会中具有自我教化功能。  相似文献   

1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统一战线是我们党夺取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也必然是我们党领导全体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法宝。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对于增进团结、凝聚力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命题,蕴涵着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维方式,体现了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思维方式上所实现的革命性变革。构建和谐社会所蕴涵的哲学思维方式的变革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由"斗争哲学范式"到"和谐哲学范式"的转换;由"以物为本的发展理念"到"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的转向;由"主体性思维"到"主体间性思维"的凸显;由"统一性思维"到"尊重差异与协调多样思维"的发展;由"两极对立思维"到"共存共赢思维"的变迁。  相似文献   

16.
作风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这种力量能够决定事业的成败。人民群众看社会是否和谐,不仅看党的方针政策是否代表他们的根本利益,更直观的是看领导干部的作风是否端正,是否为他们办实事、办好事。如此,人民群众就拥护;反之,人民群众就反对。因此,充分认识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这对于完成党的重大战略任务具有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7.
试论建设和谐社会的和合思想文化资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博大精深的和合文化。这种文化体现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这种和合文化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思想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8.
我们要通过健全民主法制,兼顾不同利益群体,使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国家要从制度和政策上推进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9.
充满活力,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辩证处理好充满活力与社会和谐的相互关系。在我国现阶段,只有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挥各方面的创造活力,不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才能为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只有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机制,才能让一切社会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活力充分涌流,为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注入强大的动力。  相似文献   

20.
在当今财富涌动的社会暴露出的仇富现象,以及富人对待财富心理困境等问题,影响和谐社会的建设。结合我们党当前的历史任务,应当提倡建构健康的财富伦理,明确财富的价值,让富人担负起回馈社会的责任,更好地实现马克思的“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扫除障碍,为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