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郭沫若历史剧与侠文化的现代改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郭沫若历史剧与侠文化的现代改造王本朝一“侠”这一概念,最早见于《韩非子·五蠹》:“儒以文乱法,快以武犯禁。”《史记·游侠列传》又对“侠”的基本特征作了描述:“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  相似文献   

2.
庄庭兰 《求索》2013,(2):115-117,244
起源不同是墨儒思想及命运相异的基础。墨家之兼爱与儒家之泛爱众有着密切的联系。墨儒两家礼乐观相灭亦相生。鬼神观的不同反映了儒、墨所循文化的区别。孟子、苟子都对墨家的思想有所借鉴和吸收。董仲舒将墨家主张融入其学说体系中.体现了汉儒对先秦墨家思想的时代性总结。韩愈的孔墨相用论对儒墨关系的准确和全面认识具有首发之功。儒墨两家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相似文献   

3.
儒学与学儒     
汉儒扬雄在《法言》上,把儒解释为“通天地人谓儒”,学习儒家学说的人,对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事理、规律都能通达明了。儒家之所以能够通达这些规律,是因为儒家是以学“道”为根本。在《周礼·天官》上讲:“四曰儒,以道得民”,意思是第四个执掌是儒,儒用“道”来教化一般的民众,而且民众从心里认同儒的教育,深得民心。  相似文献   

4.
高月 《求索》2011,(12):144-146
《韩非子》和《说苑》两书在内容上都是大量历史故事的集结,叙事视角总体上皆体现为一种全知视角,但两书的叙事者身份存在巨大差异。概括地说,《韩非子》叙事者是“策士”身份,《说苑》叙事者是“朝士”身份。战国时期和西汉时期时代背景的差异、韩非子和刘向创作心态的不同以及所面对的读者对象的不同,是造成《韩非子》和《说苑》两书叙述者身份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一、儒学的创立与发展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它由中国春秋末期的孔子创立,至今有2500多年的历史。当时私人办学的风气兴起,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一些精通诗、韦、礼、乐的知识分子开始了“师儒”的生涯,这便是最早的儒者,孔子是他们的代表人物。他首先把“仁义”作为儒学的最基本思想,开始了对人的最早反思,并广收门徒,在儒学上取得成就的弟子就有72人,由此形成了一个以孔子为核心的学派,后世称之为“儒家”。儒家与当时的墨家、法家、道家等众多学派及其代表人物一起被称为“诸子百家”。到了战国时代,由于孔子的弟子…  相似文献   

6.
张颖 《春秋》2010,(2):42-43
孔子创建的儒家学派.经过子思、孟子、苟子等人的努力,得以薪火相传。迨至两汉时期,儒学经历了一次重大的变革。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黄老学派一些思想被儒家学派吸纳.西汉时期的儒家已经不同于先秦时代的原始儒家。正因为如此,有些学者将汉代儒家称之为“新儒家”。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儒家、墨家、道家和佛家在对待自我和非我的价值认知、实践以及利益关注等方面的比较,认为墨家偏重非我价值、道家偏重自我价值、佛家实质上忽视两者,而强调来生,儒家人我兼顾的价值模式更值得重视,具有现实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使者对自由理想的追求,一方面是反抗,所以侠义原则不肯与朝廷妥协,在江湖中也执行着荡妖除魔的使命;另一方面尽侠者自由地生存、生活的生活态度。如果说隐士是以退让、逃避来被动地获得自由,游侠则是要以放浪追求来主支地获得自由。在中国传统文化儒、隐、侠这三大潮流中,侠文化以历史上的游侠行为延伸到今天人们熟知的武侠小说,形成了中国下层民间的一大独特文化景观。  相似文献   

9.
近世以来,人们对古代中国游侠的研究实已繁稠,各种文字的论文不下数十篇,甚至还有专门的著作。而且,研究所涉及的范围亦很广泛,从游侠的学派渊源到他们的经济背景,从游侠的社会作用到他们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等等,都有讨论,使我们对游侠的各个层面有了相当程度的认识。但是目前在这一领域中,仍有园地犁锄未至。另外,对一些问题,学术界还存在着分歧。比如,游侠的性质,有人说是助人,有人说是害人;游侠的行为和思想源流,或认为出于墨家,或认为近于儒家,或认为更靠近道家,或认为儒侠对立,分途发展。本篇文字重点讨论游侠产生的社会背景及思想背景,同时也涉及到以上诸问题,因为这些问题彼此之间是有联系的:不摸清游侠的性质,则无法讨论他们出现的社会和思想根源。先从游侠的性质开始。  相似文献   

10.
墨家兼具工匠与学者相结合、政治与学术合二为一的双重属性,是当时中国特殊政治环境的产物。墨家的科技成就相当杰出,但后来却长期湮没无闻,除了社会历史原因,这种遭遇也和墨家及其科技成就自身的特征密切相关。墨家的科技成就大都来自对直接经验的总结,是为施展该学派的政治抱负服务的,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墨家的逻辑学是在同儒家、名家的论辩中形成的,和认识论、方法论关系密切,但并没有和科技成就有机结合在一起。墨家的科技成就对该学派的成员和组织形式具有强烈依附性。上述特征决定它们必然伴随着墨家的衰落而湮没无闻,难以被后人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1.
墨学衰微探     
王晓鹃 《求索》2010,(5):213-215
曾经列为春秋战国时代显学的墨家学派,在西汉武帝时逐渐消亡。本文通过对墨家特殊思想主张的阐述和对自秦至汉武帝时期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变迁以及这种变迁与墨家思想内在矛盾冲突的分析,认为墨家之思想主张过分理想化;其主张实为儒学之修正者,于是致其遭儒家学者围攻;更有甚者,墨家思想与中国古代尤其是秦汉社会制度变迁有着严重冲突。这些原因使得墨家在秦汉之后的思想文化传承中逐渐丧失了其作为文化与社会思想双向层面上的生存土壤。  相似文献   

12.
读儒一得     
读儒一得陈明绍列为世界古代十大思想家之首的孔子(前551-前479)所创立的儒家学说,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居统治地位的时间长达两千多年,实质上是"五四运动"以前中国文化的主体。时至今日,儒家学说中的许多积极因素,仍然值得我们珍视和继承;特别是儒家主张协谐...  相似文献   

13.
儒家、佛家、道家,这些年都挺红火.孔圣人有了传薪火的新儒家;老派的禅宗语录走俏以外,又风靡起新式的谈禅小品;道家的养生术、房中术更是走进了许多人的家庭.墨家呢?却很孤寂.研究者少,著述也少,不成气候.墨家有些被冷落了.  相似文献   

14.
赵恒君 《湖湘论坛》2015,28(2):119-123
关于儒墨两家思想比较研究,学界多有讨论和辩争,有主张二者是异名同实、本质为一的,也有认为原则有别的。对此,在立足前人之论的基础上,分析儒墨两家"仁爱"与"兼爱"的异同,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儒家讲"爱",发自人之内在性情,以"情"说"爱",由"爱"而"仁’;墨家讲"爱",以"情"为"理",由"理"说"爱"。儒家讲"爱",严于"利"之界限;而墨家"兼爱",则以"交相利"之"利"来诱导。儒墨"爱"之学说的差异使得儒墨两家不仅各趋一途,而且其现实性与理想性的亲和程度也大大影响到儒墨两家在后世的存续。  相似文献   

15.
儒家伦理是社会主义道德伦理体系的必要补充庄穆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道德伦理体系,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更是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题中应有之义。笔者认为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道德伦理体系,需要从儒家伦理传统中寻找精神道德资源,儒...  相似文献   

16.
陈谷嘉 《湖湘论坛》2002,15(2):81-84
长期以来,似乎对先秦儒、道二家的研究存在着这样一种倾向,对其歧见颇多关注,被看作是争鸣中的对立二级,而对它们异中有同、争鸣中有融合则少论及。近年来,湖北郭店出土的文献,提供了许多过去传世文献所不曾见的材料,从这些材料发现,儒家和道家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对立的二派,尤其是人伦道德学说方面是如此,更多地反映了它们思想趋同的方面。其实,在出土文献所反映的儒、道思想趋同的趋势,从公开传世的文献也可得到印证,只不过是没有引起我们足够的注意罢了。本文从对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对比研究中,发现儒、道思想的趋同性方面在…  相似文献   

17.
张益宁 《前沿》2008,(9):33-35
作为我国20世纪杰出的教育家和思想家,蔡元培先生也是中国最早留学西方接受系统哲学教育的学者之一,他在哲学方面的见解和成就很值得研究,特别是他把墨家与基督教进行比较后,得出了二者相通的观点,应该说这一结论的提出与其本身的经历和墨家理论、基督教理论的内涵密切相关,而这一结论也对我们重新审视墨家极富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1儒家之道,“非天之道,非地之道,人之所以道也”(《荀子·儒效》)。儒家强烈的人文关切主要靠两种途径来实现:以道易天下和以道教天下。前者是治国平天下的社会政治活动,后者是著书讲学的文化教育活动。所以,儒家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周易·贫卦》云:“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道设教”成为一切儒者的神圣使命。可见,儒家的人文精神体现在政治、教育两个方面,它们均是儒者对社会存在、人的境况的人文关怀。它们各有其特点,一个儒生曾说:“达则兼善天下,穷则兼善万世。”(胡宏(知言))显达者治国平天下,可以兼善天…  相似文献   

19.
从侠义精神到江湖义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侠义文化包括“侠”和“义”两个方面,侠义之“义”源于墨家的兼爱理想,但在历史的发展中,又融合了许多其它因素,兼爱一方面表现力“平等”;另一方面表现力“义气”。愈到封建后期,义气愈占据重要的位置,最后使侠义文化演变蜕化为江湖文化,在文化上走向没落。  相似文献   

20.
欧阳祯人 《求索》2008,(10):204-207
本文依据战国七雄的政治状况和儒家经典分析了原始儒家政治哲学、宗教哲学的优点与缺陷,从文本出发系统地表述了《老子》与《商君书》、《韩非子》的关系,从儒家与道家、法家思想深处的矛盾,从秦国与东方六国的殊死较量中探究了“焚书坑儒”的本质。文章指出,儒学在当代中国的命运,关键取决于从事儒家哲学研究的学者是否能够直面儒家的缺点,并且由此而发扬儒家哲学真正的优点,直面世界的文化主流价值,从历史的不幸遭遇中总结经验,脚踏实地,在否定中前进,在反思中创新,才有可能重振雄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